农民互联网保定工作站站长:王恒星

农民互联网保定频道热线:13931248033

保定新闻

您当前位置:农民互联网 >> 保定频道 >> 文化旅游 >> 浏览文章

美丽的芦花荡,英雄的白洋淀

时间:2015年08月15日信息来源:燕赵都市报

  
美丽的芦花荡,英雄的白洋淀

  95岁的李绍宗老人讲述历史

  燕赵都市报记者刘岚文/图

  “夜晚,敌人从炮楼的小窗子里,呆望着这阴森黑暗的大苇塘,天空的星星也像浸在水里,而且要滴落下来的样子。到这样的深夜,苇塘里才有水鸟飞动和唱歌的声音,白天它们是紧紧藏到窝里躲避炮火去了。苇子还是那么狠狠地往上钻,目标好像就是天上。”

  这是孙犁《芦花荡》里的文字,诗意的笔端仍难掩彼时硝烟中白洋淀的凝重,在美丽的芦花荡里,连鸟都被炮火惊扰。

  8月初,走进这片淀子,碧翠的莽莽苇丛在风中摇曳,鸥鸟时而从水面掠过,航道上往来的游船如梭,很难想象70多年前这里即是血雨腥风的战场。

  血色白洋淀

  “我小的时候,水清鱼多,这个大淀子养活了我们祖祖辈辈。”95岁的李绍宗,安新县端村镇东李庄人,在老人的记忆里,沟壕水道纵横交错,蒲草芦苇密密菲菲,366平方公里的白洋淀是个水美鱼肥的宁静水乡。

  1938年,李绍宗18岁,这一年他的记忆没法不深刻。“从白洋淀行船可直通天津、保定,日军大量军需品依赖白洋淀水道运输,1938年安新沦陷,鬼子占了水路要地白洋淀,老百姓的日子咋能消停?!”

  “鬼子刚来那会儿,一个鬼子进村,全村人都吓得划着小船往芦苇荡里跑。”李绍宗回忆,“刚到淀上,鬼子见到孩子们就给糖,那会儿他们想笼络人心,但老百姓不买账,鬼子就露出了真面目,杀人放火,无恶不作。”

  “不少年轻人都扛了枪。”李绍宗说他也参过军,仗打完了,他就回了老家。村里的后辈很少有人知道他打过仗,“不爱念叨这些事儿,说起来都是仇恨。”

  李绍宗耳朵很背,记忆也已是零星的碎片,“村里头一块儿去打过仗的,陆陆续续都‘走’了,就剩了我。”亲历者已渐渐“老”去,历史很难清晰再现。

美丽的芦花荡,英雄的白洋淀

  荷花淀、芦苇荡是战斗中的天然屏障

美丽的芦花荡,英雄的白洋淀

  密实的芦苇荡是战斗中的天然屏障

  借水而战

  当年,白洋淀各村庄都建立了抗日政权。“在咱水区,最有名的还是这雁翎队。”雁翎队员就是当地的猎户渔民,水性好、地形熟,利用白洋淀的天然屏障,用小船或冰床当交通工具,神出鬼没,声东击西,抗击敌人。

  对于80岁的李允怀来说,雁翎队员是他儿时崇拜的英雄,打着赤膊,阳光下黝黑的膀子健硕有力,端着打野鸭、大雁的大抬杆火药枪瞄向敌人,潇洒!“雁翎队员是真‘玩儿命’,两个人就能端一个岗楼。”“玩儿命”是李允怀对水区男人的褒奖,“咱水区的男人勇敢,有担当,男人们就是家里的顶梁柱,女人们都享福。”

  在白洋淀水区没有庄稼地,男人打鱼,女人在家编席子,晒不着。“水区的女人都细皮嫩肉,鬼子一来,女人就赶紧往脸上抹锅底灰,头上顶个破盆。”李允怀说,雁翎队打鬼子,端岗楼,除汉奸,既是杀敌卫国,也是保护自己的女人。

美丽的芦花荡,英雄的白洋淀

  纪念馆里陈列着雁翎队使用过的船和大抬杠

 

美丽的芦花荡,英雄的白洋淀

  纪念馆里陈列着雁翎队使用过的船

  解放安新

  白洋淀的曙光初露是在1943年。“一九四三年,环境大改变,白洋淀的岗楼端了大半边……”50多岁的李克学是土生土长的白洋淀人,他嘴里哼着调子,“这是当年在白洋淀上流传的歌谣,从1943年起,白洋淀对敌斗争的形势就有了很大改变。”

