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名片
  • 姓名:暂无
  • 性别:男
  • 地区:暂无
  • QQ号:暂无
  • Email:379194907@qq.com
  • 个人签名: 暂无
最近谁来看过我
博客统计
    日志总数:28 篇
    回复总数:51 条
    留言总数:2 条
    日志阅读:11137 人次
    总访问数:24366 人次
写博文首页 >> 查看立三先生发表的博文
《光景》第五篇3[2016/6/1 8:22:31|by:立三先生]

(一四一)

刘玉柱与贾士道又经过多次探讨和出访,最终决定从交通入手。可是总是还有许多问题解不开,还有许多数据依据要核对。

一天,为了更好地进一步研究交通方面的有关问题,刘玉柱让贾士道,到统计中心提取了相关数据。恰巧的是,贾士道在这里遇见了他中学时期要好的同学裘玉华,上午谈了一上午,中午还稍微喝了一点酒,贾士道向老同学介绍了他这几年来的情况,也询问了老同学二十多年未见的状况。裘玉华学习比较好,中学时期就考入了师范学校,毕业分配后,就分配到了山区,他一在,就是十年,他眼看着一个个跟他一起的同学们都回到了县城,而且都得到不错的工作,想想自己,十年了还呆在这山沟沟里,于是动起了心机,不管怎样,还算成功,他托同学找到了当时的组织部长,给教育局下了个调令,到了统计局工作,他到统计局工作的第二年,这位组织部长就调离了古城,因此,又是十多年毫无起色。但是裘玉华有个特长,那就是他在师范期间的基本功,数学功底相当硬,到了统计局正好派上用场,由于一直忙于专业,安心工作,所以他就再也没有考虑过调动或升迁问题。这天碰上了贾士道,两个人有着说不完的话。

后来谈到贾士道,到统计局的目的时,裘玉华拿出了他自己的一份调查报告给贾士道看。

他说,“这些年来,比较热门的两个方面,那就是汽车和房子,可是热门当中也有冷门,我就看准了这一点,所以定下了这份报告。通过我对各种不同型号的车辆调查发现,各类货车自重与核载之比大都在0.38左右,上下几乎不差0.1,各类客车自重与人数之比就有着较大差距,最终归结为让面包车的比率最低。这些数据都在我这分调查报告上都有,从燃油消耗上,我也对各种车辆做了比较,对空载、满载与核载也进行了分析,不知道是否正确,还请老同学指教。”

“哪里的话,我一定认真拜读老同学这份调查报告。”贾士道又从皮包里拿出一个单子,“这是刘书记要求的对全县车辆统计情况的数据,你帮着给调一下。”

“好,我去给你打一份相关资料。”说罢,裘玉华给贾士道去调他要的资料去了,贾士道在这里边等着,边看裘玉华那份调查报告,还不住的点着头,心里暗暗地赞扬,他这位老同学的与众不同。

没等他看完,裘玉华很快就完成了他要求的数据资料,贾士道接过资料,连同裘玉华那份调查报告一并装入了他的皮包。

贾士道告别了他的老同学裘玉华,没有直接回县委,而是先回到了自己家里,他认真地研究起裘玉华那份报告来了,而且他又熬了一个通晓。直到第二天,眼里还带着血丝,他就去见了刘玉柱。

(一四二)

刘玉柱也是忙了一个晚上,刚刚吃过早饭,贾士道就进来了。贾士道拿出裘玉华的那份调查报告给刘玉柱看,他说,过去一直困绕着我们的那个难题,被他的老同学轻而易举地就给解决了。他希望刘玉柱看完这份报告,再与他详谈,说完就匆匆忙忙走了。

刘玉柱接过这份报告,并没有立刻去看,因为他今天还有另外一项安排,那就是出席环保局组织召开的一次环保演讨会。这次会议,聘请了多位专家,还有副市长和上级主管部门领导参加,他不得不去陪同。贾士道给他的那份报告只好留在中午休息的时间看了。

