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名片
  • 姓名:郑新民
  • 性别:暂无
  • 地区:暂无
  • QQ号:暂无
  • Email:837308360@qq.com
  • 个人签名: 暂无
最近谁来看过我
博客统计
    日志总数:1559 篇
    回复总数:4247 条
    留言总数:295 条
    日志阅读:529246 人次
    总访问数:803070 人次
写博文首页 >> 查看zhengxinmin发表的博文
农民贷款消费,不容易[2010/4/8 21:31:00|by:zhengxinmin]

农民贷款消费,不容易(视窗)


——来自江西省部分农村地区的调查


本报记者 卞民德

《 人民日报 》( 2010年04月08日   18 版)






  又是一年春风劲。在国家相关政策刺激下,农村消费潜能正在被挖掘出来,家电、汽车下乡等举措成效可喜。然而,面对“盖房、结婚、子女教育”等消费支出大项,很多农民依然感觉负担沉重,手里缺钱花。


  每逢此时,他们是向亲友借钱,还是向当地金融机构贷款?农村金融机构是否愿意支持农民的信贷消费?发展农村消费信贷,还有哪些难处?希望本报记者的调查手记,能让更多的人关注这个问题。


  ——编者 


    


  吃喝不愁,大额消费仍缺钱


  “不知啥时候能住上新房子”


  3月29日,江西省南昌县黄马乡丰林村。52岁的蔡国根坐在刚刚打好地基的新房前,满脸愁容。


  按照目前的建筑成本测算,仅仅盖一个毛坯房,蔡国根起码就要投入近10万元。对于这个年收入不过几千元的普通农民家庭,这笔钱无疑是个天文数字。但是,老蔡的大儿子已到结婚年龄,破败不堪的老房子显然不能用,蔡国根就是再难也得把新房子盖起来。


  “家里负担本来就重,照这样下去,还不知道什么时候能住上新房子。”谈起未来,蔡国根无奈地说。


  在丰林村,很多人都像蔡国根一样,家庭的主要开支用在了房子上。“现在生活条件比以前好多了,平时也没什么用钱多的地方,一般的吃穿用都没问题。” 丰林村村民蔡任华说,真要说缺钱,还得说是盖房子、养儿育女。


  蔡任华现在住着一座漂亮的四层小楼,红砖白墙,外带一个整洁的小院,在村里也算得上气派。他告诉记者,当初因为手里没那么多钱,一开始房子只建了一半,后来有了钱又陆续投入,折腾了两三年才成今天的样子。“要是当初能贷款,几年前就住上新房子了。”


  记者在江西省部分农村调查时发现,由于受传统消费观念影响,再加上对未来预期的不确定性,例如失业、养老、看病等,农民对未来生活保障的信心明显不足,消费意愿远远低于储蓄意愿,并且集中在一些不得不消费的大项目上。当记者问到“日常生活支出较大的项目”时,几乎所有的受访农民都做出了同样的选择:盖房子、儿女结婚、孩子上大学。


  由于这些开支动辄几万元,对于大多数农民而言,必然面临“缺钱花”的尴尬。这一点在当前并没有得到根本性改变。走在江西的乡间村头,盖了一半就不得不停工的“半拉子”工程并不罕见,一幢新房往往需要几年甚至父子两代才能全部建成;即便是一些农民已入住的新房,很多也是外表光鲜,里面空空如也。


  “很多情况下,农民盖新房都是为儿女结婚用,这两件事如果碰在一起,农民的压力就更大了。” 蔡国根说,“如果家里还有孩子上学,一般的农民家庭都承受不了。”


  条件苛刻,农民顾虑重重


  “没有政府帮助,贷款很难”


  大多数受访农民认为,有多少钱就做多少事情,除非遇到“实在过不去的坎或者火烧眉毛的事”,不然绝不开口借钱,欠钱总是不太光彩的事。


  不过,他们都坦言有过借钱的经历。如果所需金额不是很大,农民们更倾向于向亲戚朋友求助,“不要付利息,也没有还款期,还是比较方便的。”但如果所需金额比较大,那只能求助于金融机构。


  江西省新建县乐化镇农民吴巍巍一家在当地颇有名气,因为他们家三个孩子全部考入名牌大学。但是,吴巍巍家经济条件并不好,难以支撑三个孩子的读书费用。困境面前,乐化镇农村信用社伸出援手,截至目前已连续3年向吴巍巍发放了累计1.8万元的小额贷款,为三个孩子顺利完成学业提供了保障。


  但很多情况下,农民贷款并不那么容易。比如农民住房贷款,要求农民购房建房必须符合土地利用总体规划和村庄、集镇规划;申请贷款的农户没有不良信用记录,并有稳定的收入来源;贷款额一般不超过购房建房费用总额的50%。


