农民日报评论:深刻认识玉米收储制度改革的重大意义

农民互联网衡水工作站执行站长:王建辉

农民互联网衡水频道热线:13292218884

衡水新闻

您当前位置:农民互联网 >> 衡水频道 >> 文化旅游 >> 浏览文章

衡水市首届民俗文化节综述(图)

时间:2016年05月10日信息来源:衡水日报

  
民俗盛宴飨万众   文化精粹醉湖城
——衡水市首届民俗文化节综述
衡水日报记者   段文雅

衡水市首届民俗文化节综述(图)
4月24日,衡水市首届民俗文化节举办。资料图
 
  4月24日,在醉人的湖光春色中,在市民的留恋不舍中,为期三天的衡水市首届民俗文化节暨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成果展,在衡水湖马拉松广场画上圆满的句号。
  这是衡水市民间民俗技艺和非遗项目的首次集中亮相,彰显了衡水传统文化的多彩魅力,提升了市民对本地历史文化的自豪感;这也是河北省内首次由地级市独立承办的民俗文化节,在传承保护和培育涵养文化生态的同时,实现了文化与旅游的完美对接。
让民俗文化“活”起来
  说到衡水,不少市民乃至外地人,都能流利地说出一串儿传统技艺和特色美食:武强年画、衡水内画、侯店毛笔、老白干、金丝杂面、秫面饼裹小鱼……除了这些耳熟能详的,衡水,作为“冀文化”的发源地,在千百年的历史长河中沉淀出多元丰厚的文化底蕴,形成了独具特色的民俗风情,《打花膀》、《疯秧歌》、《河沿架鼓》、地毯传统编织技艺、法帖雕版拓印技艺、木活字印刷、打锡壶等乡土文艺和传统技艺,如散落在湖城大地上的粒粒明珠,璀璨夺目。
  文化是民族的血脉,民俗文化是中华民族几千年文明智慧的结晶。多年来,围绕优秀传统文化的挖掘、保护和整理,我市坚持“保护为主、抢救第一、合理利用、传承发展”的原则,按照“政府主导,社会参与;明确职责,形成合力;长远规划,分步实施;点面结合,讲求实效”的思路,积极推动民间艺术传承,涌现出了一批国家级艺术大师和领军人物,形成了以冀派内画为代表的十大特色文化产业体系,文化产业已经成为全市的支柱产业。
  “目前,我市拥有国家级‘非遗’保护项目6项,省级‘非遗’项目17项。3人被命名为‘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传承人’,7人被命名为‘省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传承人’,其数量、质量都在全省名列前茅。”市文广新局局长、活动领导小组办公室主任张峰介绍说,民俗非遗文化已经成为衡水的特色文化名片,但在现代经济、文化的冲击下,人们特别是青年一代对民风民俗的了解越来越少,一些优秀的传统文化正渐渐离我们远去。
  怎样让民俗文化回归生活、重焕光彩?
  民俗非遗文化保护的源头活水在基层和民众。致力于进一步挖掘、利用好我市民间特色文化资源,展示我市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成果,建设优秀传统文化传承体系,促进文化产业与旅游业融合发展,我市决定举办一场融民俗展演、旅游休闲为一体的文化盛会,让文化遗产走进民间、走近百姓,“活”起来、用起来、“火”起来。
同心协力做好“文化大餐”
  去年11月,我市开始着手筹备衡水市首届民俗文化节暨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成果展。
  举办民俗文化节在我市尚属首次,既无经验可循,也无模板可套。怎样才能办出特色和水平?又怎样将其打造成衡水又一张靓丽的城市名片?
  答案是:高度的重视、精心的策划和密切的协作。
  市委、市政府高度重视,市委书记李谦、市长杨慧分别作出重要批示,要求要充分挖掘传统文化内涵,打造特色文化品牌,彰显出文化引领的魅力,为建设经济强市、美丽衡水注入新的动力。
  着眼于呈现一场高质量高品位的“文化盛宴”,我市又专门成立了民俗文化节领导小组,市委常委、宣传部长李洪林,副市长杨新丽、程蔚青多次主持召开协调会,就民俗文化节的主题设定、具体安排等问题进行总体调度,强调要坚持“内容为王”、安全为大,突出本土特色,挖掘文化内涵,弘扬民俗精粹,力行勤俭节约,打造精品盛会。同时,以此为契机,推动传统文化复活,构建起优秀传统文化的传承体系;并充分发挥文化引领风尚、教育人民、服务社会、推动发展的作用,促使文化与旅游融合,释放文化旅游消费潜能,为经济强市、美丽衡水建设提供坚强有力的文化支撑。