直到下午开会,黄志新来提醒他,他才从那份报告中出来。晚上,他打电话约了贾士道,两人谈了很久,又让贾士道,第二天把裘玉华请到了他的办公室。

裘玉华,看上去是一个敦厚诚实的人,一幅小眼镜架在他那高高的鼻梁上,朴素的穿着,这样的形象,进一步应证了他是埋头苦干的工作者。从第一印象就给了刘玉柱一个良好的感觉,因为贾士道昨天就给刘玉柱介绍了裘玉华的有关情况。

“老裘,工作上怎样?”刘玉柱问道。(裘玉华与贾士道是同学,年龄上自然也就比刘玉柱大几岁,所以刘玉柱在称呼上用的是当地老乡之间的称呼,这样显得亲近一点。)

“还好,刘书记,工作上不算太紧张,按部就班吧。”

“家里几个孩子呢?”

“一个,也已经读大三了。”

……

刘玉柱问着,裘玉华简短地回答着。也许是裘玉华没有接触过更多的大领导,也许是能够被县委书记接见感到兴奋,也许是裘玉华天然封闭的性格,使得他在刘玉柱面前显得很拘禁,贾士道给裘玉华倒了一杯茶,使裘玉华心情稳定了下来。

“老裘,你是怎样想到对汽车产生兴趣的,什么时候开始做得这个调查的呢?”

“随着这几年的经济增长,和社会形势的发展,汽车是越来越多。也是在我回村看望老母亲的时候,刚刚走到村口,就亲历了一次车祸的现场,骑自行车的人被撞出了几米开外,车毁人亡,司机从驾驶室里出来,蹲在地下直哭,从我们村出来围观的人也议论纷纷,这在我心底留下很深的印象。我是搞统计工作的,回头查阅了有关车辆事故的报告,看到了惊人的数字。我就在想为什么这些年来车祸会这么多呢?于是我就开始做起了这方面的调查,在调查过程中,也走过不少的弯路。后来,也是在一次朋友之间的闭谈中,讨论起车祸这件事,一个朋友诙谐地说:‘堵车是因为车多,车祸是因为有车。’顺着这个思路去想,最后得出这样一个结论。”这是刘玉柱第二次听到这样的话,在他的心里感到沉甸甸的。同时也又一次让他想起刘玉栓的事,有多少人能像他兄弟那样幸运?即使这样,他在其中也曾经费过多少周折。

裘玉华接着说:“数学是干什么用的?统计又是作什么的?我是学数学专业的,也曾经是个数学老师,现在又是干统计这一行,用数学的方法去分析这些数据还是有条件的,有些数据可以从单位内部查找,可是有些数据还得亲自到维修站或者是销售点上去调查,经过一年多的数据调查,总算功夫不负有心人,得出了这样的一个结论。也许这个结论与现在的政策相互抵触,我对这个结论也是提心吊胆的,不知道是否正确。希望刘书记找有关专家在重新论证一下,我觉得这样才更有把握。”

(一四三)

裘玉华调查报告其实很简单,主要分为这样几个部分,第一部分是从一道物理题做引进。即:由甲、乙两个相连接的物体,在外力做用下从A地运行到B地,问它的做功是多少?再把乙物体运回到A处,又需要多少功?通过一系列的物理计算,得出这样的结论,W(甲乙)=k(甲m+乙m)g*S;W(乙)=k(乙m)g*S,这就是运输整个的物理理论过程。甲是实际的效运输物,也就是货物,而乙就是交通工具,也就是车辆,如果按单程计算,有效功的百分比就是甲m/(甲m+乙m),如果往返计算,有效功的百分比就是甲m/(甲m+乙m+乙m),根据相关车辆的核载与自重比的数据统计来计算,用最大节约方式,单程得到的实际有效功只是60~70%,如果空返得到的实际功还不足50%。这就是燃料的利用率。因此上在合理布局过程中,必须要考虑运输过程中的必要性与运输过程中的合理性。这是第一部分。

