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名片
  • 姓名:宋国刚
  • 性别:暂无
  • 地区:暂无
  • QQ号:暂无
  • Email:sgg1@nongmin.com.cn
  • 个人签名: 暂无
最近谁来看过我
博客统计
    日志总数:79 篇
    回复总数:42 条
    留言总数:10 条
    日志阅读:21610 人次
    总访问数:26331 人次
写博文首页 >> 查看songguogang发表的博文
六旬老汉秦玉华 善举做给良心看[2010/7/27 8:41:00|by:songguogang]

一个人做一件好事很容易,难的是一辈子都做好事。
  秦玉华,61岁,临西县河西镇单屯村人。他很普通,有着所有农村老人的特点,节俭、淳朴、不善言辞,一件外套他曾穿了二十多年,一辆大金鹿牌自行车骑了三十多年,走在街上和他碰上,他同样会问你一句“吃了吗”。就在这普通的生活中,他用一种平凡的方式完成了自己的伟大——一辈子在做一件事情——好事。


  玉华语录:“三毛两毛,不算个啥。再说了,我没有那几块钱工资照样能吃饱穿暖,也许赊走的药能救条人命哩!”


  秦玉华23岁时在镇兽医站当临时工。他工作积极、勤快,人也很机灵,领导就让他负责卖药、收钱。
  那个年代的中国,医疗卫生条件很差,大部分用的是中草药,基本上见不着西药。并且很多人愿意到兽医站拿中药,因为那里的中药要比药材公司的便宜一些。“草药很便宜,大多数人也就拿个三毛两毛的。但就这点钱,很多人家都拿不起。”秦玉华说。“家里有病人本来就着急上火,再把人挡回去,这事我干不出来。”
  由于单位不允许赊账,每次秦玉华都必须先给垫上。但不少赊账的人家里的确很困难,根本还不起,往往一个月下来,秦玉华9块钱的工资所剩无几。“当时我爸吃商品粮,是个工人,家里没这几块钱也能过日子。”秦玉华说。
  秦玉华“大方、手松”的脾气渐渐传了出去,几乎每天都有人找上门来赊药。干了几个月后,领导找到秦玉华,说:“你换个岗位吧,照你这么干,单位还不得让你赊黄了。”
  后来,秦玉华又辗转到了山东省临清市一奶牛场工作,上世纪七十年代末,单位派秦玉华到济南市培训学习。在济南,秦玉华碰到了一位老中医。在他的引导下,秦玉华迷上了这门古老的技艺,经过十几年的刻苦自学,秦玉华开始为乡亲们看病拿药。


  玉华语录:无论做啥事都得发自内心,自己得想做,尤其是做好事。是干给自己良心看的,不是干给别人看的,只有这样善行才能持续下去。


  1989年秋天,秦玉华在和别人聊天时,听说自己曾经的一个叫郑福雷的工友偏瘫了,卧病在床,日子过得很苦。
  虽然只是一年多的同事,但秦玉华见不得别人的苦。他揣上了家里仅有的800多块钱,去了郑福雷家。在郑家门口,隐隐地听到院子里阵阵的啜泣声。进门一看,郑的媳妇坐在院子里正哭呢。原来郑家的一头驴刚得暴病死了。这真是屋漏偏逢连阴雨啊!那头驴可是郑家最大的财产和劳动力啊。
  郑福雷家的正房已不能住人,他们一家挤在两间配房里,“瘦得吓人,蓬头垢面的,像个小老头。”秦玉华说。俩人一见面抱头痛哭,“别丧气,有啥困难跟我说吧!”秦玉华说。他把身上带的800块钱塞到了郑福雷手中,让他先买头驴,过了这个难关再说。
  后来,秦玉华就隔三岔五地去看看郑福雷,每次都撂下三十五十的。
  一晃就是两三年。因为郑福雷的老婆有点憨,他长期得不到精心照顾,病情逐渐恶化。一天,郑福雷把他兄弟叫到身前说:“你把我送到玉华哥那里吧,我想临死前再见他一面。”
  郑福雷被送过来的时候,已经七八天没有大便了,身体极度虚弱。秦玉华试着开了几付药,有点效果。经过秦玉华的慢慢调养,精心照顾,郑福雷竟有所好转。
  “他回家也没人照顾他,在我家住,我照顾着还方便。”秦玉华说。
  这一住就是三个多月,秦玉华像照顾亲兄弟一样照顾郑福雷。吃饭洗澡,洗洗涮涮,接尿擦屎,甚至背他上厕所。
  转眼到了冬天,郑的身体也明显见好。他说:“玉华哥,我该回去了,家里很多事得料理,等过了年再来。”
  郑福雷回家还没一个月,他的儿子打来电话说:“叔,我爸总说想你,你能来一下吗?”秦玉华二话没说,骑上自行车就去了郑家,头天晚上刚下完雪,一走一滑。20多里地,秦玉华骑了1个多小时。匆匆见了一面,又给放下500块钱。
  秦玉华回来没几天,突然接到了郑家的电话,说郑福雷死了。放下电话,秦玉华哭了,“咋就死了呢,如果不让他回家就好了,我照顾应该不会出事。”秦玉华说,“到现在我还觉得对不住他。”