  市委、市政府的引领示范,为各部门合作推进民俗文化节注入了强劲动力和活力。活动办公室接连十几次召开专题会议,就民俗文化节的展区安排、节目选定、人员组织等各方面问题进行逐一研究确定。同时,在积极向省文化厅和兄弟地市学习交流的基础上,结合衡水市的文化资源现状,精心制定了《衡水市首届民俗文化节实施方案》,并成立五个小组,分赴各县市区对传统技艺、特色美食和民俗文艺节目等进行了全面彻底的摸底调查,对全市78项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和摸底调查出的300多个项目逐一认真筛选,确保每个参展项目的文化内涵和展示效果,最终在近400个项目中,筛选出182项参加首届民俗文化节。
  在民俗文化节领导小组的调度下,滨湖新区、市公安局和食药监、供电、卫生等部门各司其职、各尽其责,衡水移动首次免费实施网络信号全覆盖,对智慧城市建设进行了实践;各县市区也对民俗文化节的举办给予了全力支持,武强县文广新局局长张春瑜听人说有位老人吹糖人儿的技术挺高,但只在集市上见过,不知道是哪个村的。他就带领工作人员到经常赶大集的人家去问,终于找到那位老人并将他请到了文化节。令人惊喜的是,在寻找过程中,他们还发现了另一位隐藏在民间的泥塑艺人。景县文广新局组织民间艺人骨干集中创作了《管子唢呐和驴》、民间传统打击乐《一封书》等优秀节目。饶阳、安平等县也对全县特色文化项目进行了认真挖掘和筛选,使确定的项目较好的代表了地域文化特色。
  “衡水自己举办民俗文化节,在我记忆里还是头一次,充分体现了市委、市政府及文化部门对保护、传承、发展优秀传统文化的积极作为,让人由衷地激动和高兴。”中国工艺美术大师王习三说。衡水要举办民俗文化节的消息一出,也得到了艺术工作者们的大力支持和响应,大家争相准备参展作品,一些人更是提前几个月就深入乡村创作采风。
在各级各部门和有关人员的共同努力下,几十项濒临失传的“绝活儿”被发掘出来,一批沉寂民间的乡土文化能人走到公众面前,安乐秧歌、故城架鼓、景县民乐吹奏和众多精心创出的优秀节目入选文化节,确保了参展项目的水平和现场效果。
多彩民俗嗨起来
  热闹欢腾的号子、奔放诙谐的跑驴、漂亮的剪纸,鲜香的小吃,精湛的刻铜技艺……4月22日至24日,由衡水市委、市政府主办,市委宣传部、市文广新局、滨湖新区管委会承办的衡水市首届民俗文化节暨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成果展,在万众期待中拉开帷幕,近千人参加展演展示,河北省政协副主席边发吉、市委书记李谦、市长杨慧等省市领导和数万市民群众前往现场观看。
  “对!就是这个味儿!”4月22日下午,市民梁娟“陶醉”地吃着刚买的饶阳思古村豆腐脑,更多市民则一脸焦急地排在摊位前等着一尝美食。“没想到卖这么火!”耿氏豆腐脑老板耿卫卫切肉、烙饼、算账,忙得“不亦乐乎”。而3月初,当饶阳县文广新局负责人找到耿卫卫时,她还怕耽搁家里的生意不愿来。“市文广新局领导又主动给俺做工作,说参加这个文化节,能让更多人知道俺家做的豆腐脑好。又帮着找了个冰柜,还派车过来帮我们把东西拉到市里去。”想起当初动员自己来的事,耿卫卫直说:“不来就真后悔了!”
  除了唇齿留香的特色美食,一些传统技艺也勾起了大家儿时的记忆。文化节上,一位80多岁的老锔匠认真地锔着碗:小心地在碗的裂缝两侧钻好小孔,然后用镊子夹起一个非常细小的“锔子”,扣到两侧的小孔上,再用胶水涂抹一圈……老人身边围满了市民,大家你一言我一语,对老人的手艺啧啧称叹。“三十多年没见到‘锔碗’了,这回没白来!。”53岁的市民李新华感慨地说:“和小时候见到的一模一样,很亲切,也很怀念。”
  各具特色的地方戏剧也是本届文化节的重头戏之一。马拉松广场上,安平河西调、深州老丝弦折子戏等纷纷亮相,“演员们”唱得精彩,群众们听得尽兴。“我们愿意来唱,让大家听到俺们的‘河西调’有多好!”一位参与演出的安平县野营村村民说:“文化节给我们搭了台,大伙儿挺高兴,也盼着有更多这样的机会。”
