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名片
  • 姓名:保密
  • 性别:保密
  • 地区:保密
  • QQ号:暂无
  • Email:523825633@qq.com
  • 个人签名: 保密
最近谁来看过我
博客统计
    日志总数:74 篇
    回复总数:356 条
    留言总数:5 条
    日志阅读:39210 人次
    总访问数:238913 人次
写博文首页 >> 查看dongzhishui发表的博文
今春小麦黄苗多 且听专家细解说[2013/4/16 9:26:23|by:dongzhishui]

  近来,记者不断接到读者来电,反映当地麦田普遍发生苗黄、苗弱的情况。来电读者涉及衡水深州市、冀州市、故城县、石家庄市赵县、辛集市、晋州市以及邢台市等多个县市。据读者描述,发生黄苗的地块麦苗高低不平,分布几乎看不到规律,黄弱的麦苗植株低矮、叶片稀少,和正常生长的植株对比明显。大家都对今年出现的小麦黄苗现象感到莫名其妙:“去年冬天下雪多,土壤墒情都挺好的,怎么会突然出现黄苗情况呢?”“不知道咋回事,冬前我的麦苗好着哪!可现在苗子就成了这样啦?”4月9日,石家庄辛集市新城镇农技站为该镇20多个村的村干部、技术员和种田大户举办小麦管理技术培训班,河北省农林科学院杨利华研究员应邀在培训班上为大家讲解今春小麦管理技术措施。现场就有人提出了小麦黄苗的问题。培训班结束后,记者与杨利华研究员由新城镇农技推广区域站高建民站长带领,对当地部分发生黄苗的麦田进行了调查。4月10日,记者又来到衡水市故城县部分麦田进行调查。本期现场直击,由杨利华研究员结合各地发生的小麦黄苗情况进行分析,并给出补救措施。

点击查看原图

杨利华研究员(左二)在辛集市新城镇查看小麦黄苗。

一、小麦黄苗成因复杂

  据了解,由于冬前积温适宜、小麦越冬基础好,冬季降雪多、冬后墒情好等诸多有利因素,自2月底3月初我省主产区小麦陆续开始返青,是近3年来返青较早的年份。但是,近期各地麦田开始不断出现程度不同的苗黄、苗弱情况。记者在辛集市、故城县等地部分麦田看到,发生黄苗的地块远远看去,黄乎乎一片片,格外显眼。

  其实,小麦黄苗对我省小麦主产区农民来说并不陌生,其形成原因不外乎整地播种质量差;播期早、播量过大,冬前旺长、越冬后苗情差;底肥施用量不足,春季严重脱肥;不抗病品种初生根感染纹枯病、根腐病及晚霜冻等情况。据衡水冀州市王金卯等人调查发现,当地在去年10月20日之前抢墒播种的小麦为重发地块(约占90%),而播前浇足底墒水的地块则没有发生黄苗或程度较轻,另外,在施肥、播种等措施基本相同的不同麦田,黄苗发生情况也不一样,有的轻,有的重。

  但据杨利华研究员分析,除了上述因素之外,今年还有一个特殊因素使得情况更加复杂:“这个因素就是浇水不及时造成的麦田干旱。从客观条件上看,今年小麦返青较去年早,且返青至起身期间土壤墒情好,又赶上3月下旬至4月初气温低,多数农民朋友主观上认为今年可推迟浇第一水时间,大家普遍浇水偏晚。有些水利条件差、浇水轮转周期长的地方,开始浇地时间没有适当提前,结果导致有的农户不能及时浇上水,一些地块已出现旱情。小麦冬后第一水对刺激次生根发育至关重要,对于感纹枯与根腐病较重、初生根已丧失吸收功能、而次生根尚未很好发育的麦苗,在干旱影响下,黄苗是必然的。”在辛集市新城镇南街村一块黄苗较严重的麦田,杨利华研究员拔起一丛麦苗给记者和现场的农民看,果然,根系上的土干干的,看不到次生根发育的迹象。

  杨利华研究员告诉记者:“由于前段时间的持续低温,加上冬前及越冬期间土壤墒情好、湿度大,利于根腐病、全蚀病、纹枯病等病原菌侵染,使根系吸收功能降低,表现在地上部,典型特征就是苗子发育慢、植株小、黄、弱。对于感病较重地块,除了要做好起身初期用杀菌剂灌根控制病害外,就是要适当提前春季第一水的灌水时间,以促进次生根发育,只要次生根发育健全了,这类麦田才能恢复正常生长。”

