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坛 送福 微博 网站首页
首页 农民博客 农民图片 农民视频 农民问答 农民超市 农民论坛 农民招聘 农民微博 农福频道 农评频道
头条 网罗 图话 监督 关注 话题 种植 养殖 农资 行情 加工 农法 情感 两性 劳动 顾问 说理 历史
您当前位置:农民互联网 >> 新闻频道 >> 炕头夜话 >> 说话说理 >> 浏览文章
农民搜索

难忘那段苦日子(六)

时间:2016年09月20日信息来源:河北农民报 【字体:

难忘那段苦日子(六)
难忘那次炒花生
□田兰文(临城县后都丰村)
  1972年,我的第3个儿子快3岁了。有一天,妻子坐在屋门口做针线活,儿子在屋里玩耍。虽然妻子也时不时地看他几眼,一不留神,忽然听到“啪”的一声响,紧接着孩子就“哇”地大哭起来。原来,孩子爬到方桌底下,看到墙根支着一个老鼠夹子,夹子上有一颗两个豆的花生作诱饵,就毫无顾虑地伸手去拿,没想到一下子就夹住了他的手。妻子心疼地自责:我怎么就忘记老鼠夹子了呢?孩子的小手顿时肿了起来,仍然固执地哭着要吃那颗花生。
  妻子轻轻地摸了摸孩子嫩嫩的小手,幸亏骨头没有受伤,她不由心中一阵难过,眼泪止不住地流下来。孩子吃到那两颗花生豆时才不哭了,吃完后竟又哭起来:“我还要吃。”妻子只能再三哄他:“等再有了花生,让你吃一大把。”
  在那吃不饱饭的年代,吃花生可真是一种奢求。生产队每年虽然也种两三亩,除了要上公粮和留下做种,社员很难分到花生。春天种花生时,队长就用粪便汤拌花生种。秋天刨花生时,社员们想偷吃几个,队长看见了就大声训斥,拿着铁锹让腮帮子乱动的社员往上面吐唾沫,如果有嚼碎的花生就罚半天工。等到下工时,社员们要把衣服上的口袋一个个翻过来,让队长看一看才能回家。
  那时候,要想吃到花生,只有等到队里刨完花生,队长按社员家庭人口的多少划片,才能勉强拾到一点花生。那一次,天还不亮,一家人就在地里开始翻过来找过去,把耕作层的土翻了两三遍,生怕落下一个花生,到最后拾了小半篮,这可是一家人的宝贝啊。
  花生还没晒干,儿子就哭着要吃,妻子只好在院子里支起一个小锅炒花生。3个儿子围在锅边,弯着腰,眼巴巴地看着,在烟熏火燎中,谁也不肯离开。等不到炒熟,妻子就把锅倒在地上,开始分花生。一家5口人分为5堆,最大的一堆有一大把,是小儿子的,依次减少几个,最小的两堆是我和妻子的。
  妻子为儿子剥花生,小儿吃了一个又一个;大儿吃了几个后,香得直蹦高,说香气从头顶香到了脚跟,再也舍不得吃了,就用布包了起来。看到两个弟弟吃,又忍不住打开包着的花生数一数说:“再吃一个,剩下双吧。”一会儿又吃一个说:“还是单好。”就这样,一会剩下双,一会剩下单,最后再也舍不得吃,就把花生收藏了起来。
  我和妻子分得的那堆花生,可舍不得再吃第二个,等小儿子吃完后,先把我那一份又分给几个孩子。最后妻子的那一份就留给了小儿子,让他吃了好长时间,哄着他香香嘴。
  如今生活好了,过秋后,房上地下到处是花生。炒好的花生催这个吃,让那个吃,有人还嫌不好吃。每当想起夹子夹住孩子的事,心里就酸酸的。说起那时候在队上刨花生、拾花生、炒花生、分花生的情景,就觉得有种不可思议的感觉,简直就是在讲一个花生的故事。
倒霉的猪
□刘雅林(安平县红旗街西民乐一巷3排3号)
  我家过年从没杀过猪,连哥、姐和我结婚都没有杀过,只有妹妹结婚才破天荒地杀过一头猪。娘为此常埋怨爹:“跟了你一辈子,过年都没有杀过猪。”爹也从来不言语,只叭叭叭地抽着烟,黑着脸。
  我小时候,地里打的粮食有时候不够吃,成年吃棒子糁、高粱糁,只有过年时,才把平时节省下来的一点点麦子换成白面,蒸几锅白馍馍,捏几顿白面饺子。那几年,四姑家的表弟还救济我们白面,每年都是半袋子。吃的刚刚能填饱肚子,平时的零花靠卖个鸡蛋什么的,大的花销就靠一年喂一头猪。那个时候,卖了猪还给布票、粮票什么的。一头猪养一年,才卖几十块钱,可以买全家穿的、吃的,以及补交孩子们的书本学费等等。因此,不敢把猪杀了吃肉。
  那个时候,把猪卖了,还要敲猪槽子,一边敲,一边喽喽喽地叫着。看到躺在人家自行车后座上的猪吱吱叫着越走越远,娘不免流下泪来。
