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坛 送福 微博 网站首页
首页 农民博客 农民图片 农民视频 农民问答 农民超市 农民论坛 农民招聘 农民微博 农福频道 农评频道
头条 网罗 图话 监督 关注 话题 种植 养殖 农资 行情 加工 农法 情感 两性 劳动 顾问 说理 历史
您当前位置:农民互联网 >> 新闻频道 >> 午间课堂 >> 农民与法 >> 浏览文章
农民搜索

借贷关系不合法 “鸡”飞“蛋”也打

时间:2013年12月30日信息来源:农村大众 【字体:

  用途违法的借款
  农民任某经营奶牛养殖场期间多年亏损,他听说走私香烟能赚大钱,决定铤而走险。筹措本金时,任某想到了战友贾某,并将自己的打算和盘托出。贾某考虑到战友的情面毅然借出了8万元。利用这笔钱,任某从外地贩进了一批香烟,在销售时被烟草管理部门查获并移送司法机关处理。贾某得知后,便手持借条把任某推上了被告席。法院审理后作出民事制裁决定:驳回原告的诉讼请求;收缴用于非法贩卖香烟的借款8万元。
  点评:为什么法院会这样决定呢?我国《民法通则》第90条规定:“合法的借贷关系受法律保护。”《最高人民法院关于人民法院审理借贷案件的若干意见》中规定,出借人明知借款人是为了赌博、走私等非法活动而借款的,其借贷关系不予保护。本案中,贾某明知任某借款用于非法贩卖香烟却仍然出借,这种借贷关系显属违法,故法律予以惩戒。
  乘人之危的借款
  2013年7月初,万老汉的儿子突发疾病需住院治疗。为给儿子治病,万老汉急匆匆地向邻居滕某借款1万元,商定半年内归还。滕某同意出借,但提出按本金月息5%给付利息。万老汉迫于情势所逼,就违心写下了一张1.3万元的借据。还款期满后,双方为利息事宜引起纠纷,滕某一纸诉状将万某告上法庭。法院审理认为:原告虽持有被告的借据,但此行为系乘人之危发放高利贷,属无效民事行为,不受法律保护。最后判决被告偿还滕某本金1万元及利息541.6元(按银行短期贷款利率计息)。
  点评:《合同法》第54条第2款规定,一方以欺诈等手段或者乘人之危,使对方在违背真实意思的情况下订立的合同,受损害方有权请求人民法院或者仲裁机构变更或者撤销。所谓乘人之危,是指利用他人的危难处境或紧迫需要,强迫对方接受某种明显不公平的条件并作出违背其真实的意思表示。构成乘人之危应当具备下列条件:必须有处于危难或急迫的客观事实存在;对方乘危难急迫方处于危难或急迫状态而提出过高的苛刻条件,其主观上具有乘人之危的故意,并基于此故意提出苛刻条件,获取不正当的利益;出于危难和急迫而接受对方所提出的苛刻条件,作出不真实的意思表示;所取得的利益超出了法律允许的限度;危难的情形与订立合同或实施行为有因果关系。本案中,滕某完全应当意识到被告所处的危急情况,其主观上具有乘人之危的故意;被告虽然出具借据,但这是处于情势所迫的状态,并非其真实意思表示;滕某所取得的利益明显超出了法律允许的范围。综上,滕某的行为完全符合乘人之危的构成要件,故法院作出上述判决。
  手段非法的借款
  前几年,李某和张某同在做瓜菜生意期间,双方互有经济往来。后因关系恶化断绝交往,但张某尚欠李某部分货款未还。2013年5月,李某将张某非法拘禁并逼迫其写下欠6.5万元的借条。事后张某就非法拘禁一事向公安机关报案(该案另案处理)。同年8月,李某持借条向法院提起诉讼,要求张某归还全部欠款。法院经审理,判定李某用胁迫手段使张某写下的借条无效,只认定张某偿还其承认的3.2元欠款。
  点评:《民法通则》规定,一方以欺诈、胁迫的手段或者乘人之危,使对方在违背真实意思的情况下所为的民事行为无效。所谓胁迫,是指以给公民及其亲友的生命健康、荣誉、名誉、财产等造成损害,或者以给法人的荣誉、名誉、财产等造成损害为要挟,迫使对方做出违背真实的意思表示的行为。由此可见,胁迫是一方向另一方表示施加危害,使其发生恐惧,另一方基于此恐惧而为一定意思表示的行为。本案中,张某在李某胁迫之下出具欠条的行为,并非其真实意思表示,故法院认定为无效民事行为。
  未成年人借款
  初二学生付某在校期间向饭店老板周某借到现金1600元。之后,付某将所借款项全部用于玩游戏机和请同学吃饭。还款期届满后,周某多次向其索要,付某均以无钱为由拒绝偿还。无奈之下,周某诉至法院,要求判令付某偿还借款。法院经审理,认定付某的行为属无效民事行为,判决被告所欠原告款由原告自行负担30%;其余欠款由被告监护人偿还。
  点评:《民法通则》第12条规定:“10周岁以上的未成年人是限制民事行为能力人,可以进行与他的年龄、智力相适应的民事活动;其他民事活动由他的法定代理代人代理,或者征得他的法定代理人同意”。《最高人民法院关于执行〈民法通则〉若干问题的意见》第3条进一步解释:“10周岁以上的未成年人进行的民事活动是否与其年龄、智力状况相适应,可以从行为与本人生活相关联的程度,本人的智力能否理解其行为并预见相应的行为后果,以及标的数额等方面认定。”这就是说,如果限制民事行为能力人实施的民事行为与其年龄、智力不相适应,则应当确认为无效民事行为,没有法律效力。根据该法第61条“民事行为被确认无效后,当事人因该行为取得的财产,应当返还受损失的一方;有过错的一方应当赔偿对方因此所受的损失;双方都有过错的,应当各自承担相应的责任”的规定,本案中付某的责任应由其父母承担,而原告明知被告是限制民事行为能力人却仍然出借,故也应负一定的责任。
    (张兆利 王晓芹)

 
(作者:佚名 编辑:admin)
文章热词:
延伸阅读:
网友评论
 
热点排行
精选图片
    中国群英杯武术大赛
    2013年12月21---22日咱邯郸大学体育场举办的首届群英杯大赛,参赛的代表队[查看]
    回家看看寄深情
    12月18日,曲周报友俱乐部顾问焦传祥、秘书长刘贺亮,带领本报热心读者:石[查看]
最新博文
最新贴子
最新求购
最新供应
农民互联网版权所有 未经书面授权不得复制或建立镜像
  河北农民报主管 惠农文化传播主办 地址:石家庄市裕华东路86号河北日报采编楼3层 邮 编:050013
  办公电话:网站0311-67563570编辑部0311-67562745发行部0311-67562175广告部0311- 67563195值班室0311-67562614传真0311-67563588
  驻地新闻热线:石家庄15933611158沧州衡水廊坊13503279812邯郸邢台13931037788保定张家口承德 13803279190
  Copyright 2013 nongmin.com.cn. All rights reserved. 冀ICP备11000132号 本网法律顾问:河北三言律师事务所律师杨永健在线义务解疑、帮您维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