  有些传统工艺、特色美食,看起来养眼,吃起来开胃,但搬运起来可不容易。为了方便民间的艺人们到节会参展,本届文化节采取纯公益形式,不仅免费提供食宿展位,还根据每种技艺、美食和文艺节目的特色,几易其稿精心制作了展位,为参与人员解决用水、用电、冷藏、热煎乃至交通各种难题,得到了大家的积极支持和踊跃参与,纷纷用心“烹制”文化大餐,让市民游客们大呼“过瘾”。“很好看!大饱了口福、眼福和耳福。”带着父母和孩子去文化节“畅游”的市民张强说,自己的不少亲戚和朋友也“携家带口”地逛了文化节,浓郁的乡土气息让人仿佛又回到了小时候和爹娘去赶大集的日子,心里是满满的怀念和喜悦。
  “没想到大家对传统文化这么感兴趣,心里特别高兴,以后更得加把劲了!”市民、游客对衡水文化的热情,也点燃了文艺工作者的激情,文化节一结束,一些人就背起行囊赶赴乡间、扎根大地,投入到火热的创作中,努力用鲜活生动的作品,助推衡水文化繁荣兴盛。
一个平台,多重效应
  “逛了文化节才知道,咱衡水还有这么多令人骄傲的文化遗产!”民俗文化节已经落幕了好几天,但想起那一件件巧夺天工的艺术品、那令人眼前一亮的文艺展演,市民赵欣仍记忆犹新,“不能忘了老祖先创造的好东西,每个市民都有责任把这些宝贵的财富留下来、传下去。”赵欣说。
  让群众找回了记忆中的感觉和味道,唤起了市民的文化自信心、自豪感和责任感,是本届文化节的一大成果。“衡水市首届民俗文化节可以说是开了河北先河。”负责文化节方案策划和现场指挥的市文广新局副调研员韩忠波说,此次文化节是一个集群众文化活动、民俗文化展演、文化产品展销等多项活动为一体的平台,市民游客在欢声笑语中,一起品味和认识了那些风韵醇厚的民俗文化,亲眼看到了文化产业的发展成果,切身感受到了传统文化的巨大魅力,从内心深处强化了对衡水文化的认同感和归属感,从而增强了发展文化产业的信心和决心。
  民俗文化节还带来了多重效应,其中最直接的,就是促进了全市民俗文化资源的开发利用。活动前期,市文广新局组织业务骨干,深入到13个县市区的100多个村镇,深入挖掘我市优秀的民间文化资源,向社会公开征集到冀州快书、深州面塑、武强泥塑等民间手工艺、美食类项目20多项,并建立了民俗文化数据库,一部分濒临失传的民俗文化和技艺重新复活,大批“非遗”民俗项目得到进一步保护和传承。
  伴随着民俗文化节而来的,还有旅游产业的火热发展。节会期间,三皇炮捶、唢呐绝活、年画、剪纸、张马尾锣等传统文艺节目和技艺,让游客们乐而忘返;陈村扒鸡、巨鹿香肠、景县馓子等40余项小吃备受市民青睐,一些小吃因销售火爆,商家不得不推出“限购政策”或延迟交“货”;免费开放的衡水民俗博物馆,每天都有万余人前去参观。据统计,3天的民俗节吸引了约8万人次的群众,每个美食小吃展区每天纯收入都超过了千元,进一步释放了文化旅游的消费潜能,拉动了衡水湖景区消费,实现了经济效益与社会效益的双赢。
  此外,衡水市首届民俗文化节的成功举办,得到了人民日报、中央电视台、中新社、中国网、凤凰网、网易网、搜狐网、腾讯网、河北日报、河北广播电视台等30多家各级各类媒体及网络平台的广泛报道,多家媒体对活动进行了手机客户端现场直播,得到了各级领导的充分肯定和社会各界的广泛好评,衡水的知名度、美誉度和文化影响力有效提升。
  一场与民俗的“约会”,多重凸显的效益。衡水市首届民俗文化节,创造了文化发展的新模式,打造了文化惠民乐民的新平台,为经济强市、美丽衡水建设提供了有力的精神动力和文化支撑。
  衡水民俗文化,正绽放出新的活力与魅力!
 

(作者:佚名 编辑:hengshui)
网友评论
 以下是对 [衡水市首届民俗文化节综述(图)] 的评论,总共:0条评论
农民互联网版权所有 未经书面授权不得复制或建立镜像
中国河北·惠农文化传播(石家庄)有限公司 办公QQ:2806279960 中国农民博客QQ群:213551375 业务电话:18233189910
Copyright 2003-2016 nongmin.com.cn. All rights reserved. 冀ICP备13017983号 本网法律顾问:河北三言律师事务所律师杨永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