  我家虽然没有杀过年猪,但我们家的猪差一点被别人给杀了。那年腊月二十五,我们兄弟姐妹都没在家,爹驮着娘去赶深县集。下午回来的时候,我们家费劲巴力喂了一年的肥猪不见了,猪圈被拱开了一个口,猪跑了出去。这是因为中午的时候没有喂它,饿极而跑。爹娘急得不行,我也很害怕。爹娘到处去找,别的亲友也帮忙找。有人提供线索说:“有个人用脚猛踢一头猪的屁股,赶往张各庄村去了。”我姥姥家就是张各庄的,爹赶紧去找小姨夫和舅舅们,最终打听到有个叫大捻子的人把猪赶回了家。等亲戚们找到这家时,这家人已经把刀磨好准备宰杀了。爹只好买了一些东西送给这家偷猪的,然后把猪赶了回来。
  后来听说,给我们家提供线索的那人家,大年三十丢了3只大绵羊。我心理愤愤地说:“这头倒霉的猪,都是因你而起!”
一碗拌拌汤治感冒
□刘春清(阳原县国土资源局)
  我出生在上世纪60年代的困难时期。吃不饱穿不暖的父母,创造了面黄肌瘦的我,营养上不去,我隔一段时间就闹病。
  前些年,村里人患病后,极少到医院治疗,多是用土办法自己找药自己治病,有了大病才喊半农医吃药打针,要是进城输液没准就快见阎王爷了。从我记事起,感冒了父母有土办法治疗,一碗白面拌拌汤,趁热喝下,热炕上大被子一盖,睡上一觉,浑身上下出通汗就不难受了,睡完就和小朋友玩去了。我惟一的姐姐,8个月大了,就是因为感冒,半农医一针青霉素下去,导致姐姐过敏,永远地没了。打那以后,吃药打针就成了忌讳。村里也确实缺医少药看病难,饭都吃不饱,哪来的钱治病。“是病不是病打针安痛定”成了村民的口头语,意思是不管得了啥病,半农医只能打只安痛定针,缓解一下病痛,药也只有止痛片和安乃近等普通药片,半农半医的医术只停留在经常采用土验方治常见病。
  儿时的我干瘦干瘦的,隔三差五闹病,咳嗽、发烧是经常的,却很少吃药。有一次,止痛片和安乃近吃多了,白毛汗出得我浑身颤抖,一晚上都没睡觉。小时候最怕打针,一听说打针我转头就跑,有一次让我哥摁住打了一针,疼得我直哆嗦。比起打针,我倒是很乐意接受母亲的治病偏方,喝一大碗热乎的白面拌拌汤,一出汗就好了。只是家里白面太少了,当地无法种小麦,就指望国家救济的2斤病号面,藏在小瓦罐里,一家人一年到头都舍不得吃顿白面,谁病了谁才能喝上一碗白面拌拌汤。
  我的母亲似乎很擅长做拌拌汤,从小瓦罐挖出半勺白面,加水拌成小面疙瘩,抱把柴火,揭开锅盖,添半瓢水,生着灶火,拉起风箱,水开,面疙瘩入锅,加点葱花、油、盐,满土窑都是香味。躺在土炕上的我,不知怎么的,嘴里的唾沫就那么多,咽了一口又一口。揭开锅盖,母亲笑了,肯定是熟了,我忙爬起看,见母亲把拌拌汤捞进粗瓷大碗,够多半碗。我端起碗三五口就喝完了,我还想吃,后悔吃得太快了,连啥味道都没吃出来。
记得小时候中暑或食物中毒了,就喝碗绿豆汤;蚊虫叮咬了,就拔把灰菜擦擦;手脚腕摔脱臼了,就找村里接骨匠捋正,挖些蚯蚓捣成糊糊抹在患处;还有老烟梗是最常用的止血消炎药。当时,我只要肚子疼得厉害,手脚指头就免不了挨上几针,一放血肚子就不疼了。
  如今村民们富裕了,身体也值钱了,不论孩子大小,一有头痛脑热的就往医院跑,看病、化验、输液,一点都不心疼钱。再回过头来想想前些年的人们,小病没钱治,大病抗到死,还不是因为穷吗。

  更正:8月30日《吃食堂的苦难生活》一文中“到了1969年”应为1959年,“到了1970年”应为1960年,特此更正,并向读者致歉。作者:程玉林

  提醒:“难忘那段苦日子”话题正在农民互联网热评,欢迎不能上网的广大报友通过信件邮寄文稿,要求讲故事“忆苦思甜”,控制在800字内,地址是河北省石家庄市裕华东路86号,邮编050013,收件人是河北农民报社李文娟。    本版责任编辑 孟燕君
(作者:河北农民报 编辑:admin)
文章热词:
延伸阅读:
网友评论
 以下是对 [难忘那段苦日子(六)] 的评论,总共:0条评论
 
最新贴子
最新博文
农民互联网版权所有 未经书面授权不得复制或建立镜像
中国河北·惠农文化传播(石家庄)有限公司 办公QQ:2806279960 中国农民博客QQ群:213551375 业务电话:18233189910
Copyright 2013 nongmin.com.cn. All rights reserved. 冀ICP备13017983号 本网法律顾问:河北三言律师事务所律师杨永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