  这些限制无疑让大多数农民顾虑重重,再加上不了解信贷政策、缺乏超前消费意识,农民贷款的积极性自然受到严重制约。


  “首要的难题就是抵押问题,农村宅基地属于集体用地,农房也不像城市商品房那样产权清晰,不能抵押,即便可以抵押,一旦农民欠贷不还,金融机构也无法拍卖,难以处理。”江西省新建县农村信用社理事长夏顺华说,农民抗风险能力差,更易对发放贷款的金融机构造成损失。


  此外,由于群体数量庞大,居住分散,金融机构向农民放贷的成本也相对较高。据粗略估算,江西省农村信用社的每名信贷员平均要面对600户农民,工作量和放贷压力很大。


  前些时候,江西新建县横大堤村村民涂继员刚刚偿还了农村信用社的3万元贷款。几年前,一场龙卷风来袭,全村大部分房屋倒塌,新建县农信社向23户灾民发放了总计69万元的建房贷款,解了村民们的燃眉之急。


  “没有这笔钱,可能部分村民就会没房住。”涂继员说,当时大家都没有抵押,也没有还款能力,如果不是政府出面,靠村民自己肯定贷不到。


  江西省农村信用社信贷管理部科长吴晓认为:“一边是农村消费市场需求日益高涨,一边则是银行和农民面临贷款难、难贷款的困扰,这是目前农村消费信贷的一个突出矛盾。”


  放宽限制,农村金融呼唤创新


  “希望银行能降低贷款门槛”


  “目前我们发放的贷款,基本上以信用贷款和保证贷款为主。我们只能引导和扶持那些有还款能力的农户,避免出现农民盲目跟风和恶意贷款。”南昌县农村信用社主任梁金海说,在2009年该社发放的1万多笔贷款中,直接用于消费的只占到很小比例,大多是面向生产的贷款。


  一些受访农民反映,目前农民贷款门槛过高,而且一年三四千元的利息对大多数农民来说还是负担沉重。“希望银行能够降低贷款门槛,政府给予适度的贴息,减轻我们的还贷压力。”


  部分基层农村信用社负责人也呼吁,国家应像推动中小企业贷款一样,尽快设立贷款农民担保机构;明确界定农村宅基地及其地上房产进行贷款抵押的法律效力,确保金融机构及时有效处置抵押物;建立风险补偿机制,化解金融机构因此可能面临的风险。


  此外,尽管目前农村已经出现了村镇银行,但金融服务仍显不足,农信社仍然是农村金融的绝对主力。降低农村金融机构的进入门槛,鼓励包括民间资本在内的多方力量积极介入,也被许多业内人士倡导。


  记者了解到,在江西省最早试点农民住房贷款的赣州市,大余、寻乌、南康等地对农民住房贷款实行财政全额贴息,时间从一年到两年不等,大大减轻了农民还贷的压力。在南康市龙岭镇下棚村,近年来新建的95户农房中,有40多户享受了农信社提供的农民住房贷款,本金利息到期偿还率达到98%以上。这一经验,或许可以成为今后发展农民消费信贷的有益借鉴。


  “农村消费信贷的市场潜力应该很大,但单纯依靠农信社的力量是远远不够的,必须通过各方努力,才能放大信贷撬动农村消费的杠杆效应。”吴晓说。 


      


  农村消费信贷三大难题待解(延伸阅读)


  农村金融服务体系建设相对滞后,难以满足农村消费领域金融需求。


  目前,很多农村地区缺乏金融产品创新,农户消费贷款以个人住房消费贷款为主,还有一些零星的小额信用贷款和联保贷款用于教育、医疗等需求,而大件耐用消费品的贷款、汽车贷款等的发放基本停滞。


  另外,农村地区银行机构缩减,消费信贷支持领域金融主体单一,农村信用社在开发专门的农村消费信贷产品方面显得较为乏力,也是农村消费信贷供给脱节的主要原因之一。


  农村消费信贷潜在的风险制约该项业务的发展。


  农民收入渠道的狭窄和不稳定决定了其收入的局限性和不稳定性,导致其偿债能力较弱,消费贷款申请难度加大,进而制约了消费信贷的发展。


  手续复杂、利率高、额度小等技术因素限制了农村消费贷款的发展。


  银行出于风险防范和管理的角度,细化和完善贷款程序、手续,而知识水平相对较低的农民会认为手续繁琐。据调查,95%农民认为办理贷款手续繁琐,93%的农民认为消费贷款利率偏高,尤其是个别金融机构利率上浮幅度“一浮到顶”。当问及当前农村消费信贷产品的额度如何时,有60%的农民认为信贷产品的额度偏低。


  (商文)  

标签:农民贷款消费     阅读次数(302) | 回复数(0)
上一篇:维权,别让消费者单兵作战
下一篇:永年医疗集团揭牌

loading...