  再有,就是由秸秆还田、整地质量差引起的麦田黄苗苗弱,主要问题是旋耕浅,麦苗生长在秸秆集中的土层,一方面是秸秆在腐熟过程中“烧苗”引起冬前黄苗;另一方面是土壤不紧实,失墒快,即容易在越冬期间遭受冻害,又容易受到冬季与早春旱灾影响。杨利华研究员指出,这种情况每年都会出现,应该引起农民的足够重视。此类麦田,需要尽快浇水追肥,沉实土壤,促进次生跟尽快发育。

二、尽快采取补救措施

  “小麦进入拔节期,是分蘖两极分化、决定亩穗数的重要时期,也是争取穗多粒多确保产量的关键期。”杨利华研究员指出,“农民对发生黄苗的麦田,必须引起足够的重视,应迅速甄别原因采取措施进行补救。”

  一是对因干旱、整地质量差、底肥施用量不足或施用劣质肥料造成脱肥引起黄苗的麦田,尽快浇水施肥:亩追施尿素20~25公斤,缺钾地块还可每亩加施氯化钾10~15公斤。

   二是对因根部、茎基部感染纹枯病、根腐病和全蚀病造成黄苗的麦田,还需用杀菌剂灌根控制病害发展。方法是用12.5%禾果利30克/亩,或15%粉锈宁200克、50%多菌灵500克,以上药剂对水100公斤,重点喷淋植株基部,间隔7天连续用药2次。同时,还可在药液中加入红糖、尿素(浓度3%)、磷酸二氢钾(浓度0.3%)或其他营养类叶面肥料,以补充营养,尽快恢复植株叶片功能。

  杨利华研究员强调,现在刚进入4月中旬,从农时上看加强管理还不算晚,对于出现问题的地块,只要农民尽快采取恰当的管理措施,使小麦尽早恢复正常生长,仍可获取高产。

三、今后管理抓住重点

  针对当前及小麦中后期管理的技术环节,杨利华研究院给出了建议:

  一是除草。今年前期的低温迟滞了田间藜科杂草等的出苗,对于第一次化除效果不好的麦田,可进行二次化除或人工除草。当前,麦田杂草都已基本出土,且处于苗期,以阔叶杂草为主,可用苯磺隆、唑草酮、氯氟吡氧乙酸化学除草,使用氯氟吡氧乙酸时要严格控制药量。杨利华研究员强调,目前小麦已进入拔节期,除草剂千万不能再用2,4-D丁酯,否则会产生药害。以雀麦、野燕麦、节节麦等禾本科杂草为主的麦田现在应采取人工除草的方式及时薅锄。

  二是防治病虫。杨利华研究员根据往年气候特点分析认为,今年春季气温偏低,后期天气很可能会雨水偏多些。因此,在小麦扬花期一旦遇雨,大部分品种都会感染赤霉病。需要在孕穗期到扬花期前喷药进行预防。每亩可用40%多菌灵可湿性粉剂100克、50%甲基硫菌灵悬浮剂100~150毫升或12.5%烯唑醇可湿性粉剂20~30克对水喷雾。

  低温多雨年份是小麦重发白粉病的年份,因此今年需密切关注白粉病的防治。如果抽穗后发现麦田出现了白粉病发病中心,应及时用药、控制扩散。

  关于虫害,杨利华研究员提醒广大农民朋友注意防治吸浆虫。防治吸浆虫有3个关键期。一是蛹期,二是成虫期,三是幼虫期。

  蛹期防治:小麦挑旗孕穗期是吸浆虫在地表大量化蛹的时间。每亩可用48%毒死蜱乳油150毫升或50%辛硫磷乳油250毫升对水2~3公斤,拌细沙或细土25公斤左右,等露水落后均匀撒于麦田,随后浇水。

  成虫期防治:小麦抽穗至开花前,是吸浆虫集中羽化产卵期。每亩可用40%乐果乳油、48%毒死蜱乳油40~50毫升,或者4.5%高效氯氰菊酯乳油、2.5%溴氰菊酯乳油20~30毫升对水喷雾。

