账号通
    

账号  

密码  

您当前位置:农民互联网 >> 农民论坛 >> 茶余饭后 >> 灌水杂志 >> 查看帖子

2530

查看

0

回复
主题: 我们的友谊小船50年没翻 [收藏主题]  
文字虫 当前离线

934

主题

171

广播

3

粉丝
添加关注
级别:七年级

用户积分:20001052 分
登录次数:592 次
注册时间:2015/1/31
最后登录:2024/4/27
文字虫 发表于:2018/1/29 6:05:00   | 只看该作者 查看该作者主题 楼主 
下面是我的一朋友写的我们两个人是事情。

        我们的友谊小船50年没翻

                  (2018-01-25 22:10:43)



    瓜园老农与辛向党(网名文字虫),相识于1968年,至今已有50年。那年春天,衡水地区革命委员会政治部,为了办好不久前复刊的《衡水报》(“文革”中被停刊),急需在工人农民中选拔培养一批通讯员,于是召开了一次全区的通讯报道会议。参加人员为每县一名报道组负责人和一名通讯员代表。辛向党是冀县有名的徐庄公社民兵营的通讯员,好像还在会上介绍了经验,给我留下很深的印象。

    此后,共同的理想与追求,使我们成为了挚友:互相学习、互相切磋、共同提高。后来他成了当时名声很大的“冀红农”通讯员学习班的骨干,我则是“嚣张”一时的枣强县肖张公社贫下中农评论组的主要执笔人。我们还先后参加过河北日报和衡水报的“工农兵通讯员学习班”,都被河北日报聘为“特约通讯员”。我们写的稿件多次被《衡水报》《河北日报》《人民日报》《华北民兵》和中央人民广播电台、河北人民广播电台所刊用。1970年秋天,河北省革命委员会和省军区联合召开了一次隆重的“河北省通讯报道会议”,我们俩都是参会的优秀通讯员代表,我还在大会上代表我们评论组作了《“三结合”小评论组好》的发言……

    那是一个特殊的年代,但人与人的关系并不复杂,没有今天的“有偿新闻”和“关系”、“门子”之类。写了稿子都是用自制的“信封”,剪掉一角投进邮筒寄到报社,至于发表与否,全靠稿子质量。不然,我们两个普通农民的孩子,很难挤进新闻队伍啊!再以后,我上了大学中文系,他“农转非”并提了干(部)。几十年时间里,我们不管在什么岗位上工作,也不管走到哪里,包括我走进北京的“红墙”里,都始终保持着联系……

    无情的岁月使我们的满头青丝变成了缕缕白发,跋涉的艰辛如刀削斧劈似地在我们的脸上刻下了深深的皱纹,但我们之间的友谊却历经磨难而弥坚!

    网上曽流传“友谊的小船说翻就翻!”而我们友谊的小船,为什么50年没翻?说起来,原因是多方面的。今天回头看,可能主要有三条:

    一是志向相同。爱党爱国爱人民,不忘初心跟党走。我们都是贫苦农民的孩子,对我们来说,“没有共产党、没有新中国,就没有我们的一切”,绝非一句虚言。辛向党原名“辛树林”,因为上面的理由才改的名。我1968年写稿时,署名“永忠东”,也是表达永远忠于毛泽东思想。

    二是出身相同。都是贫苦农民出身,不能农村,不忘农民,哪怕“居庙堂之高”之时,也不忘“处江湖之远”的乡亲父老。

    三是爱好相同。酷爱写作,勤奋刻苦,几十年笔耕不辍。退休了也“老有所学,老有所为“,讲好中国故事,增添正能量,共筑中国梦。不久前,冀州市宣传部还为辛向党的《钩沉集》出版举行了座谈会。


                              (北京 张锡杰)

我们2人的照片

点击查看原图

点击查看原图

 分享到
  支持(0) | 反对(0) 回到顶部顶端 回到底部底部
<上一主题 | 下一主题 >
Powered By nongmin.com.cn 2013版
农民互联网 © 2006-2012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