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名片
  • 姓名:刘春台
  • 性别:暂无
  • 地区:暂无
  • QQ号:暂无
  • Email:gxzy@sina.com.cn
  • 个人签名: 暂无
最近谁来看过我
博客统计
    日志总数:4664 篇
    回复总数:22457 条
    留言总数:213 条
    日志阅读:4674191 人次
    总访问数:5416549 人次
写博文首页 >> 查看liuchuntai发表的博文
当代人不如前代人爱唱歌[2009/12/11 5:43:00|by:liuchuntai]

当代人不如前代人爱唱歌


                       刘 春 台


现在的歌曲数量比五、六十年前不知增了多少倍,然而生活中听到人们的歌声却越来越少了。现在听人们唱歌大致有四种情况:一是坐在歌厅里手晃萤光棒随着歌星哼唱;二是晚会上登台演唱;三是在卡拉0K包间里唱;四是在婚丧晏上。这些都属于拿揑着唱。而前代人唱歌大多是在生活和劳动中自然地、自发地唱。


我和志云哥的故事里,贯穿着好多首歌曲,今天都已听不到了,而在当时却是学生们的最爱,被青少年们一天天、一遍遍地唱。歌曲是我和志云哥关系的粘着剂和催化剂,因为我俩都爱听,都爱唱,歌曲让我们多了共同语言,增近了感情,常常是一首歌牵动着一串故事。至今一想起、唱起那些歌,往事就历历在目,那些难忘的旋律、难忘的词句,深刻在我们的心中了。


我总觉得,现在的人没有原来的人爱唱歌。和老年朋友谈起来,他们也有同感。就拿我们家来说,我小时候,无论是院子里、屋子里,一天到晚歌声不断,我的几个姐姐做着针线活也唱,梳着头也唱,其实就是自己唱给自己听。1949年我在保定上学时,全班同学没有一天不唱歌,一首“惨然的微笑”唱得同学们如醉如痴。1951年上大学时,那首“在遥远的地方”让学生们百听不厌,百唱不厌,可见魅力之大。居然现在的青年学生们连这首歌都不知道了,他(她)们只知道那首西北民歌“在遥远的地方”,一字之差,不是一首歌。


上世纪四五十年代,我曾有几次集体坐马车的经历,马车一走动,歌声跟着就起来了,几乎走一路唱一路。1950年暑假我曾在天津二姐家住过几日,大街小巷、一天到晚,“红烛将残,杯酒已干,相对无言无言…”的歌声,此起彼伏,不绝于耳。过去一场电影放映后,其中的歌曲就会在大街小巷、男女老少中风靡起来,“一座座青山”、“一条大河”、“太阳出来照四方”、“人说山西好风光”…哪一首不是这样?


上世纪五六十年代,我在河北农大农场工作,每年“三秋”都有学生住在农场劳动实习。晚上坐在场上一边剥玉米棒一边唱:“一道清河水,一座虎头山,大寨哪个就在山下边…”觉得时间过得很快。工人浇麦时,开开机井背起铁铣跟着水头走,“麦浪滚滚闪金光…”的歌声就唱起来了。


农民也是一样。1951年夏我在河北定县下乡,房东一边做饭一边唱:“二月里来好春光…”1977年我在吴桥县下乡,那时“文革”刚结束。我经常听到农民在劳动时唱“洪湖水呀,浪呀么浪打浪呀…”


而现在的青年学生,除了上音乐课,别说一天不唱歌,一周、半月不唱歌的也大有人在。只能这样解释:过去的人们,歌是生活的一部分,人们一天也离不开歌;而现在的人们物质生活富足了,生活里可以没有歌了。


阅读次数(288) | 回复数(9)
上一篇:《再剪报》文选(180)大脑决定健康
下一篇:短语思考(173)把待人处世提升到高境界 刘春台

loading...