  对于白洋淀的革命历史,李克学能念叨个一二三,“那是家国仇恨,咱得知道。”

  1943年,水上游击队逐步发展壮大,敌人在淀上建起的38个据点,有的被拿下,有的被迫撤掉,到秋天时,整个白洋淀只剩下两个据点了。

  1944年春,雁翎队端了东向阳岗楼和王家寨岗楼。至此,敌伪设在白洋淀上的岗楼和据点全部被拔掉。

  1945年6月,雁翎队配合冀中部队,开始攻打日寇盘踞8年之久的新安城。李克学听父辈讲过,为减少伤亡,智慧的水区人制作了“土坦克”,“把用水泡透的棉被蒙在八仙桌上,战士们顶着八仙桌,冲向敌区。”经过激战,新安县城解放。

  1945年8月19日,安州城解放,正式宣告安新县抗日战争的全面胜利。

美丽的芦花荡,英雄的白洋淀

  英勇的雁翎队是男孩子们心中的英雄

  欢庆胜利

  在白洋淀雁翎队纪念馆,一张泛黄的照片记录了历史的瞬间。1945年8月19日,安州召开万人庆祝抗战胜利大会。男男女女围坐在一片空地上,前方一个竹竿和苇箔搭起的凉棚,或是当时简易的主席台。

  与这张图片相比,水村老百姓的庆祝,虽同样简朴,却更为鲜活和生动。“隔着几户人家,就有一个人站在房顶上,喊着‘鬼子打跑了,咱们胜利了!’,还宣传着共产党的政策。”

  80岁的李允怀对当时的场景仍有记忆,“大家抄起家里能发出响动的家什跑到街上,有敲锣的,有敲铁盆的,还有人用树枝划着箅帘,发出刺啦啦的声响。人群中有笑声,也有哭声。”

  而那些参战的勇士们,对于胜利却来不及细细回味。日军投降后,雁翎队同周围的县大队、区小队都进入了正规团。当时完全遵从自愿,家庭劳动力有困难的可以不去,但最后大部分人都跟着部队走了。雁翎队编入冀中军区九分区三十八团,开赴天津,踏上了新的征程。白洋淀县大队编入九分区二十七团三营,也转入了新的战斗。

美丽的芦花荡,英雄的白洋淀

  如今的白洋淀游船如织

 

  战后新生活

  作为重要水道交通的白洋淀,通航为工商业的发展繁荣提供了便利。端村码头是淀内有名的水陆码头,也是天津通往内河辐射冀中平原的一个重要商贸中心和货物集散地。

  端村每五天一个集,水乡各村没耕地,除了捕鱼打猎,啥东西都得去外边买。每逢集日,淀内各水村的人们都来端村赶集,水区人把捕的鱼、编的席拿到集市上交易,换回粮食和自家所需之物。

  对于日军占领时期的集市,75岁的李鸿彩已无记忆,印象完全来自父辈的讲述,“鬼子在的时候,集市也没停,停了就没法生活。到了集日,鬼子从岗楼上下来,抢东西。后来雁翎队的人就专门盯着,看哪个岗楼的鬼子最坏,就被定为首要消灭的目标。”

  李鸿彩是老买卖人,父辈就开始做生意。“鬼子跑了,老百姓终于可以放心打鱼,放心地去端村赶集了。”

  抗战胜利后的白洋淀,恢复了昔日的欢乐与祥和,在战火中敛藏起猎枪渔网的渔民猎户又开始摆船摇橹,湖面上随处可见打雁的、捕鱼的,载着鱼鹰的木船也在淀上自由往来。
十几岁的年龄,李鸿彩便开始自己打鱼跑生意了,把淀里的鱼虾螃蟹送到天津,摇船回村时,捎回乡邻们托付购买的衣裳、布料等,“水区的人认天津货”。


(作者:刘岚文 编辑:baoding)
网友评论
 以下是对 [美丽的芦花荡,英雄的白洋淀] 的评论,总共:0条评论
农民互联网版权所有 未经书面授权不得复制或建立镜像
地址:石家庄市裕华东路86号河北日报采编楼3层 邮 编:050013 办公电话:0311-67563570 办公QQ:2806279960 中国农民博客QQ群:213551375
Copyright 2013 nongmin.com.cn. All rights reserved. 冀ICP备13017983号 本网法律顾问:河北三言律师事务所律师杨永健在线义务解疑、帮您维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