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名片
  • 姓名:潘明会
  • 性别:男
  • 地区:宁晋县东汪镇洨口村
  • QQ号:1030614844
  • Email:1030614844@qq.com
  • 个人签名: 走过春夏秋冬,处处留点雄风。
最近谁来看过我
博客统计
    日志总数:521 篇
    回复总数:8497 条
    留言总数:85 条
    日志阅读:426549 人次
    总访问数:699241 人次
写博文首页 >> 查看nanhaiyimin发表的博文
水理兼雨论船说[2016/7/30 9:54:12|by:nanhaiyimin]

点击查看原图                        打开人类发展史册,稍一踅摸,你就会惊奇发现,人类的生存与斗争史,竟然是一部“水产品集”。

  抛开有争议的几种生命起源不说,可以一致肯定的是:没有水,就没有人类,人类毕生与水相容。你看,新生儿大约4/5之多的生命含量,就是水;成人一半以上的所谓肌体,也是水。医学常识告诉我们,若人体脱水15%,生命即可处于危险状态。人的水分就足够大的了,而所谓地球,其含水量竟达七成以上!故此,好多“家字辈”的“达尔文”后人,建议地球改称水球,以突出进化的循序渐进性,也就顺理成章了。

  “水是生命之源,请节约每一滴水”。这是任何不同政见、任何党派、任何阶层人士,抑或左的、右的、中间的,连同我们的敌人,都能无条件接受的“致命”观点。

  水,润物无声,利物无求,遍予无私。“上善若水”。这大概是对水的高度概括和最高评价。但这并不是说,水就是任尔摆布的玩偶和取之不尽的宝藏。尽管顺势而下的水,除了当阳桥上,张翼德“吼”那一嗓子的时候,无一外乎“决诸东方则东流,决诸西方则西流”,但温顺之余,倘若惹其噘嘴,脾气之大,即刻胜过“暴跳如雷”千倍。“水火无情”可能就是这么来的。其实,相比于“舟水关系”,“水往低处流”只是认识了水的皮毛,而“载覆”理论,才是水最双面的特征和最本质的属性。水的“真谛”,大概自地球“成立”46亿年来,只是在相当长的“没有舟的日子里”,因“怀才不遇”,要么含而不露,要么一鸣惊人,而一旦进入状态,传说中的“泰坦尼克号”也是小菜一碟。当人类对水本质彻悟的时候,大约就已是青铜器时期了。



  自从有了人类,人际也便有了交流。而“交流群”的日益膨胀和“朋友圈”的日趋复杂化,既渐渐稀疏了河北媳妇唱着“左手一只鸡,右手一只鸭”回娘家的那种亲情惬意,也渐渐毁绝了维族神人阿凡提倒骑毛驴周游吐鲁番那样的乐达悠姿。这就无形中,推之交流有时细水长流,有时高潮迭起;有时风平浪静,有时汹涌澎湃,总之是如棉似水、滔滔不绝。无疑,“无形”之水,在“推着小车来送货”和现代化交通工具发明之前,便轻而易举“一通成名”,成为高速和网络之前的免费“高速”和信息“通道”。

  众所周知,人始定居,皆是依山傍水。即使到了移民潮来临之际,迁徙目的地,往往也是可“伴水”的地方。无水而不生。可以说,水是人类起初大交流的唯一载体。而舟的应运而生,加速了一个新纪元的开篇。大约这个时候,运河也就名正言顺的兴师动众开来。

  从吴越时期的伍子胥始作俑,延绵到大清咸丰五年黄河铜瓦厢决口,期间的运河之水,承载了太大的效值和太多的故事。其经济效益倒是毋容置疑,这是秃子脑袋上的虱子。而“乾隆下江南式”的“寻花问柳”传说,或许就像现在网上的“微谣”,你不可全信,但又令你刮目相看。就像2000多年前的秦始皇,寻觅永葆青春的“威哥”,虽具体说法,既有《史记》这样的“正宗传媒”,又有“日本版”那样的民间传说,但终究还是确有此事,“500童男童女”也好,“5000童男童女”也罢,只是比例尺有所不同而已。所谓“不传、不信”,实质就是睁一只眼闭一只眼、将信将疑、半信半疑,或者不置可否呗。想来不难:“不传”的前提是“无从借口”,“不信”的前提是“傻子也不信”。玛雅人的“世界末日说”都破了,一个小小“微言”,量它也不会坏了液晶屏幕。网传一伙党外“国际友人”助力《建党伟业》,而众多群众演员,不都是好好的国人么?栩栩如生的唐国强同志,《建国大业》不是演的栩栩如生么?

  望“唐”生义。看国强就想到了唐朝。从“解放”到“开放”,“牛鬼蛇神”安生了好一阵子。孰可料知,兴于1300多年前的唐朝庙宇,却盛于廿一世纪的今朝旅游。敢问天下旅游:无庙景点有几?孰可尽详乎?可能也就“科技生态园”、“科技展览馆”之类无有吧?一项无厘头的调查表明:各怀心事、络绎不绝的香客大军队伍里,抱着“试试看”心理的,占绝大多数;因“你只能有一个信仰”而“真要拜,晚上带你来”的,不乏其人,甚至忐忐忑忑、战战兢兢“小胆往前走”者,大有人在。扯这些,好像跟“水”都沾不上边儿,或者显得我多么“辩证唯物主义”似的。不过,生活在一个风云莫测、水患无穷的“滞洪区”里,龙王庙里烧柱香,兴许就能坚定战胜洪涝灾害的意志,或者逢凶化吉。说“遇难成祥”也未尚不可。否则,那些因自身“短见”而自寻短见的“公仆”们,何以安息?再说,“七下八上”的日子里,谁知道哪块悠悠白云,带着“123,看海去”的节奏飘过来呢?