第二部分,产业结构的调整与生产原料的合理布局。以钢铁工业为例,生产钢铁的主要生产原料如石灰石、氧化铁矿石、煤炭这些原料,大多来自于深山,而一些重要的钢铁厂家却都建设在大城市,如首钢、申钢、武钢等,别的不说,首先大量矿渣就被进了城市,如果再运输出去的话,难道这不是一种能源的浪费吗?还有相关的人口问题、交通问题、城市建设以及相关处理问题、污染问题,在工业布局过程中,像这样的不合理现象,特别是在现代工业飞速发展情况下,污染问题严重影响着人民群众的生活。如果没有合理的布局,必然导致工业生产的恶性循环,如果仅仅依靠拆东墙补西墙,或者是头疼医头脚疼医脚的办法,无异于鲧的治水方式。加速工业发展,必须合理布局。用理论性的语言来讲,必须统筹兼顾。

第三部分,车辆生产与生产机制管理问题。他说,近些来,每年车辆生产成巨增趋势发展,他查阅了有关资料和档案,就古城县而言,现在58万人口,而古城拥有的车辆状况是大型客车是200多辆,中型客运车辆50多辆,主要是前些年运营较好的车辆被保留了下来的,小型面包车,包括自家私用和用于客运服务的,总共3653辆,其中有营运执照的238辆。古城现有家用或公用轿车,共有9871辆,是现在公路交通拥挤的主要成员,各类大型运输车辆4318辆,工程机械车辆1387辆,小型货车1187辆,农运三轮2174辆,各类电动车、摩托车、自行车,总计37297辆。就是一个小小的古城县,就是如此状况,城市是物质文化中心,特别是现在现代化城市建设,车辆的流通量更是突出,可想现在各大城市的交通状况,可想我们伟大首都的交通状况。有这么多的车辆,就有它的生产厂家,中国的生产厂家又多少呢?外国每年还进口多少辆?这些数据不易公布,尽管中国之大,现在的中国已经是车辆过剩了。我们政策呢?不但不对车辆购买加以限制,反而出台某些鼓励措施,如果再不从根本上改变管理措施,中国还有可能造成汽车业的经济危机。

(一四四)

第四部分,从尾气的排放入手。就古城而言,古城有这样多的机动车,假如每辆车每天跑100公里,也就是说每辆车平均每天消耗10升油,也许你会说,许多车辆就是在古城内跑跑,也就是上下班,能耗掉多少汽油?从加油站上报的统计数据来看,一个小小的古城县,平均每天的耗油量可达56吨之多,年消耗量是2万吨之多,这么多的油料将要产生多少热量呢?汽油的燃烧值是4660千焦/千克,释放的二氧化碳是300升/千克,而且汽车对燃油的燃烧并不充分,这么多的能量和气体排放到空中,能不影响空气质量状况?能不影响着大气运行规律的变化?这也是近些年来多次出现雾霾主要原因,这样以来,每天造成的大气污染可想而知。如何降低燃油对大气的污染,那就是在不影响基本运行的条件下,尽可能地减少不必要的交通运输的过程,降低各种车辆的使用率。

第五部分,对钢材的消耗。这么多的车辆从哪里来?不是凭空产生的,它自然需要大量钢铁,就以前边的数据,一个小小古城的汽车所需要消耗的钢材就是至少5万多吨钢材,当然,这里也不是说我们不需要汽车,假如我们缩减其中的10%,我们要节省多少钢材,支援其它方面建设,那是多么大的一份力量呢?为什么这么多年来,中国仅有一首“辽宁号”,当然这方面也有技术原因,更为重要的是我们的心事没有放在上边,而是过多地投入了车辆的生产上了。在经济建设上的合理布局,直接关系的国民经济的整体生产,如果盲目和片面的只注重单方面的生产,必然导致经济生产环节上的浪费,如果整体经济出现这种偏差,必然出现重大的全社会的经济危机。