  玉华语录:现在我觉得最对不住就是我闺女,但儿孙自有儿孙福。我的所作所为,他们以后肯定会理解的,只有自己闯出来的路走得才踏实。


  出生于1989年的张祥生是个不幸的人。他出生刚几个月就在医院做了脊膜膨出手术。两岁时病情恶化,双脚开始溃烂,体温常在38℃以上。为了他的病,祥生的父母带他跑了很多地方,大小医院去过无数,但一直不见效。
  2006年,祥生17岁,病情还是时好时坏,体重已降至25公斤,简直没有人样了。为了给他治病,家里已经一贫如洗,父母将近绝望。
  一个偶然的机会,一个亲戚向张祥林的父母推荐了秦玉华,说他采用中医疗法治疗疑难杂症有效果。张祥林的父母抱着“有枣没枣打一杆子”的想法打听着找到了秦玉华。
  “那孩子真可怜,拄着双拐,骨瘦如柴。但从他眼睛里我看到他那顽强的求生的欲望。”秦玉华收下了张祥林。从此张祥林成了秦玉华家的一员,同吃同住。秦玉华查阅各种资料,调配药方。慢慢地,孩子的病情逐渐稳定。
  秦玉华注意到一件事:每次他给病人看病、开方时,张祥林都在旁边认真地听,有时还会问上几句。看这孩子聪明好学,秦玉华便教他些中医理论和针灸常识。
  由于张祥林的发病机理很复杂,必须药疗、食疗相配合,平时需要买各种食材。这些秦玉华都没有让张祥林家掏一分钱。有时张祥林的父母过来看孩子,实在过意不去,要留下些钱,都被秦玉华拒绝了。秦玉华说:“你家太困难了,这点钱我还是能负担得起,不用给。”
  在秦玉华的精心调养下,张祥林逐渐康复。秦玉华又通过熟人联系了北京一家残疾人针灸培训中心,安排张祥林去学习。
  2009年,张祥林结业后,想在山东省临清市开家诊所。张祥林说:“我拖累了秦爷爷、我父母二十多年了,我想自力更生,报答他们。”秦玉华对他的想法非常支持,为张祥林开诊所四处奔走,跑办各种手续。几个月下来,愣是把秦玉华累瘦了好几斤。
  手续好不容易办完了,但诊所开到哪里又成了问题。在临清市租房子很贵,张祥林肯定负担不起。咋办?秦玉华早年在临清市曾购买了一栋临街的二层楼,现在他女儿一家正住着。秦玉华打起了这栋房子的“主意”,他跟女儿说:“你有胳膊有腿的,就先让给祥林开诊所用吧,咱这是积德呢。”女儿一家人含着眼泪搬出了属于自己的房子,现在外租房子住。
  今年5月份,张祥林的“平衡针灸康复中心”开业了。开业那天,秦玉华过去祝贺,张祥林流着泪给秦玉华跪下了,他说:“没有秦爷爷,就没有我的今天。”
   记者还听说了另外一件事。2006年夏天,秦玉华的女儿从承德一家医学院毕业,当时如果要进公立医院,需交6万元押金。秦玉华准备了4万块钱,打算给女找工作用。一个朋友突然打来电话,说自己的女儿要去韩国留学,手续都办清了,就差8万块钱走不了。秦玉华二话没说,拿出自家的4万块,又找人借了4万。朋友的女儿顺利去了韩国,而自己的亲女儿的工作却被耽误了。现在秦玉华的女儿仍是无业在家。
  每每提及此事,秦玉华都很感伤:“我这闺女如果怨我,那只能说她没有投对门儿。但我知道,闺女不怨我,因为她从小见的都是这种帮人的事情,他肯定会理解我。并且我不后悔,儿女们的路应该由他们自己来走。”如今秦玉华的几个孩子都非常孝顺,这也许就是榜样力量的一种传递吧。


