返回

写博文首页 >> 查看hewanzhi发表的博文
左各庄杆会[2018/9/22 11:56:59|by:hewanzhi]
左各庄杆会
冯秉顼
杆会源于古代春秋两季的祭祀活动,为佛事、庙会、春节等重大节日或集会表演,与各种花会一起,形成竞技场面,称作“会”、“闹社火”。左各庄杆会究竟有多少年的历史,无以查考。唯一的历史佐证,就是崇新村保存下来的杆会大竹杆,此杆通长9.6米,底直径20厘米,项直径12厘米,每道竹节上都有竹蔑编制的箍,杆体呈棕红色,杆的底部刻有“明永乐十三年”的字样。这足以说明,杆会创办至今,已有近600年的历史。
关于杆会的起源,还有一个美丽的传说:大清河南岸的左各庄镇,水运交通十分便利,河流环绕,河淀相通,是一个著名的北方乡,人们男渔女织,丰衣足食,过着幸福美满的生活。突然,连续三年大旱,河淀滴水皆无,各种疾病漫延,老百姓流离失所。有一天,村中来了一陌生的中年男子。他说他有办法让老天爷救左各庄人们于危难之中。人们磕头如捣蒜,请这位壮士帮忙。这位中年男子面露难色,他说帮忙可以,但要有三个最勇敢的男童与他同行。
在大家的举荐下,三位男童与他同行了。他们不分昼夜,一路南行,走啊走,走了七七四十九天,翻过了七七四十九座山,跨过了七七四十九条河,终于来到了一座山下。只见这座山峭崖陡壁,再也找不到上山的路径。中年男子对三个男童说: “山顶有个瓶,瓶里装着水,只要你们能上去,把瓶搬倒,左各庄就能下雨。”三个男童惊得目瞪曰呆,这样的高山他们从未见过,更何谈攀山搬瓶!中年男子说,他可以变成一条龙,三个男童爬在龙背上,同他一口气爬到山顶,不管有多难多险,都要坚持,因为只有这一次机会。三个男童紧握双拳,默默应允。突然间,雷声大作,风雨交加,一个炸雷撕天裂地,一条巨大的青龙挺立在暴风雨中。三个男童毫无惧色,勇敢地向龙背攀登,他们爬呀爬,爬到了半腰,一阵狂风卷来,把三个男童卷到半空,又猛然摔下,其中一个男童用脚面勾住了龙背,两只手各抓住一男童。他们又继续往上爬。眼看到了山顶,狂风骤起,其中一男童被甩离龙体,猛然间他用脖梗勾住了龙背,另一男童被摔下山崖。在这危急时刻,脖梗勾住龙背的男童脚上拴着一条绳索,正好被摔到山下的男童一把抓住。另外一男童不知何时滑到了龙的半腰,他紧紧抱住了绳索,继续向山顶爬去……水瓶终于搬倒了,他们顺着龙体滑到地上,风停了,雨住了,太阳出来了。三个男童面前出现了一棵巨大的青竹。后来人们传说,这棵青竹就是龙的化身。
左各庄人为了世世代代纪念青龙的恩情,发扬三个男童勇敢顽强的精神,他们创办了“杆会”。
关于杆会所用大杆的来历,还有一个传说:杆会初创时,人们为没有合适的大杆而发愁。一天,只见一只对开的大槽子船从大清河自西向东缓缓驰来,船上载有一棵长约十米,通体均称,竹节细密的大竹杆。大船在左各庄码头靠岸后,船主让船工们把大杆抬下,找到镇上杆会的会首,说是受一富商所托,送杆而来。因此杆来历不明。会首不知所措,忙问船主富商长相如何,船主说,此富商中等身材,身穿灰袍,红脸,面额处有一月牙疤痕。会首听后猛醒,船主所说之人与镇中火神庙中之火神爷长相没有什么两样,此杆乃火神所赠疑。
于是带领众人敲锣打鼓,将大杆抬到花会舞蹈火神庙前,焚香摆供,拜过火神爷,谢赠杆之恩,接得大杆。从此杆会红火起来,历年玩会,没有出过人身伤亡,皆托火神爷之佑护。
