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名片
  • 姓名:秋阳,本名:杨友
  • 性别:男
  • 地区:暂无
  • QQ号:暂无
  • Email:wnjyangyou@yeah.net
  • 个人签名: 本博客文章均为本人原创,如欲转载、改编请与本人联系,否则视为侵权。
最近谁来看过我
博客统计
    日志总数:164 篇
    回复总数:1189 条
    留言总数:50 条
    日志阅读:157372 人次
    总访问数:2616679 人次
写博文首页 >> 查看hbyy-2012发表的博文
故乡鸟趣之:老等[2013/10/9 6:44:57|by:hbyy-2012]





故乡鸟趣之:老等



  “老等”是一种体型高大的涉禽,其形似鹤而非鹤,明显的区别是鹤有黑色尾翎,而“老等”却是秃尾巴。在我们老家青龙河边上经常看到的“老等”有两种,一种是黑色的,腹部白色。另一种是灰白色,体型略小些。“老等”腿长而脚无蹼,故不能凫水,只能以浅水中的小鱼、昆虫为食。每天从早到晚站在浅水里,聚精会神地盯着水中,几个小时一动不动。一旦有小鱼虾游下来,以极其迅速的动作将猎物吞入腹中,然后继续等待。所以,我们老家人都叫它“老等”。“老等”这种扑食方法,常常半天一无所获,使它们经常食不果腹,故其体高而无重量,全靠羽毛“撑门面”。

  “老等”是侯鸟,春季到北方繁殖,秋后回南方。它们喜群居,大多在临河悬崖上或山头高大古松上用干柴枝筑巢,一般每窝产卵两只。

  “老等”觅食很辛苦,尤其到深秋季节,天气转寒,河边浅水处小鱼、虫类渐渐寻找适于越冬之处隐蔽而日渐减少,“老等”更是难得吃顿饱饭。于是“老等”看到了河流哨口的“晾子”。

  深秋季节开始刮北风,气候渐冷。鱼儿们的本能是初春逆水而上,深秋顺水而下——越往下游河水越深,鱼儿们要到深水处过冬。每到这时候,我们老家人就在河流哨口搭“晾子”扑鱼。所谓“晾子”,就是在哨口急流处用较大的石头垒两道墙,两道墙像喇叭一样张开,越往下越窄,就像一条狭窄的通道。水流集中于这条通道,流量大、流速特快。又在通道下口处钉几根木桩,搭上横木梁,上面铺一张用高粱秆结的帘子,这样“晾子”就算搭好了。到了夜间,鱼群便顺水往下游。鱼儿进入“晾子”的狭窄通道后,由于水流特急,想回头是万万不能的了,转眼之间被冲到高粱秆帘子上,乖乖地躺着不能动转。赶上鱼多的时候,搭“晾子”人卖鱼收入颇为可观……白天,鱼儿们一般不往下游走,只有零散的较小鱼有时误入“晾子”的狭窄通道,被高粱秆帘子劫住。白天“晾子”劫鱼甚少,无人看管,几只“老等”就飞到“晾子”上吃这些小鱼。吃惯了嘴儿,跑细了腿儿,天天飞到“晾子”等。搭“晾子” 的二猛子哥发现了,他就暗暗琢磨办法,要把“老等”捉住!后来,他把两只钓鱼钩放进小鱼嘴里,鱼钩细绳拴在“晾子”的木桩上。几只“老等”又来“晾子”上吃鱼,就把鱼钩吞进去了。一边扑扑飞挣扎一边嘎嘎叫,最后被二猛子哥逮住一只。二猛哥高兴极了,这回可要吃一回飞禽肉了!可是,一只高大的“老等”瘦骨零丁,根本没有多少肉,而且那“老等”肉又腥又酸,实在是没啥吃头,二猛子哥以后再也没捉“老等”。

  

  读了上面的文字你也许会觉得“老等”很蠢,其实不然。“老等”是一种很有灵性的鸟,而且在我国古代文化的宝库中还有“老等”亮丽的一笔呢!

  大家都知道,山西名胜“鹳雀楼”,是我国古代四大名楼之一。鹳雀楼故址在永济市境内古蒲州城外西南的黄河岸边,系北周时(公元557581年)大将军宇文护筑此楼以镇河外之地。因其楼原建处濒临黄河,常有鹳雀栖于其上,蔚为奇观,所以得名“鹳雀楼”。由于楼体壮观,结构奇巧,加之风景秀丽,唐、宋时的文人学士登楼赏景留下许多不朽诗篇,其中以唐代诗人王之涣的《登鹳雀楼》最为著名:

  

  白日依山尽,

  黄河入海流。

  欲穷千里目,

  更上一层楼。

  

  上面所说的“鹳雀”其实就是“老等”。我这样讲并非随意附会,而是有根有据的。(20041207?《人民日报海外版》刊登过一篇题为《鹳雀》的文章(作者韩振远)。文章中讲到鹳雀的习性时是这样写的:“我经常在黄河边看到鹳雀,在我看来,这是一种很有耐心的水鸟。从晨光曦微,到长河落日,一旦选择好了,就久久站在水渚边,把长长的颈缩成S形,若诗人般沉思,接连几小时,一动也不动。不管是惊涛骇浪,还是细流潺潺,甚至连船来帆往,都不能影响打扰它们,像经验丰富的垂钓者,更像潜藏在水边的伏兵。遇到不幸游来的鱼虾,像突然惊醒,闪电般把颈伸开,尖尖的喙标枪一样准确地刺入水中,一顿美餐后,再去耐心地等……河边的庄稼人都知道鹳雀的这种习性,为它们取了个不太好听的名字。前两天,与我同行的朋友指着站在水渚上的鹳雀问一位老船工:“那是什么鸟?”老船工回答:“老鹳,又叫老等。”  

“老等”就是鹳雀,鹳雀就是“老等”,这已经是无可争议的。鹳雀楼已重建,雄伟壮观,遗憾的是已无鹳雀(“老等”)莅临,确实大煞风景。“老等”在我们家乡一带虽未绝迹,但数量明显减少。现在,国家已经把鹳雀列为二级保护动物,不过,当前最重要的问题是应该制定有效的具体保护措施,让那些条文发生实效才是正理,以免将来中国有“楼”而无“鹳”……

点击查看原图

点击查看原图

点击查看原图

点击查看原图

点击查看原图

阅读次数(867) | 回复数(2)
上一篇:鸟 蛋(如烟往事)
下一篇:历险“千里洞”(游记)

loading...