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名片
  • 姓名:范炳功
  • 性别:男
  • 地区:暂无
  • QQ号:暂无
  • Email:409446941@qq.com
  • 个人签名: 暂无
最近谁来看过我
博客统计
    日志总数:163 篇
    回复总数:827 条
    留言总数:6 条
    日志阅读:99436 人次
    总访问数:282100 人次
写博文首页 >> 查看hhfbg发表的博文
洼里没有高粱[2015/9/11 7:39:18|by:hhfbg]
今年的玉米长得真好,村子的东洼北洼,南岭子、西岭子,总之,几千亩地,都是玉米,早茬的已经开始收获,晚茬的丰收在望,站在一个地头,展目一望,地里黑汪汪的,心里喜滋滋的,一棵棵壮实的“大棒子”像一个个卫兵,守护着庄稼人的温饱,也像一支支彩笔,为家乡描绘着美丽的画卷。

   玉米,在我少年时,是一种很神圣的粮食,掺了少许黑豆面的玉米饼子,黑黄相间,清香扑鼻,令乡下半大小子们垂涎欲滴,总也吃不够。但生产队里很少种,不是不愿种,是不敢种,因为家乡都是洼地,那时雨水特大,水利设施也缺乏,十年九涝,种玉米不经水泡,眼看长得多半人高了,几天凶神般的大雨能将洼里下的水没了膝盖,过了数日,洼里成了一片泥泞,太阳一出,地表不透气儿,秸秆儿饱和了水,由黄变红,至萎蔫干枯,庄稼人的心也就早凉了。因此,那时家乡及远近百里,时兴种高粱,高粱耐涝,只要秸秆儿长起来,硬了席楣儿,就经得住水泡了。这是我听在队里喂牲口的三叔说的,三叔腿有残疾,没有家室,饲养室就是他的家,他给我们讲的好多故事都与高粱有关系,他说当年村上“赵家”,地多、大户人家,儿子说媳妇媒人挤折了门框,跟女家最挡呛得话就是“人家趁六十个秫秸攒”,有这样的家当“说媳妇”是会挑挑拣拣的,所以,新娘子娶进来炕上一坐,男女老少都呼喊漂亮。还有范四爷,乡试得罪了盐山监考官,被人告了,县官问其何人,衙役告知:这就是当年收五百担红高粱的范家少爷。三叔此说,无从考证,但当地的“庄稼文化”确实与高粱密却相关,“二斗红高粱玩死个猴儿”是家乡俗语,意思是贪财的主人以廉价的报酬博取丰厚的成果,可见种植高粱已是漫长的历史了。回忆自己的童年时,还有一段与高粱有关的心酸往事,六三年秋收时,金成叔用大车在东洼拉高粱,驾辕的老枣红马是队里的“心尖子”,通人性,力气大,深得大家爱怜,但那年雨水大,砍高粱时,地面还发软,枣红马拽着满载的高粱车,虽竭尽全力,终因重量太大被绊倒,高高的秫秸茬插进前腿腋,鲜血横流,后经公社兽医站滕医生治愈,但也留下了伤疾,七一年老马寸草不进,多日不起身,为感念它的功德,队里最后将它全尸深葬在“后枣行”,这是我亲眼见到的一段故事,那块流淌着“勇士”鲜血的高粱地就是我现在枣园的临地,想来历历在目。

童年的高粱地像城墙,连绵不断,夏日里雨后拾茅草下的小蘑菇,在高粱地里穿行,出出进进,像驶行在辽远的大海里,密密的高粱叶挡住前面的视线,墨绿色的高粱杆儿散发出一股微甜,不知深浅,行走间,豁然露出一片蓝天,但前面又是一望无际的青纱帐。那个三叔曾给我们讲好多庄稼谚语,他说过母亲常说的一句话:“七月十五下来红高粱”,话语简单,却透着心酸的乡俗情怀,从春播至农历七月十五,下来最早的粮食就是红高粱,这是庄稼人家的一个节点,代表着饭桌上有了接济了,每逢那时,母亲的心情就会好起来,与孩子们高兴的话就多了,他把从队里分来的红高粱穗子,搓粒儿,上自家的石磨推出粉来,那红红的像牛舌头一样的新红高粱饼子,蒸熟了,泛出一层油亮,入口虽有些涩,却能嚼出香甜的味道。高粱品种多,有红粱、白梁、黑壳白粒儿等,但不论哪种高粱,都具两种特性:籽粒能糊口,秸秆能搭屋,在那个年代,两者都不可缺。但高粱不是高产作物,时至今日,它的经济效益和增产潜力远远低于玉米,秫秸杆儿也只能是烧柴,它虽已走出庄稼地,却留下了千年万古的与它相伴的故事。

阅读次数(224) | 回复数(1)
上一篇:乡村趣语
下一篇:海鲜今昔

loading...