  玉华语录:我条件不太好,捐的太少了。咱虽是一个农民,国家有难,能帮点是点儿吧。


  这几年,是中国的多事之秋。2008年汶川地震、2010年玉树地震,两次的地动山摇,两次的国难悲伤,让多少家庭破碎,让多少亲人泪干。
  秦玉华为汶川捐款2000元,玉树捐了1000元。记者问及此事时,老人挠了挠头,显得很不好意思:“玉树捐少了,本来是想多捐一点的,可手头太紧了,一时拿不出那么多钱。”
  记者从老人的话语中听出了一丝愧疚,好像这钱是他欠国家的一样。
  2002年,村里安自来水向大伙集资。村民们手头并不富裕,进度很慢。那一年,秦玉华给山东一个朋友的公司帮了个大忙,那朋友拿出2.5万元钱给老秦,推辞再三老秦没收。那朋友实在过意不去,专门给老秦送到家,老秦看实在推辞不过去,就说现在村里正安自来水呢,非要给的话就捐了吧。
  有了这2.5万后,大伙拿的少了,进度很快,自来水很快通到了家。


  玉华语录:我觉得自己没做什么,人与人之间应该是友善的。关注弱者,帮助弱者,都是应该的,这是做人的一种责任。


  秦玉华家的胡同里住着个孤寡老人,生活很困苦。上世纪八十年代,老秦在外地上班,每次回家都要去他家看一眼,放下点钱。次数多了,老人也觉得过意不去,就坚决不收,有时甚至把老秦赶出来。
  但秦玉华知道老人生活需要钱,咋办呢?于是每次送钱时不再进屋,而是隔着窗户叫声“叔”,敲几下,然后把钱从窗户里塞进去。
  还有一次,秦玉华正在场里收麦子。邻村的两个老人正好捡麦子路过这儿。老秦认识他们,知道老两口没儿没女,很可怜。看俩人捡了半天还没装满三轮车的车厢,于是把老人叫过来,说:“撑着口袋,我给你装一口袋。”
  老秦还长期接济着村里另外一个困难户,老人其实有儿子,但不太孝顺。有时老人生病了,都不愿去找儿子要钱,因为那还得看儿媳妇脸色,就直接来找老秦。老人可能也觉得不好意思开口,往往会编个理由,比如我家有点玉米,你帮忙给卖了吧!“其实她家哪有啊,不过我知道她肯定缺钱,就会给她点。我从来没有点破过。”秦玉华说。
  也许这一桩桩、一件件的,对于秦玉华来说,是举手之劳,是他应该做的,但就是这桩桩件件的小事才显示了一种人性的光辉,彰显了人世间的大爱。
采访手记:
  对于秦玉华老人来说,他做的每一件事都很平

阅读次数(305) | 回复数(4)
上一篇:凡人故事再次上线,欢迎发表评论
下一篇:最美医生 菩萨心肠(刘英)

loading...