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名片
  • 姓名:王友年
  • 性别:男
  • 地区:河北雄县大营镇西昝村
  • QQ号:173346627
  • Email:wyn809@heinfo.net
  • 个人签名: 暂无
最近谁来看过我
博客统计
    日志总数:570 篇
    回复总数:375 条
    留言总数:3 条
    日志阅读:138771 人次
    总访问数:347140 人次
写博文首页 >> 查看zhuiyun发表的博文
家乡春节习俗之六 春联[2009/2/2 21:13:00|by:zhuiyun]

家乡春节习俗之六   春联


 


刚从市场路过,看到卖大红对联的摊点已经摆出了很长。这大小不一字型各异的对联,都印制的相当精美,有烫金的,有描金的,都显的富丽堂皇档次上乘。看着人们脸上喜气洋洋的表情,就闻到了那浓浓的节日气息了!


春节贴春联,我想这不是我的家乡独有的习惯,可能大江南北黄河上下的华夏儿女们,都还保留着中华民族这一特有的风俗。


对联的历史可以追溯到五代,据记载,蜀后主孟昶题了有记载以来的第一幅对联:“新年纳吉庆,嘉节号长春”,到宋代就渐趋流行了。王安石那首有名的诗:“千门万户瞳瞳日,总把新桃换旧符”就描述了当时人们在过年时悬挂对联的情景,不过那时写对联还不是用纸,而是桃木板,但这种习俗已经相当普遍了。到了明代,人们才始用红纸代替桃木板,出现我们今天所见的春联。据《簪云楼杂话》记载,明太祖朱元璋定都金陵后,除夕前,曾命公卿士庶家门须加春联一副,并亲自微服出巡,挨门观赏取乐。从此,文人学士无不把题联作对视为雅事。进入清代,对联曾鼎盛一时,出现了不少脍炙人口的名联佳对。象众所周知的纪晓岚,就曾和乾隆皇帝留下不少君臣唱和对句的佳话,有的幽默雅致,有的俚俗风趣,大家都很熟悉就不在这里多说了!


我接触对联是在上小学的时候,父亲是一名教师,写的一手好字,春节前,乡亲都买一张或两张红纸,求父亲为其代写春联,从腊月二十开始就陆续有人来了,我的任务就是负责按乡亲的要求把纸裁裁开,一直要忙到三十上午该贴对联了,我们父子才算解放了。后来自己在乡亲的鼓励下,就也学着写起来,明知写的歪斜不好,可乡亲们并不嫌弃,不时还赞扬几句,我知道有些人没什么文化看不出好坏,有的人心里明白可嘴里给我留着面子呢!


从十几岁,每到过年就爱挨家挨户的看人家门口的对联,上世纪七十代,家家户户的对联都以毛主席的诗词为内容:“春风杨柳万千条,六亿人民尽顺尧”“红雨随心翻作浪,青山着意化为桥”。这两句写的最多了!改革开放后,人们写对联的内容也与时俱进了,发家致富的内容多了,什么“五谷丰登,百业兴旺”“一元复始,万象更新”“勤劳致富,发家光荣”都是常用的老联,反映了人们对富裕生活的渴望。此时政策宽松了,写什么内容也没人说反动了,于是也有的人用春联来调侃自己的不如意。我记的一幅对联是这样的:“借新帐还旧帐帐帐不清,裁大衣做小衣衣衣难舍”,由此可见当时人们生活的艰难。


现在,求人手写春联的人很少了,市场上摆满了质量上乘词句吉祥的对联,我还是象小时侯那样,爱看看里面的内容,顺口读一读,不过,就象小时侯都是革命标语一样,如今的对联,因为是机器印刷的,内容也是千篇一律了,新颖有趣的对联很少看到了!我印象最深的一幅对联“财如晓日腾云起,利似春潮带雨来”是人们贴的最多的,好多年了,还有人贴呢!而过去的“节俭传家久,读书继世长”这一类传统的对联,已经很少有人贴了。看来,这是当代人们精神风貌的一种体现吧!

阅读次数(172) | 回复数(1)
上一篇:家乡春节习俗之七 吵年
下一篇:给农博的朋友们拜年了

loading...