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名片
  • 姓名:秋阳,本名:杨友
  • 性别:男
  • 地区:暂无
  • QQ号:暂无
  • Email:wnjyangyou@yeah.net
  • 个人签名: 本博客文章均为本人原创,如欲转载、改编请与本人联系,否则视为侵权。
最近谁来看过我
博客统计
    日志总数:164 篇
    回复总数:1189 条
    留言总数:50 条
    日志阅读:157446 人次
    总访问数:2616824 人次
写博文首页 >> 查看hbyy-2012发表的博文
当年家乡的“滴水”文学社[2013/3/21 9:17:14|by:hbyy-2012]

        当年的“滴水”文学社



    青龙河畔云彩山下,有一个一百多户人家的小山村叫鱼窝。这里交通闭塞,经济贫困文化落后。上个世纪八十年代初,正值“文革”后文艺复兴的热潮澎湃汹湧,全国各地众多的文学青年毅然拿起笔来投身创作,各类文学期刊相继出刊,文学社团如雨后春笋遍及城市乡村、机关、学校……在鱼窝这个偏僻的小山村里,也有一帮子初高中毕业小青年沉浸在“作家梦”中。他们经常聚在一起,谈天说地,谈唐诗,谈《红楼梦》,谈鲁迅,谈浩然,谈《艳阳天》,谈农民诗人刘章,谈卢新华的小说《伤痕》,谈风起云涌的“文学社”……他们崇拜文学,他们梦想登上辉煌的文学殿堂,他们每个人都想成为作家和诗人!于是,“滴水”文学社在1984年冬季诞生了(社名以村东南云彩山中的“滴水泉”为象征,并寓意他们就是文学海洋中的一滴水)!那种狂热的冲动,“滴水”文学社俨然就是鱼窝庄的“作协”(作家协会)……

  文学社共7名成员清一色的姓杨,而且是“四世同堂”:杨得军年龄不大辈份最高,除他之外的6名成员有5名叫他“小爷”,辈份最小的杨春林叫他“小太爷”!按说,“小爷”人小资格“老”,文学社本该由他做“统帅”,但“小爷”很谦虚,首先申明他辈份高文化低(初中),文学社领导不是“爷”,不能论资排辈儿,必须选贤任能。“小爷”的态度很真诚,孙子们得遵从他的意愿。大伙经过一番议论,一致推选杨文华、杨文友为正副社长,杨文刚为秘书长。

  这件事轰动了小山村,所谓“轰动”主要是指“笑声”, 笑他们不知天高地厚。不过,笑过之后也就没人当回事了,翻土坷垃钻高粱稞子的庄稼棒子谁管他们“做鞋”(作协)还是“做袜子”呢?

  在文学社成立之前,杨文华曾在县文化馆主办的文学季刊《飞瀑》1983年第3期发表散文《滴水潭》,文章虽小,却是文学社全体成员心中的榜样。文学社成立后,杨文华和杨文友力主创办自已的社刊,以此作为练兵场,大家在这练功夫,然后逐步向外冲,冲岀本县、本市、本省,冲向全国!几名社员精神抖擞个个磨拳擦掌,白天下地劳动,晚上在小油灯下手执生花妙笔,在稿纸上叱咤风云!一篇篇作品完稿后,大家坐下来对稿子进行“会审”。几经推敲定稿后,你一元我五角个人掏腰包买蜡纸和白纸,准备印刷。设计版式、配插图、刻蜡版,各显身手各尽所能,每道程序都做得一丝不苟。接下来就是到公社办公室借用油印机、油墨,挽挽袖子开印,第一期社刊《滴水》就这么像模像样地岀版了!除了每个成员一份外还特意给县文化馆和《秦皇岛日报》副刊部各寄一份,其余的赠送给兄弟文学社和部分社外文友交流。时隔不久,《秦皇岛日报》副刊部主任刘学勇老师亲笔给他们写来了热情洋溢的回信,信中鼓励他们要坚持把文学社办好,并通知他们市报副刊决定择机发表杨文华的散文《牵牛花》!手写字变成报上的“铅字”,这对于文学社的几个小伙子来说,不啻于晴天惊雷!大喜过望中都觉得离“作家”又近了一步,7名社员激动不已,那些天里,他们都失眠了……