第六部分,对城镇建设布局的影响。购买车辆最多的是城镇,车辆行驶最密集的也是城镇,特别是近些年来,城镇建设的加速,暴露出许多不利于社会经济发展的问题,车辆就是其中原因之一。速度和距离的关系在城市建设中就表现的非常突出,尽管这些年的速度是加快了不少,可是距离让人们感觉疏远了许多。他举了一个简单的例子,过去人们工作生活比较集中,基本上围绕在工作单位附近,即便是两地生活,也要尽可能的调到一个城市,可现在呢?随着生活条件的便利,两地生活的问题基本上可以说不用调就得到了解决,但是这些却给交通部门增加了负担和收入。还有更多的农民工兄弟们,大都是背井离乡讨生活,自然也要给交通部门增加运输量。

总之,裘玉华的这份调查报告,总写了三十九页,二万多字。用独特的视角分析了当前交通现状及其存在问题。

通过商量,最后在贾士道的建议下,决定先以个人名义向有关经济刊物进行投稿,向全国进行呼吁,县委表示大力支持,并首先在古城县域内,研究制定相关政策,从而改变一下现在这种交通状况。

(一四五)

刘玉柱读了裘玉华的报告,也和裘玉华谈了话,给他留下了更多的是思考。自己一个小小的县委书记面对这样巨大的局面和形势,显得自己太身单力薄,许多方面的事情他根本无从插手,比如说汽车的生产制造,比如说汽车的进口,比如说汽车的销售,涉及到多方面的利益,在公司董事、经理、管理、员工、经销商、以及相关官员部门的利益,自然也会涉及到国家的税收,这不是一个简单的行业行为,这也许涉及到整个经济体系的问题,刘玉柱不敢再想象下去,再想象下去,在强大的经济体系的压力下,自己就更无能为力了,如何打破这种格局,如何战胜当前经济领域的重重包围,必须突破乌江、四渡赤水,改变现有的总体政策和布局,在现有的经济体系当中,我们面临着内外关系的双重压力,外国经济的掠夺和封锁,内部经济的极端分化、瓦解和萧条,经济生产中的泡沫,在利益的驱动下越来越大,经济杠杆的作用似乎显得不尽人意,这种泡沫经济能够持续多久,现在还是个问号,农民以及小生产者的家庭基本生活已经受到了威胁,中层阶级现在仍然持续在汽车和房子的拼搏当中,高层阶级的控制欲望就像人民币一样不断地再膨胀着。作为一个小小县委书记又能当如何?刘玉柱有点儿控制不住自己的思绪。这份报告打破了刘玉柱原来的全盘思考,不得不使他重新考虑自己的所有计划和策略。也包括着手其它方面的全面调查,从而更为全面地了解和掌握古城整体经济状况,以及寻找制约古城经济的各个方面因素。

再说裘玉华,自打得到了县委书记刘玉柱的支持后,又重新对自己的这份报告认真地疏理了一番,以快递的形式寄给了《经济日报》社,一周后就得到了回音,不得不称赞现在办公速度的快捷,可是得到的答复是:“此稿涉嫌重大经济问题,不便发表,望今后继续努力。”气得裘玉华鼻子都歪了,可是转眼又一想,成了他与贾士道的笑话。

贾士道又把这个事跟刘玉柱说了,刘玉柱说:“这个事还是我来想办法吧!”

“你打算怎么办?”

“这个事确实涉嫌重大经济问题,让我们细想一下,谁又会去负这个责任呢?你不妨站在一个县委书记的角度想一下,何必去招惹那么多的麻烦呢?更何况现在那些,只知道耍嘴皮子要钱,不干事的文人们,做个文字游戏行,在大是大非面前,他们又如何担当的起呢?可是这个事摆在了我刘玉柱的面前,我却是个爱管事的人。既然要管,那就要我想想办法,一定把这个事办了。”

“你说的也是。”

“不妨我们计划一下,如何处理?现在我有两种途径,一是把这个稿件寄给程教授,听取一下程教授的意见,一是把这稿件寄给张玉洁,让她征求一下高层领导们的意见。贾先生看如何?”刘玉柱总是对贾士道那样尊重。

“以我之见,我看双管齐下比较好,或许能够听到不同意见。”这也是贾士道高明的地方,他总是喜欢听取各方的意见。

“这样也好,可以从不同角度了解高层对待这一问题的看法。”

