农民日报评论:深刻认识玉米收储制度改革的重大意义

农民互联网衡水工作站执行站长:王建辉

农民互联网衡水频道热线:13292218884

衡水新闻

您当前位置:农民互联网 >> 衡水频道 >> 衡水人物 >> 浏览文章

衡水宋国柱:神来之作铜砚盒

时间:2015年09月18日信息来源:中国网-中国视窗

  
衡水宋国柱:神来之作铜砚盒
                                             宋国柱先生铜砚盒作品

    中国网中国视窗9月18日电(陈一兵 陈业文)读铜刻艺术家宋国柱先生(自号老神)铜砚盒新作“闲却老神一双手……”让我为之一振,不禁拍案叫绝——神来之作!

    此作,书画印俱佳,浑然一体、相得益彰。“闲却老神一双手”的那种创作激情,铁笔刀锋纵横披靡的创作状态与一气呵成的盎然秋趣,一并跃然铜上。

  “闲却老神一双手铁笔刻出田野趣癸巳秋国柱宋(印)”——从文字内容上看,表达了先生有日未得其兴,刻画秋趣跃跃欲试的创作激情。从艺术效果上看,是一件绝佳的书法作品。除“闲”为行书外,其余全是字法标准、结构严谨的草书。章法上,大小疏密流畅自然、穿插挪让错落有致。如“神”下留白,“刻”“野”取横势的穿插,“老神”“一双”“出田”的组合,“铁笔”的严谨,“刻”“趣”的率意,无不流露出作者深厚的书法修养和移植到刻铜上娴熟的驾驭能力。

   工写兼备的刻铜画面更是把秋趣表现得淋漓尽致。寥寥四笔大写意的麦叶出于兰(花)而胜于兰。沉着老辣的画法与娴熟生涩的刀法相结合,把秋天的麦叶表现得惟妙惟肖,并与刻画得细致入微、轻盈灵动的工笔螳螂形成鲜明对比。那一束晶莹剔透似乎触手可及的麦穗既把麦叶、螳螂联系起来又强化了画的纵势,与右侧书法交相呼应。

   最为精彩的是几乎贯穿整个画面的那一笔麦叶,它正好穿过右上到左下对角线的黄金分割位,插入款识直逼“铁笔”戛然而止,与左侧麦穗遥相呼应,是书中之画。而侵入画区的“国柱”,朱文小印“宋”则是画中之书,这一组合十分生动自然地成为平衡和协调画面的点睛之笔。这一笔是联系右书左画的神经、纽带,也是这一笔才使铜砚中间大片空白疏而不漏。如果说整个铜砚作品是神来之作,那么这浓重的一抹麦叶就可谓是神来之笔。

   文房刻铜滥觞于嘉道,兴盛于晚清民国。光绪年间,“墨盒盛行,端砚日贱”,“士大夫案头,墨盒之外,砚石寥寥”。以陈寅生为代表之刻铜家,以线刻再现山水人物花鸟,承继砚刻之风格,别有趣味;书法虽刻如写,后世不能及,造就刻铜史上第一座高峰。民国更有文人书画家如陈师曾、姚茫父、齐白石等参与其间,亲笔书画于盒,刻铜家以再现书画趣味为至善,数张寿丞昆仲、姚锡久最为杰出,大大提升了刻铜之艺术品位,乃刻铜史上第二座高峰。

 

   然时易势移,文房刻铜已消亡于历史长河几十年矣。刘九庵先生云:“墨盒微物,亦中华文化之一脉,不可轻看。”今适逢中华民族复兴,刻铜亦复受文人大众所喜。虽为初兴,而有上海、北京、河北、浙江各方诸家一试笔墨,刻铜艺术第三座高峰可期矣!

 
 
来源:中国网中国视窗责任编辑:张东振

(作者:陈一兵 陈业文 编辑:hengshui)
网友评论
 以下是对 [衡水宋国柱:神来之作铜砚盒] 的评论,总共:0条评论
农民互联网版权所有 未经书面授权不得复制或建立镜像
中国河北·惠农文化传播(石家庄)有限公司 办公QQ:2806279960 中国农民博客QQ群:213551375 业务电话:18233189910
Copyright 2003-2016 nongmin.com.cn. All rights reserved. 冀ICP备13017983号 本网法律顾问:河北三言律师事务所律师杨永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