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名片
  • 姓名:王桂祥
  • 性别:男
  • 地区:暂无
  • QQ号:0
  • Email:wuixi@nongmin.com.cn
  • 个人签名: 暂无
最近谁来看过我
博客统计
    日志总数:131 篇
    回复总数:94 条
    留言总数:2 条
    日志阅读:45204 人次
    总访问数:253778 人次
写博文首页 >> 查看wangguixiang发表的博文
卫水文脉[2008/11/1 3:56:00|by:wangguixiang]
  打开中国地图,寻找那条举世闻名的京杭大运河,从南国秀美旖旎的西子湖畔出发,手指随图中特有的长城似的段线往上搠行,通过华东明珠的苏州,镇江穿越万里长江北上,越闻名遐迩的苏北名城扬州,淮阴,徐州就进入了山东境内。过济宁穿越黄河,就到达了具有“北方水城”美誉的聊城。随指处,有一条由西往东而来的自然河与大运河相交,而后,缓流于华北大平原蜿蜒北上。那条自然河叫卫河,与京杭大运河相交后,通常叫卫运河。我家就住在卫运河畔。相交处,顺流几公里,有一座拱形桥横贯东西。这座桥叫“先锋桥”桥西就是我的家---河西镇。

    在我们家乡那一段,卫运河是条界河,河东是山东地的临清市。河西是河北地的临西县。河西镇隶属临西县管辖。从地图上你会看到临西县的东边是卫运河,南边被卫河所环抱。这两大河流,水质清澈甘甜,河水滋养了两岸几十万人民,也滋润了优美儒雅的卫运河文化。使这里的人民爱写,爱画,爱歌,爱唱……。


    我喜欢读文史类的书籍,记得初中刚毕业的时候,家里穷,娘让我去镇里买东西,我最爱去的地方就是书店。镇上只有一家书店,书籍也不多,当时也不是开放式的出售,要在柜台前站着往里看,等看好了在让售书人员拿过来翻看翻看。当时是没钱买的,只是翻翻过过眼瘾罢了。过完了眼瘾,再买东西回家,两不耽误。后来,家里自留地里种了几分黄瓜。到了黄瓜下来的时候,我有了机会,黄瓜要卖出去才行,这个任务自然要落在我的肩上。当时,我这个才16岁的毛头小伙子,可以用自行车驮上120斤重的黄瓜吆喝着,走村串巷跑上几十里地才能卖完。即使这样,我都没有感到丝毫委屈,原因是卖完可以克扣上几毛钱用来买书,几次下来,就能买上三四本,当时的书价特便宜。这些书填补了我空虚的业余时间。后来在书店里看上了一本刊物叫《中篇小说选刊》,自己感到非常好,是月刊,一元一期,既便宜又好看,大都是名作家的新作品,我就把它定了下来,每期必买。


   当时看书的时间不好挤,一般要到晚上睡觉前才能读上几页,农村的晚上,多是有灯没电,只好点蜡烛。有一次,娘把弹好的棉絮放在了我的卧室里,满满一大包占去了多半个房间,我看书的时候,一不小心碰倒了蜡烛,蜡烛又引着了棉絮上的绒棉,我的卧室里顿时一片火海。当时我手忙脚乱,想把火扑灭,我的自救本能不容我多想,就从火海里逃了出来。当天晚上幸亏父亲在家,他一看我房里火起,就拿起压水井旁的一只洗脚盆,舀起旁边引水缸里的水,就往我卧室里泼。好在俺娘把那包棉絮包的紧,烧着的只是上边的绒棉,里边的棉絮烧的就慢了,父亲很快就救灭了。这场“祸”引来父母对我的一场大骂,我被这突如其来的灾祸吓懵了,父母虽没动手打我,已经是给足了面子。但这连吓带骂的也让人承受不了,委屈的泪像断线的珍珠掉了下。从此后,我发誓不再看书了,也没再买《中篇小说选刊》,我慢慢地开始为家里的经济操心起来。


    几年后,我结婚了,看书的欲望又显现出来。这时的我,对历史的兴趣远远超过文学。由于家庭条件的好转,我买了一堆关于历史方面的书,大都是比较便宜的小书。我92年,闯关东去了黑龙江的鸡西。在我的一个远房大伯家里,发现了不少的藏书,有马克思的《资本论》;有范文澜的《中国通史简编》;有旧版的《资治通鉴》等。我的这位大伯是一位军转干部,平时他也不太喜欢这些书籍,我是在一个犄角旮旯里找到的。大伯见我看到这些东西后,连饭都忘吃了,就说;“把这些东西背你店里去吧!”我高兴极了!像天上掉下个大元宝被我捡着。