“那么就烦劳贾先生去办这件事了。”

(一四六)

话分两头。程教授收到了这份稿件,仔细阅读了一遍,然后又认真研读了一番。尽管语言是如此简单,手法是如此笨拙,可就是这样笨拙的手法,却讲出了最为简单的真理。这不由使程教授想起老子的那段话,“大成若缺,其用不弊。大盈若冲,其用不穷。大直若屈。大巧若拙。大辩若讷。”这篇文章没有什么华丽的辞藻,就是做了一个简单的数学分析,其中的某些语句还是显得那样别扭,可是它反映的问题是实在的,思考问题的程度是深刻的。也许有人会说一个小小的统计员,能有什么见解,可是它关系到整个社会经济基础,即便是我们这样的教授能够想到这些吗?靠作广告出名的那些什么名家、大腕,他们能够想到这样深层次地思考问题吗?往往却是那些名不见经传不起眼的小人物,才能从实际生活中看到这样的奇观。并不是我们不去想,而是许多事情只是我们没有注意到而已。正如中国的象棋,为什么就是那么十来个棋子,下了两千多年,人们仍然在下,明晃晃棋子摆在那里,可为什么下棋的人,往往总是看不清楚呢?也正如推理小说,有时候一个小小的动作,却暴露出罪犯隐藏很深破绽,从而使侦探解开迷团。当然这篇报告也给程教授的研究提供了很好的素材和数据。这不正是我们现代理论创新的所需要的最好佐证吗?这不是当代社会前进和进步的新切入点吗?无论怎样好的理论必须同实际想联系,而这篇报告以及所解决的问题不正是我们当今所需要的吗?我们现在的许多理论家,总是用空洞的理论去做现实的文章,或者是外国的某某经验来说教中国怎么样,或者是用大话去说教一些空洞的事,这篇报告正好相反,实实在在,有理有据,都是发生在人们日常生活当中的事,可是就是许多人熟视无睹,我们的许多人仅仅站在利益的角度,却忘记了生活变化发展的一面。物极必反的道理讲起是人人都懂得,谁都能讲出一大堆例子,可是人们在利益追求面前,永远是无穷无尽无休止的,直到最后舟沉船覆,或者落入法网,才会想到物极必反。也致使某些人从荣耀的光环中,走向罪犯的深渊;或者从一代枭雄,滑落成为千古罪人。这篇报告难道不是在提醒我们识大体顾大局吗?表面上看是简单的道理,仅仅是解决交通问题,如果我们再继续想下去,许多方面难道不是与此类似相关吗?比如,像当年小岗村,不就是简单的一个包产到户,几个人的印章和指头印,到后来为此却震惊全国……程教授在这篇报告的启示下思考了很多问题。程教授当然也想到了它的单纯和不足,想到了它所涉及的利益及利害关系,想到了政治与经济的关联,想到了它所触及到的各个方面,自然也要想到自己的利益与利害,因此,最后从笔桶里取出他惯用的那只小毫,把“认真考虑,全面探索。”几个字,用他那习惯的小草写在了这份文稿的落款处。

程思远亲笔给刘玉柱回了信,字数不多,意在要刘玉柱再做更全面的调查,不仅仅是交通领域,也包括其它领域和行业,如果他有可能的话,他愿意再次亲赴古城,帮助他们做好调查活动。

(一四七)

再说张玉洁,她收到稿件后,用一个新闻工作者的眼光看了一遍,得出了和前边《经济日报》社一样的结论,认为是此人想评个职称,或是想得到什么证书之类的东西,如果是那样的话,这篇文章是有点粗糙,需要细致地加工和雕琢。可是转念又一想,难道刘玉柱还需要评定什么职称吗?一个县委书记还用得着这些?不由得使她落入了深深的思考当中。通过一天的回味,她终于想清楚为什么,这是刘玉柱让她在帮助他打开经济改革这扇大门,然而事情也并非想象的那样简单,特别是在政治方面,如果是个小人物,没有实力,只要以出头,就会招来许多的攻击。许多现实难道不是这样,古往今来的历史无不是这样,用老百姓的话讲,“出头的檐子先烂。”她带着一种说不清楚的感觉,或许是她对这个事件的敏锐,或许是出于对刘玉柱的关怀,她带着许多困惑和疑虑去找了她的父亲,因为张进军毕竟是从许多风雨走过来的。

