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坛 送福 微博 网站首页
首页 农民博客 农民图片 农民视频 农民问答 农民超市 农民论坛 农民招聘 农民微博 农福频道 农评频道
头条 网罗 图话 监督 关注 话题 种植 养殖 农资 行情 加工 农法 情感 两性 劳动 顾问 说理 历史
您当前位置:农民互联网 >> 新闻频道 >> 朝闻天下 >> 农民头条 >> 浏览文章
农民搜索

一手拿锄一手拿笔——一位“农民记者”的新闻梦

时间:2015年08月28日信息来源:保定日报 【字体:

一手拿锄一手拿笔——一位“农民记者”的新闻梦
2015年8月28日,杨德林在河北农民报报友俱乐部秘书处。农民互联网记者 孟燕君 摄

  早就听说高碑店市肖官营乡有一位“农民记者”,也在媒体上多次看到杨德林的名字和一篇篇既生动又很接地气的新闻稿。

  第一次见到杨德林,须眉皆白、古铜色的脸庞、结实的身板儿,说话如洪钟般的响亮,给人的第一印象就是一位寻常的老农民。可到他的“工作室”一看,我们不由地被震惊了—《人民日报》 《河北日报》 《保定日报》 《今日高碑店》等报纸整齐地码放着;笔记本电脑、平板电脑、录音笔、数码相机、采访包一应俱全;手写的初稿厚厚的一摞,上面的字迹虽然工整,但修改的密密麻麻。原来,杨德林习惯先把采访的经过写下来,几经修改,再用“一指弹”的功夫一个字的一个字敲进电脑。对一个72岁的老人来讲,这样写一篇稿子实不易。

  “的确辛苦,但看见作品见报,哪怕是一个豆腐块,我也能高兴好几天。”杨德林笑着说。确实,如果不是靠这样的执著,一个农民,面朝黄土背朝天的,怎能一坚持就是就是52年!

  年轻时与“稿“结缘

  杨德林仅有初中文化,早年当过兵,在部队就“发表”过作品。“其实,那也不叫发表,。就是一次野营拉练之后,我写了180字的小稿子,表扬二排长帮助体力弱的战士背枪,最后取得了全团第一的事迹。指导员看了,让我送到团政治处,大喇叭广播了一下。”杨德林憨厚地说。正是这一篇小小的广播稿,开启了杨德林的写作之路。复员后,回到村里,他没有放下写稿,不管生活多艰苦,始终笔耕不辍。

  在生产队时,写稿不给工分,往报社送稿也没有补助,杨德林依然乐此不倦。多少年过去,他对自己发表的一篇篇稿件记忆犹新。

  那是在1970年,当时的车屯公社报道组让杨德林写一篇关于春耕生产的稿子,限他三天内发到报社。杨德林白天采访,夜间写,写完还要征求稿件中当事人的意见,这么一折腾,两天就过去了。那时,没有现代化的通讯设备,邮寄最快也要5天。为了稿件的时效性,第三天凌晨两点,杨德林就带上干粮出了家门,硬是骑着自行车咬紧牙关把稿子送到七八十公里外的新保定报社编辑部。和编辑(高化民、张平托)交流了一下稿件要点,又起身返回生产队,到家时,浑身都散了架。第二天,当县委报道组打来电话,告知稿件被采用时,正在里干活的杨德林竟然兴奋地蹦了高,弄的其他社员跟看疯子一样看着他。

  1972年春节后的一天,杨德林正在篮球场上比赛,报道组找到他,让他去河北日报社送稿。当时杨德林浑身是汗,汗落后身似披冰。没多想披上衣服就赶往火车站。到达河北日报时,双腿已疼的站不起来。群工部(殷宗智)的记者赶快把他送到医院,经过3天的治疗,终于治愈。临走时候,报社不仅给她稿纸、信封、邮票、采访本、采访包,还报销了他的往返车票。几天后,稿子在《河北日报》头版刊登了,这是老杨在省报发表的第一篇报道,他心里甭提多高兴了。

  用炽热的感情写作

  杨德林是地地道道的农民,一手拿锄,一手拿笔是他的常态。就是这样,在52年业余新闻报道的“职业”生涯里,他累计发表的稿件已达数千篇,上至《人民日报》 《农民日报》 ,下至地方报纸及电台。

