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名片
  • 姓名:潘明会
  • 性别:男
  • 地区:宁晋县东汪镇洨口村
  • QQ号:1030614844
  • Email:1030614844@qq.com
  • 个人签名: 走过春夏秋冬,处处留点雄风。
最近谁来看过我
博客统计
    日志总数:521 篇
    回复总数:8497 条
    留言总数:85 条
    日志阅读:426523 人次
    总访问数:699198 人次
写博文首页 >> 查看nanhaiyimin发表的博文
我为什么写作?(劳动之余)[2016/8/4 11:03:16|by:nanhaiyimin]

  时常有人问我:“你为什么写作?”说真的,关于这个问题,我也没有标准答案。即是作家回答这个问题,恐怕也会“百花齐放”,更甭说“流动哨”们了。

  原始的“写作”或者“写作”的原始,很大程度上是“逼”出来的。这里,虽然称“逼”,但那应是真正的“创”。甲骨文、竹简、宣纸、毛笔、印刷术,甚至还有老吕的“刻舟求剑”,以及民间那个“埋偷银子”的故事,都是“创”的代表。至于“创”逐渐演变成一种爱好、一种职业、一种专利、一种生财之道,进而可获诺贝尔奖,那是后来“基因变异”的事情。

  写作大军里,名利双收甚众者,大都出现在“古今中外”的“外”中。例如大仲马、海明威、纳博科夫等。而“古今中”里,除了屈指可数的那么几个例子,是很少有靠单纯写作“发展”起来的。那么大的孔子,还曾因“困陈蔡”,落魄到了讨不着一粒粮食,而整整一礼拜饿肚子。大名鼎鼎的红楼楼主“曹姐姐”、唐宋牛人“苏八家”,中年后却难以糊口。

  中国的很多写作精品,几乎全部出自“非职业选手”。这些“业余”爱好者们,可能有“作家”称谓,但不是纯靠作家吃饭,写作顶多算是他们的第二职业,或者叫做他们的“第三产业”。他们要么是或大或小的食俸禄者,要么和俸禄有着盘根错节的关系,总之,专干写作这行当的,少之又少。所谓“专职”或“专业”作家,其实,“职”和“业”都不能算在“职业”数里,其写作动机和创作目的,也不全在于“职业”本身,而是大多倾注于一种责任和担当。这种责任和担当,从作品的字里行间里,便可一目了然。当然,其中不乏正能量,也不乏腐蚀剂。我虽挑不起这份责任和担当,也不具备奇佳的洗涤效果,但有一点可以保证,就是绝不会有腐蚀作用。这种不太纯洁的母液效果,就像不太纯洁的水沟里长出的微微发黄的绿草。不太恰当的套用一句老百姓的俗语,叫做“脏水不洗脏脸”。

  对于草根业余写作者,社会语往往称之为“土作家”。这当然是为与“牌作家”区别开来,尤其是与“品牌作家”比较。当下,作家真的少了,“土作家”就格外有了“段子”意义。这便有些“跑了鸭子捉鹅”的味道。这也或许就像烤串,只要有些羊肉味儿,大抵即可称之为“羊肉”。其实,“土”是真的,“写”也是真的,“家”更为不虚,而“土作家”,确是一个虚拟称谓而已。因为文学领域不是鸡界,有“土”和不土之分。再说,人造鸡蛋都出来了,那就显得“洋”么?

  我好像突然发现,写,不仅是一种消遣,而更是一种消费。消费很好,拉动了某个增长。尔后又忽然觉得,这个增长点早就有,只是我发现的比较迟。

  和画家相比,即使“土作家”,也已足够幸运的了。据说,好那口的风流唐,穷的“除了铃铛哪都不响”,张择端即是出了《清明上河图》后,也是食不果腹。世界上很多名轴,几乎都是穷困潦倒或者愁闷不沾时所创,而又成为后来人新的经济增长点的。比如梵高的《新向日葵》。创作出《戴珍珠耳环的少女》的约翰内斯·维米尔,甚至百年之后才被“发现”。

  因此,写作不是最“差评”的事情。写写或许才更健康。

  一种兴趣的培养和一种爱好的形成,很大程度上是一种环境熏陶的结果。写,写的怎么样,很大程度上体现出一种教育境界。教育境界也是一种教育,而“境界教育”,才是最根本的教育。

标签:我为,为什么,什么,写作     阅读次数(324) | 回复数(19)
上一篇:水理兼雨论船说
下一篇:莫道天寒好个冬

loading...