左各庄杆会从创办至今,已传承十代以上,历来为广大人民群众所喜爱。那富有想象力的艺术造型和精湛的技巧表演,给人以美的享受。那慑人胆魄的惊险动作为观众所叹服。表演时,以鼓、锣、镲等为伴奏乐器,桅杆(竹杆)上设铁圈,上有套子,挂数条麻绳。演出时,演员爬上桅杆,在上面表演登楼子、撇桃、砸肘、过楼、跨楼、双飞燕、斗三把、打挺(单双)、串子、单臂折鱼、抓三叨俩、仰头转、圈上睡觉(睡罗汉)、挂脚面(单双)、趔脚面、刀脚后跟、金鸡独立、童子拜佛、三起三落、叨鱼等惊险技艺。左各庄杆会是活杆表演,除在旱地表演外,还可以在水中船上,或把桅杆绑在大车上,在街上边走边演,惊心动魄。
在清末和民国时期,进入古镇左各庄,随处可以见到学、练杆艺的人,比较集中的有现在的崇新、福新两个村庄。逢年过节,杆会集中杆艺爱好者在本村或附近村镇演上几场,曾先后培养了张恩堂、郭万永、陈殿友、刘树合、杨连印、胡宝祥、何敏祥、张协勋、靳文田、姚玉领、赵金鱼、芦德生等著名演员。
一年秋天,杆会在大清河中的船上表演杆艺,突然刮起了大风,木船左右摇摆,十米多高的大杆晃动不定,一个叫靳文田(傻勾楼)的演员攀杆而上,表演金鸡独立、挂脚面等高难度动作,难度越来越大,动作越来越惊险,使观众无不咋舌惊叹。何敏祥是一个杆艺比较全面的演员,艺术纯熟,表演能随机应变。
一次文安庙会,邀请左各庄杆会献艺演出.王银祥(小祥子)正在表演刀脚后跟这一动作,谁知杆滑,从杆上落下,在万分危急时刻,只见他来了个鲤鱼打挺,两腿紧紧缠住高杆头顶朝下,给观众表演了一个倒挂金钟,然后立身用后背贴住竹杆,表演粘糖人,顺杆而下,到地上又攀杆而上,开始表演刀脚后跟,被观众叹为观止。这里最值的一提的是教授张家棣,自幼酷爱杆艺,勇于创新,培养出一拢拢出类拔萃人才。如于洪明,可以在近十米高的长杆上表演童子拜佛、金鸡独立、三起
三落,又吸取了戏剧身段、舞蹈动作、体操造型等内容,使杆艺表演更加丰富多彩,给人以美的感受。
随着时间的推移,社会的发展,杆会艺术不仅越来越普及,内容和技艺也得到相应的提高和充实。全国解放后,古老的杆会艺术获得了新生。左各庄杆会在“百花齐放、百家争鸣”的文艺方针指引下,得到了长足的发展,一大
批新人脱颖而出。
“文化大革命”杆会中止活动达十年之久,大杆曾被当电线杆子使用,后经张家棣等人抢救才保存下来。1977年后,在各级领导的大力支持下,左各庄杆会恢复活动,如今杆会成员100多人,其中演员40多人,最小的演员只有6岁。杆会拥有固定的专用训练场地,得到许多企业的大力支持,每年参加全县花会调演及镇政府春节汇演,并深人农村、企业演出,活跃了群众的文化生活。曾六次获全县花会调演一等奖;1995年去河南新乡参加全国民间花会大赛获二等奖;1996年赴北京参加了龙潭庙会,获全国花会大赛表演奖。涌现出了杨超、郭朋朋、王明子、张国立、张国顺、姚帅、董小会、袁海洋、马羽超等一大批优秀演员。左各庄杆会技艺精湛,原汁原味,2008年已被列为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项目。
阅读次数(1013) | 回复数(0)
上一篇:中共文安特支
下一篇:农民书法家刘英天的艺术人生

loading...
返回首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