张进军不仅是走过杀场的老战士,也是政治旋涡里的高手。许许多多的政治运动,他都能在平和中坚持过来,全身自己,对于他来说真还是不容易。他依靠的是什么?就是他敏锐的政治眼光,和他那坚定不移的政治信念与信心。曾经有个和他一起出生入死的老战友,跟他玩笑,拿出日本人的模样说,“张进军这个人,大大地狡猾。”当张玉洁跟他说了刘玉柱这件事以后,使他陷入了深思。因为这个问题确实涉及的面太大了。他必须想清楚每一个方面,对于他来说这次的思考,不亚于当年毛泽东出兵朝鲜的思考。整整一个星期,茶不思,饭不香,门不出,电视也没有看,整个心思全部集中在这个问题上了。他很清楚,改革是唱大戏,这场戏的好与坏、成与败,最主要的关键还在于主角,一旦锣鼓敲响,唱戏的主角敢不敢上场,在台上会不会怯阵,这些都还是问号?摇旗呐喊的是不是到位?丝竹管弦是不是能够跟上趟,更为重要的是他对刘玉柱的了解还不够,经过一番思考后,他叫来了小雪……

张玉洁见过了她的父亲张进军,并奉命来到古城。表面上,张玉洁此行的目的是旅游观光,个人休闲度假。实际是与刘玉柱讨论有关裘玉华这份报告而来的。即便是对她亲爱的夏叔叔,也隐瞒了此行的真实目的。

刘玉柱与夏共富共同接待了她,晚宴依然安排在古城宾馆,在座的还有黄志新和贾士道,五个人都喝了一点白酒,平时很少喝酒的张玉洁,今天也喝了不少,看上去脸上都泛起了红晕。夏共富由于家里有点事,说是他妻子身体有点不舒服,(自从他们俩把家眷接来,可能是由于水土的原因,夏共富的妻子老是感觉身体不适。)提前离开了酒席。随后,贾士道与黄志新也借机走了,刘玉柱送张玉洁回到了房间。

(一四八)

一进房门,张玉洁第一句就是,“刘书记,你寄过来的那份报告我看过了。请问,你是包希仁,还是寇平仲?你是海刚峰,还是张太岳?你是严嵩,还是魏忠贤?这些事是你该管的吗?”

听了这句话,刘玉柱一下子被问愣了,稍做停顿,刘玉柱说道:“文死谏,武死战,这是自古的忠良,总比那些不学无术、无所作为、阿谀奉承的要强点,我倒是不想什么史上留名,我只想的是能为百姓安居乐业,能为中华民族找条好出路。”

“你的调子唱得也太高了吧,幸亏这话是对我说的,如果这话要是传出去,别人不说你是神经病,也说你是个野心家,你想你还会有前途吗?可惜你现在还是一个县委书记,你的前途要不要了?你的政治生涯是否就此结束?这些话是你该说的吗?如果你是老百姓还算罢了,别人只当你是神经病,可你不是,你一个小小的芝麻官,说说这样的话,是什么意思?就是省长、部长也不敢说这样的话,你也不想想?”

“你误解我的意思了。”

“可是你正在这样做着。”

……

“这里且不说关系到多少人的利益,就你现在的情况如何撼动现有的庞大经济体系和经济结构,看起来你们做的只是一个交通方面的改革,可是它影响到整体经济结构体系,即便中央聘请的那些经济学教授,或者学术界的泰斗,或者是海外留学归来的博士后,也不敢做你们这样的设想。你们算什么?要文凭,一个大学,要理论,一篇工作报告还得修改好几天,你们算什么?就是一些无名小辈。你们还想做这样的事,那不是蚍蜉撼树,蚧蛤蟆上天吗?只能是笑料而已。”