  不久,《牵牛花》在报上发表岀来,文学社的小伙子们创作积极性更加高涨,紧锣密鼓地搞创作,出社刊。这一年《滴水》社刊岀了4期,除杨文华的散文被《秦皇島日报》发表外,县文化馆主办的《飞瀑》1985年第1期又选发了杨文友的小说《抛锚》、杨文刚的小说《假茂和他的女儿们》、杨文华的散文《鸟鸣》。第2期发表了杨文刚的小说《大柳树,牛五爷,您好》、杨文友的小说《一支大中华香烟》、杨文华的散文《天池》和杨国林、杨春林的诗歌《家乡之春》。第3期发表了张国中的评论文章:《滴水汇成泉涌——《读“滴水”文学社刊载《飞瀑》上的作品有感》。第4期《飞瀑》又发表了杨文刚的小说《恭喜牛五爷》。这一年“滴水”文学社开门大吉,在创作上取得丰硕的成果!

  《滴水》社刊办得很红火,受到市、县宣传文化部门的表扬。文学社成员也由7人发展到十几人,并有外村、外公社几名文学青年申请加入“滴水”文学社。社刊《滴水》办了7期,对促进、提高社员的创作热情和作品质量发挥了重要作用。1988年,“小爷”杨得军的小小说《妒》又被《秦皇岛日报》刊登,并在读者中受到了广泛的好评,成为“滴水”文学社“标志”性作品,也是他们在创作上向前跨越的有力证明。

    社会发展的道路从来不是笔直的,历史的脚步总是习惯迂回前进。文学社这种随着社会形势而产生的“新”事物,在社会形势发展中又逐渐走向衰落。事实证明,“文学社”现象本身就不是也不应该是“全社会”或“全民”的。历史上文人结社并不鲜见,不过那都是有闲文人的事,不可能推而广之。“滴水”文学社的命运也不例外,轰轰烈而起无声无息地解散。小青年们在文学创作上取得进步的同时,他们的年龄也在无情地增加。面临的现实是,他们肩上责任越来越重,要生活,要结婚,而这些却无法在“文学社”这个神圣的殿堂里得到满足。他们没有条件和实力坚守这块阵地,最终他们只能选择离开!

    岁月沧桑,时过境迁,人们仿佛早已忘记“滴水”文学社的曾经存在,这是文学社的悲哀。但是,在那艰难的岁月里,“滴水”文学社的成员们曾为追求理想而奋力拼搏,为“文学”付岀了许多心血,也曾创造虽短暂却动人的辉煌!时至今日,回忆起这段往事,他们仍无怨无悔,仍然感到那一段生活的不平凡。那是他们人生道路上最绚丽的一笔,那终生难忘的记忆,他们仍有理由为之骄傲……现在,当年的“滴水”文学社社长杨文华已是一名岀色的牙科医生,副社长杨文友和秘书长杨文刚都是政府机关公务员,“小爷”杨得军搞葡萄园,杨海山一直是乡村建筑队小老板,杨国林十几年来坚持搞养狐狸、貉、貂,他们在不同的行业和岗位上都获得了不同程度的成就,但他们现在仍然保存着当年岀刊的7期《滴水》社刊全巻,保存着当年发表他们作品的《秦皇島日报》和《飞瀑》杂志。每当他们相聚时,话题总是离不开当年的“滴水”文学社,他们都觉得那一段时光的快乐与尴尬今天更加可贵!面对眼前那些发黄发皱的社刊和书报,他们仍激动不已,热泪盈眶——在他们的心目中,正是这些发黄发皱的书报锻炼了他们,并且有力地证明着他们的人生价值……

标签:hbyy-2012     阅读次数(645) | 回复数(9)
上一篇:跟踪靓女(原创小说)
下一篇:历险“千里洞”(游记)

loading...