     那几年事多,先是柏林墙的倒掉;再是东欧巨变;随着苏联解体,这一系列惊心动魄的国际事件,震憾着每一个中国人的思想。中国要向何处去?成了每一个思想者所要弄清或必须要弄清的问题。也就在这个时候,我的兴趣从历史转到了政治经济类。于是,花大力气要弄清这一系列事件和中国国内问题所发生原因的来龙去脉,当时我买了一本何新的《东方的复兴和世界未来》看得入了神。其实这本书的观点,并没有解开我心中多少的问题,我却在这本书里学到了分析问题的方法和独立思考问题的能力,这是我终身受益的一件事。纯粹是我的意外收获。等我用自己的方法解析我需要的问题的答案的时候,得出的答案与何新的答案恰恰相反。一年后,邓公南巡,中国这辆陈旧的机车,又开动了前进的马达,再没停顿下来,这是自己预见到的。再后来到了乌鲁木齐,于是,床头上不断的就是这一类的书了。


    我爱看书,除个人爱好外,主要是自己不善应酬和娱乐的原因。可能有足够的时间来思考问题的缘故。


    我对文学情有独钟,但文学功底不好。有时也比着葫芦画个瓢,纯粹是胡诌八咧,不登大雅之堂。幸运的倒是自己生活在先进的网络时代。想家的时候去《临西吧》里看看,再不过瘾,就去搜索一下家乡才子们的大作,或去他们的博客里转一圈,享受一下美文的高雅。其实我最爱看这些老乡作家们的作品,我的思绪会跟着他们的情感连在一起,会有一种预想不到的共鸣感。这些作家大都大我十几岁或一两岁,没有代沟也没有陌生感。去年在网上搜索到了我县农民作家孟燕君的《趟出高粱地》读起来是那么的亲切,仿佛就是在写邻居家的哪个小哥哥,又好像是在写自己。当然,我没孟老师那么大的毅力和耐心,他用他那支笔耕不辍的秃笔走出了泥泞的高粱地,我却是纯粹沾了党的“富民政策”的大光。后来,我又搜索到了一位军旅散文家王友明的文章说明。发现王友明先生也是我们临西人。在网上找到他的散文拜读起来。我发现,读他的文章要有定力,不然它会让你的眼睛里像抹了辣椒面似的难受。在读他的散文的时候,我曾几次没有管住自己的眼睛。他每一句话,都在不停地拨弄着你的心弦,使你想起那一轮故乡的明月;那一条蜿蜒崎岖的乡间小道和那一条细流潺潺的沟渠;使你淡淡的亲情、乡情,友情顿时浓厚起来,使你激动的情绪无法控制。还有我自称“眉兄”至今都没有请教过姓字名谁的老哥哥。他酷爱绘画和摄影,他的文学功底也非常扎实。他的自传体小说《栖园》我也拜读过,是一个最让人心动的爱情故事。还有新浪博客“初春的一抹新绿”博主耿志洁和《冀南文学报》主编王树强的博文,都给我留下了非常深刻的印象。还有《临西吧》里的几个才子和才女自不必说。还有书画大家的杨云城和已故的书法大家周惊湖。搞曲艺的已故大家刘明贵等等。


    古老的卫运河滋养着我县三十二万人口。我要说,在她滋养的这片土地上有一条文脉。这条文脉也像这条卫河水一样踹流不息,日夜流淌。像周惊湖老先生苦难悲惨的一生,却没能让他丢掉那支“曲杆羊毫”;偏僻贫寒,世俗冷眼却没让孟燕君老师的那颗怀古忧今的心,换成每日的油盐酱醋;王友明老师和“眉兄”在艰苦的军营里摸爬滚打了几十年,却没忘了“月是故乡明”。还有残疾青年杨云城,他身残志坚,骑着自行车走遍万里长城。使他的潜能得到应有的发挥,才能描绘出如此雄伟的群山和壮丽的万里长城来。


   “仁者爱山,智者爱水”。至仁至智者,更爱自己土生土长的家乡。不管是这片土地是穷是富;也不管这片土地是肥是瘠。那怕你走到天涯海角;那怕你就生活在原乡本土,都会深情地爱她,颂她,歌她,唱她,书她,绘她……。我想,这应该就是那一条看不见的文脉呀!

标签:卫水文脉     阅读次数(375) | 回复数(0)
上一篇:香酥的馓子
下一篇:别把自己当成猪

loading...