     史料记载,从战国末期邯郸的荀子,到贞观之治后期的唐太宗和魏征,他们都对水“一往情深”,将“水理论”著说到无以复加的水步(非地步),比“水立方”还光彩夺目,成为中国历史上最杰出的“水性”专家。而明成祖时期的郑和,以一个“公公”身份,又将“载覆”理论实践到了极致,远洋过海使其首次“中为洋用”。可以说,中华民族首次真正走向世界,多亏了地球实则是一个“水球”,从而“以水为媒,舟做先锋,传我陶瓷兼茶叶”。

  水之长,几乎尽人皆知、尽人皆取、尽人皆用,而水之短,绝非一般人等敢纠。敢揭、能揭、会揭其短之人,可称才俊。进而因势利导转患为安者,必为大贤!

  纵观中国历史上“笨拙”的治水杰作,真得难以恭维设计现代化的“某年一遇”城市“洪”图。也使得“看海”的人们,不得不疑,每一块拱起的下水篦子上,是否铸进了“乾隆下江南式”的“心眼”?

  从“壅防百川,堕高堙庳”而不治的共工,到溃坝决堤仍是老一套“沉船堵口”的大鲧,再到“三过家门而不入”、疏堵结合的大禹,历届“政府”都把水利工程,不仅当做一项民生工程实施,而且,还会当做国家最重要的战略工程来抓。其后,从小小的护城河,到浩大的水利工程,无不体现“水是一个国家的命脉”。那些铭刻在历史和记忆中的范仲淹、郭守敬、王景和西门豹们,在当今中国历史上的最好时刻,足以促使中国的水利专家和水利工程,必须有些“后来居上”的担当吧?

  但可以预警和预案的洪涝之灾,不是以人的意志为转移的。从“桥危危”和“偏重式垮塌”情况来看,“一桥飞架南北”早就不足为奇,而“天堑变通途”的路,还很远很远······



  有人豪言:一座风雨飘摇六百年的故宫,和一座伴随着“改革开放”春风壮大的都市,在雨急风狂的“倒影”里,皆是一面比贵州“变形锅”还硕大的“射电望远镜”。

  资料显示,中国是世界上第四大水资源国。这同“第二大经济体”的含义有所不同,也有别于“第二大奢侈品消费国”的概念。因为按人均水占有量,中国却不及世界人均占有量的1/4。而水,又不能和可有可无的奢侈品相提并论。和一般水相比,即使再奢侈的水,也比不过、比不出日用消费品和奢侈品那样的硕大差距。无论你过何等生活,一般来讲,其水的消耗量,人与人之间是没有多大差距的。除非你想炫耀一下“土豪水像”。倘若有一天,生命之水真的成了“奢侈品”,那就不用玛雅文化推理和用不着大师掐算,离下一次“宇宙大爆炸”的日子就不远了。

  资料还提醒,当下,我们不仅要防御与猛兽齐名的洪水,以防“沉舟”悲剧屡屡发生;而且,还要治理比红小豆汤还要“红”的“红水”,认真检查“破釜”原因。猛兽范畴,必涵盖于虎,而“红小豆汤”,却脱离了传统的五谷杂粮农家院。

  所以,节约用水和纯净下水,已刻不容缓、迫在唇舌(眉睫已过,相当于洪水漫过了脊梁至某节颈椎。括弧:这里指直立行走动物直立行走时,非坐姿或卧姿)。眼下说“一座水灵灵的城市”,绝不是什么溢美之词。

  无可否认,除了特殊情况和特定场合,水患一般都是暴雨造成的。暴雨是天灾,怨天尤人是无济于事的。只有因水制宜,加强防范措施并实施到位,才是减少灾害损失的唯一办法,别无捷径。

点击查看原图

  印象中,自上世纪八十年代以后,全国每年一度的大规模旱季水利工程实施和水利设施修缮,就基本销声匿迹。接着,就呈现出沟堤渠坝“日新月异”和江河湖泊“繁荣昌盛”的景象,甚至连坑坑洼洼这样的蝇头小利,也不失时机地充分挖掘出潜能来。在城镇化呼啸而至的今天,有目共睹,城市发展已由“滚雪球”式的自然增容,变为“挡雨刷”式的清一色硬伤。而地上的轰轰烈烈造势,也已挤压的下水无道可寻。如今的雨季,暴雨如注已是平年常事,暴雨如瀑正不期而遇。

  在改革全面进入深水区后,究竟“几年一遇”才是科学发展呢?以愚之浅见,还是“若干年相见”为好。

  因为,“至今一遇”后,都江堰依然巍然屹立,期思雩娄灌区依然岿然不动!

                      2016729星期五

标签: 载覆     阅读次数(438) | 回复数(11)
上一篇:“一雨”为何总能“道破机关”?
下一篇:莫道天寒好个冬

loading...