“马克思理论好不好?但理论也必须联系实际。十月革命城市暴动在苏联成功了,在中国就不行。中国就必须走农村包围城市的道路。资本主义国家先进,资本主义那一套拿到中国来同样也不行,你能说他们没有理论基础,资本主义理论也许更加完善,但是它在中国就是行不通的,这一切都是因为中国有中国的国情,如果理论不联系实际,只走王明、博古路线,只能葬送千百万的红军,做红军的败家子,怎么会有现在的中国呢?你说蚍蜉撼树也好,蚧蛤蟆上天也好,总得让蚍蜉撼树摇一摇,让蚧蛤蟆蹦跶几下。没有做怎么能知道行不行?许多大事的发展哪一件不是从小事开始的,我这个县委书记不想有什么大的野心,但我们想为我管辖的这一亩三分地上做点事,要不然枉为一方父母,对不起自己那份工资。”

……

就这样,他们争论了一个晚上。直到天亮,谁没有能够说服谁。当他们看到东方发白的时候,刘玉柱半开玩笑地说:“天都亮了,你心里还不明白?”

“我还没有跟你吵够,今天晚上接着来。让我白天换一换心情。”



“那你今天想干什么,我好给你安排?”

“能不能找一片山清水秀的地方让我清静一下?”

“那就让黄志新陪你去水库逛一逛吧,今天我还有点事要做,就不能陪你了。”

(一四九)

黄志新是个钓鱼爱好者,听说让他陪着张玉洁去水库,正好也借此机会过把钓鱼的瘾。他找了两副鱼具,让司机老王放入车中。一路上给张玉洁讲了许多钓鱼的手法和技巧,讲了许多钓鱼的乐趣。张玉洁本来就是散心情的,她根本也没有听进什么,只是简单地应酬着。很快就到了水库,他们把车子停在了坝头边上,取下鱼具,在前边不远处找了一个水弯,黄志新觉得这里比较合适,从口袋里取出一把鱼食撒进水里,然后,他就陪着张玉洁在附近转了一会,介绍了一下这个水库的情况。

六月的季节,微风掠过,湖面轻轻地荡漾着,冲漱岸边。碧绿的杨柳正吐着丝絮,在微风的摇曳下,柳丝的影倒映在湖面上,远处还有游人划着小船儿,戏弄着水面,更远处,芦苇的深处发出叽叽咕咕的野禽的叫声。张玉洁看着这一切,又想一想喧闹的都市,这里确实是一块舒畅心情的好地方。在这美丽的景致下,如果没有昨日的心思,在这平凡的一切当中,可以撕下所有的伪装,享受着真挚的爱的感觉,享受这美丽的田园风光,那是多么的惬意啊。

黄志新说,“你看这美好的景色,如果再加上你在那里钓鱼,那才真叫美呢。”随机黄志新又念了一首诗,不知道他是听来的,还是他自己做的。

湖光柳绿三丈杆,

碧水垂钓六月天,

撒下鱼饵任凭取,

咬上钩儿莫怪缘。

黄志新带她回到刚才看好钓鱼的地方。黄志新为她支好座凳,告诉她如何装诱饵,如何甩杆,如何拉线,如何观察水飘。然后自己就到另一边去了。

在垂柳的遮挡下,张玉洁并不感到怎么热,其实她也并不在意钓不钓什么鱼,而是更多地换个地方想一些事情。她跟刘玉柱争论了一个晚上,其实也有好多是她所说的违心话,更重要地再考察刘玉柱内在的真实能力,因为开弓没有回头箭,尽管他的对国家和社会有好处,一旦按照他的想法去做的话,说不定要得罪多少人,受到伤害的却是他自己,古往今来,多少历史教训告诉人们,树大招风,出头的檐子先烂,他必然要成为众矢之的,可是他能不能够坚持下去,是否能够承受这巨大的压力,她心里没有底。因此上这里的一切美好景色,在她的眼里也就淡然了许多。她的心情根本不在这水波荡漾的湖面上,而在那风雨飘摇仕途中,鱼儿咬住了她的钩,她并不知晓,直到钓鱼杆晃动起来,她才看到,赶紧收线起杆。这是一条大鱼,是她没有想到的一条大鱼,足足有二斤多大。没有想到,第一次钓鱼,就有这样大的收获。她不知道该怎么办,叫过来黄志新,帮她来处理。有了这样一个收获,她的注意力,暂时得到了转移。可是当她再次抛下鱼钓后,仍然抵挡不住大脑要去思考那些……