  幼虫期防治:灌浆初期为最佳时机。可用40%乐果乳油、48%毒死蜱乳油40~50毫升或30%乙酰甲胺磷乳油120~240毫升对水喷雾。

  灌浆期幼虫防治,是控制小麦吸浆虫危害的最后一道屏障,此期防治,吸浆虫或多或少对小麦产量已造成了危害,且此期防治,单用菊酯类杀虫剂效果较差,需再加入有机磷类农药,并注意农药安全间隔期。通常,防治吸浆虫应以蛹期与成虫期为主。

  杨利华研究员在回答农民提问“为何现在防病、治虫、除草,喷药后效果差”的原因时指出:现在喷药后防治效果不理想的原因多数不是药的质量和用量问题,而是对水太少,目前农民朋友在喷药防治病虫草害时,多是一亩地只喷一桶水(15公斤),根本喷不匀,漏喷的地方自然防治效果就差,像白粉病等叶上病害,多先发自植株下部鞘叶,只喷一喷雾器药液,也不可能喷至冠层中下部叶片上。另外,对水少、用药多,喷施浓度大还有可能造成药害。



今春小麦黄苗多 且听专家细解说

  近来,记者不断接到读者来电,反映当地麦田普遍发生苗黄、苗弱的情况。来电读者涉及衡水深州市、冀州市、故城县、石家庄市赵县、辛集市、晋州市以及邢台市等地多个县市。据读者描述,发生黄苗的地块麦苗高低不平,分布几乎看不到规律,黄弱的麦苗植株低矮、叶片稀少,和正常生长的植株对比明显。大家都对今年出现的小麦黄苗现象感到莫名其妙:“去年冬天下雪多,土壤墒情都挺好的,怎么会突然出现黄苗情况呢?”“不知道咋回事,冬前我的麦苗好着哪!可现在苗子就成了这样啦!”4月9日,石家庄辛集市新城镇农技站为该镇20多个村的村干部、技术员和种田大户举办小麦管理技术培训班,河北省农林科学院杨利华研究员应邀在培训班上为大家讲解今春小麦管理技术措施。现场就有人提出了小麦黄苗的问题。培训班结束后,记者与杨利华研究员由新城镇农技推广区域站高建民站长带领,对当地部分发生黄苗的麦田进行了调查。4月10日,记者又来到衡水市故城县部分麦田进行调查。本期现场直击,由杨利华研究员结合各地发生的小麦黄苗情况进行分析,并给出补救措施。

一、 小麦黄苗成因复杂

    据了解,由于冬前积温适宜、小麦越冬基础好、期间降雪多、土壤墒情好等诸多有利因素,自2月底3月初我省主产区小麦陆续开始返青,是近3年来返青较早的年份。但是,近期各地麦田开始不断出现程度不同的苗黄、苗弱情况。记者在辛集市、故城县等地部分麦田看到,发生黄苗的地块远远看去,黄乎乎一片片,格外显眼。

  其实,小麦黄苗对我省小麦主产区农民来说并不陌生,其形成原因不外乎冻害严重、整地质量差、播期早、播量过大、冬前旺长、越冬后苗情极差、底肥施用量不足春季严重脱肥、不抗病品种初生根侵染纹枯病、根腐病等情况。据衡水冀州市王金卯等人调查发现,当地在去年10月20日之前抢墒播种的小麦为重发地块(约占90%),而播前浇足底墒水的地块则没有发生黄苗或程度较轻。但据杨利华研究员分析,除了上述这些因素的作用之外,今年还有一个特殊因素使得情况更加复杂。“这个因素就是浇水不及时造成的麦田干旱。从客观条件上看,今年小麦普遍返青较往年早,小麦在返青、起身直至拔节的过程中,由于生长量大,对水分需求量也大,而越冬期降雪积累的田间水分早已无法满足植株需求。而主观上,人们普遍认为今年麦田墒情好,可以适当推迟浇水时间,忽视了早期管理。另外,有些地方浇水紧张,造成了麦田第一次水肥管理的延误。这样一来,如果浇水不及时,麦苗初生根就会滞长干枯死亡,次生根很少或干脆没有。”在辛集市新城镇南街村一块黄苗较严重的麦田,杨利华研究员拔起一丛麦苗根系果然验证了他的分析。

与麦田土壤干旱表现同样比较隐蔽的还有根部病害。杨利华研究员告诉记者:“由于春季以来的持续低温,加上前期土壤墒情好、湿度大,非常有利于根腐病、全蚀病、纹枯病等病原菌侵染小麦根系,引起烂根、根茎变褐、黑斑等症状,表现在地上典型特征就是苗子发育慢、植株小、黄、弱。需要及时采取措施进行防控。”