  可以说,杨德林撰写的新闻稿,每一篇都带着炽热的感情,用心血写就。

  2003年4月,非典袭来,肖官营乡的瓜农犯愁了,种出的西瓜卖不出去,不免产生了破罐子破摔的念头。为了不让乡亲们受损失,乡党委派专人负责此项工作,并承若:“不让一个西瓜烂在地里。”瓜农们吃了定心丸,加强了管理。5月未,瓜熟蒂落。一辆辆买西瓜的车停在了田间地头,瓜农们笑了,卖出的价比那一年都好。杨德林趁机写了一篇《乡长努力跑销路,瓜农轻松卖西瓜》的稿件,刊登在《保定日报》的显著位置。瓜农们嘱咐他说:“像这样的报道,看了才过瘾,多写点。”

  杨德林写稿子,紧跟当前步伐。当他看到农民种地买到假种子挨坑时,他采写了《信得过的农资站》,党中央、国务院一再强调为农民减负时,他采写了《肖官营乡减负不在空喊》;看到有的年轻人对老人不孝,他就选送《柳永梅孝敬姥姥十八年》的稿件;眼见农村大操大办红白事的现象,他有感而发写成《孝与不孝》一文……

  “好新闻是用脚写出来的”

  这是杨德林的口头禅。的确,只要有新闻线索,不管天气多坏,,道路多么难走,杨德林都要去采访,掌握第一手资料。

  2011年11月,杨德林听说西孟良营村有一户三口之家,一人年迈,两人智障,在村党支部的关怀下,生活得很舒适,便决定前去采访。哪知天有不测风云,夜间天降雨夹雪,道路有湿又滑。老伴儿说;“不是一两步道儿,西孟良营村离咱家足有10公里,再说,你70的人啦,摔个好歹的怎么办?改日再去吧。”杨德林却不想耽误,坚持要去,最后,老伴只得派了小外甥陪同前往。不料,行至半路,杨德林连车带人都摔进公路沟里,摩托车摔坏了,爷俩还受伤了。可他们硬是推着车,一瘸一拐地走到西孟良营村,完成了采访,写出了题为《冬天里的太阳》一稿。

  还有一次,杨德林发现一位农民企业家变废为宝,随即便深入采访,写了一篇《张希恩致富不忘众乡亲》的报道,被中央电视台和《人民日报》 《保定日报》 《人民政协报》相继采用。

  杨德林坚持52年业余写稿,体会多多,“写稿的过程,是自我提高的过程。不但能学习各种知识,提高写作能力,还能增强对事物的分析力、判断力,增进人与人之间的情感交流。”

  他清楚的记得,刚开始写稿时,家里过年连食盐都买不起,寄稿件,3分钱的邮票都算笔开销;稿件还得骑自行车送出去------现如今,老杨的采访装备也“鸟枪换炮”了,录音笔、照相机、电脑、打印机,不出屋就能把稿子发到报社。“写稿服务社会,服务农民。72岁的我拿写稿当养生、越写越年轻。”杨德林呵呵地笑着说。

  高碑店市市委宣传部李光宇、苑兰军/文

(作者:李光宇、苑兰军 编辑:admin)
文章热词:
延伸阅读:
网友评论
 以下是对 [一手拿锄一手拿笔——一位“农民记者”的新闻梦] 的评论,总共:0条评论
 
热点排行
精选图片
    雨后的元氏县城一片
    8月18日,元氏县下了一场几年来罕见的大雨,从下午4:20一直下到傍晚7:00左右[查看]
    太极无处不在
    京娘湖的瀑布下打太极拳,风格特殊,地点特殊。 王献朝[查看]
最新博文
最新贴子
最新求购
最新供应
农民互联网版权所有 未经书面授权不得复制或建立镜像
地址:石家庄市裕华东路86号河北日报采编楼3层 邮 编:050013 办公电话:0311-67563570 办公QQ:2806279960 中国农民博客QQ群:213551375
Copyright 2013 nongmin.com.cn. All rights reserved. 冀ICP备13017983号 本网法律顾问:河北三言律师事务所律师杨永健在线义务解疑、帮您维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