中午,她们回到县城。

(一五○)

张玉洁和刘玉柱等人吃过午饭。她要求找一个能望到古城全景的地方去看看。最后他们选择了玉皇阁,刘玉柱亲自陪同。

玉皇阁,又称靖边楼,始建于明代洪武年间,是古城古老建筑之一,高大的外三内二的木制楼阁耸立在破旧的城垣之上,楼下是三重三级套院,取三九之气,合皇威之尊。

可惜的是原来南边的排楼变成了栅栏,进入栅栏即外院,左右两侧是廊子,廊子里放着石碑。院子中间是三条砖铺的拥道,正中的拥道对着前殿,其实是个过庭,里边供奉的是四大天王,像是新塑的。两边的甬道对着的是前殿左右两小门。

过了前殿便是前院,前院东西两边是三间厢房,背面正中是通向后院的台阶,十七级台阶上边一道小门。台阶两侧分别是三间正房。整个内院都是青砖铺地。

过了小门进入后院。后院的布局更为简洁,东西前角分别是钟楼和鼓楼,正北面就是五间房宽四间房深的玉皇大殿,也就是玉皇阁,又称靖边楼。尽管如此简洁,无不从中透露出整个布局的大气。

翠绿的琉璃已经脱化,风铃在微风的吹动下摇晃着,尽管已是苍桑,却透露出磷骨风威、高傲峻秀之气。在古城的旧城区里,依然显得挺拔夺目。

正殿里供奉着玉皇大帝的像,(也是新塑的。)塑像前边陈列品不像道教,却有着佛教的风格。靠左侧窗边上是通向二楼的楼梯

上得楼来,里边空空无物,四周儿都是木雕的门窗而已。门窗外边是一圈游廊,专供游人欣赏楼外的湖光山色。

抬眼望去,古城县城,尽收眼底。这也是古代为什么叫靖边楼的缘故。刘玉柱、张玉洁等,沿着游廊瞭望古城大地,观赏着古城全景。

远远看去,山清水秀,遍地黄绿。高高的大南山犹如屏障一样,横贯南缘,北去地缓,丘陵纵横,勾勒成弦,中间一条河流,婉如一条玉带,平贯腰间,从这靖边楼的边上流过。

近观城貌,古老的城池淹没在大面积的建筑当中。一片片褚红色的屋顶向东南延伸着,林立的电信、移动的信号塔,象标杆一样分散在古城的建筑群落中。从直观上看,三里之城变成了十里城,或许更大。在张玉洁的眼中,这是多么伟大的奇迹,短短几十年的改革开放,城市发展如此壮观。可是这一切在刘玉柱的内心世界里,却留下了深深的阴影。

这天他们两个依然是又说又笑,昨日的不爽就像没有发生过一样。因为昨天的那一幕彼此都是心照不宣。张玉洁看到刘玉柱沉着稳健,加上内心里的真正欢喜,她怎能不去帮助他呢?当然,也会在自己父亲面前为刘玉柱说更多的好话。

这天的游玩,给刘玉柱又是一个深深的刺激,但是面对张玉洁和大家的存在,自己不能表现出来,作为一个县委书记,他所想到的不是游玩,而是整个县域经济的建设,面对这荒凉的西北,再看看这无限蔓延的东南,想想以往各任领导的局限和短见,今日登高一见,使他坚定了对古城治理的信心。

张玉洁又和刘玉柱谈论了几天,完成了一周的度假。

刘玉柱整装待发,准备走向他人生的又一段重要的旅程。

标签:光景     阅读次数(300) | 回复数(4)
上一篇:《光景》第五篇2
下一篇:《光景》第九篇3

loading...