  再有,由秸秆还田质量差引起的麦田黄苗苗弱,一直“表现得很稳定”。杨利华研究员指出,这种情况每年都会出现,应该引起农民的足够重视。此类麦田,需要尽快浇水追肥,沉实土壤,促进次生跟尽快发育。

   二、 专家细说补救措施

  “小麦起身到拔节期,是小麦成穗和分蘖两极分化的重要时期,此期营养生长和生殖生长并进,是培育健壮抗倒植株,争取穗多粒多确保产量的关键期。”杨利华研究员指出,“农民对发生黄苗的麦田,必须引起足够的重视,应迅速甄别原因采取措施进行补救。”

  一是,对因干旱、整地质量差、底肥施用量不足或施用劣质肥料造成脱肥引起黄苗的麦田,尽快浇水施肥:亩追施尿素20-25公斤。中午前后浇、宜浇小水。注意收听收看天气预报,大风、寒流天气到来前注意不要浇水,防止发生冻害。这样的麦田以后管理要一促到底。

   二是,对因根部病害造成黄苗的麦田,尽快用药喷淋植株基部进行防控。主要是纹枯病、根腐病和全蚀病。由于这些病害发生在根或根茎部,从地上部还没有十分明显症状,但仔细观察,苗小和弱是基本特征。鉴于此情况,当前应立即采取有效措施控制病情。方法是用12.5%禾果利30克/亩,或15%粉锈宁200克、50%多菌灵500克,以上药剂对水200公斤,重点喷淋植株基部,间隔7天连续用药2次。同时,还可在药液中加入红糖、尿素、磷酸二氢钾或其他营养类叶面肥料,以补充营养,尽快恢复植株叶片功能。

  (这里,能不能给补充几句话,大概意思,说一下科学合理的补救措施对弥补产量形成能产生的积极作用。主要是给农民打打气。我说不好。)

  三、今后管理抓住重点

  针对当前及小麦中后期管理的技术环节,杨利华研究院给出了建议:

  一是化学除草。当前,麦田杂草都已基本出土,且处于苗期,麦苗较小,是化学除草的最佳时期。据杨利华研究员介绍,今年麦田除草尤其要重点关注荠菜、藜等阔叶杂草,此类杂草已产生较强的抗药性。药剂可选用苯磺隆。需要注意的是,目前小麦已经普遍进入拔节期,除草剂不能再用2,4~D丁酯,否则会产生药害,造成麦穗畸形。尤其是周围有果树、蔬菜等作物的麦田,更应注意,以免因药液漂移影响其他作物。尽量少用甲磺隆,因其残留对夏玉米危害很大。以雀麦为主要杂草的麦田用70%彪虎水分散剂,亩用3克加10克苯磺隆,对水30~40公斤均匀喷雾。虽然防效与秋季有差别,但对杂草有明显抑制作用,影响他们的抽穗和结粒,并且同时防除阔叶杂草。以节节麦为主要杂草的麦田,春季用药效果差,应在4月下旬~5月上旬人工拔除。

  二是防治病虫。杨利华研究员根据往年气候特点分析认为,今年春季气温偏低,后期天气很可能会雨水偏多。因此,在小麦扬花期一旦遇雨,大部分品种都会感染赤霉病。需要在孕穗期到扬花期前喷药进行预防。每亩可用40%多菌灵可湿性粉剂100克、50%甲基硫菌灵悬浮剂100-150毫升或12.5%烯唑醇可湿性粉剂20-30克对水喷雾。往年发生全蚀病、纹枯病的地块更应注意防治,选用禾果利(20克/亩~30克/亩)或三唑酮(50克/亩~100克/亩),隔7天~10天施一次药,连防 2~ 3次。除草剂和杀菌剂可混合使用,亩用水量不得少于 45公斤,均匀喷洒于地表和小麦茎基部。

  关于虫害,杨利华研究员提醒广大农民朋友注意防治吸浆虫。防治吸浆虫有3个关键期。一是蛹期,二是成虫期,三是幼虫期。

蛹期防治:小麦挑旗孕穗期是吸浆虫在地表大量化蛹的时间。每亩可用48%毒死蜱乳油150毫升或50%辛硫磷乳油250毫升对水2-3公斤,拌细沙或细土25公斤左右,等露水落后均匀撒于麦田,随后浇水。

成虫期防治:小麦抽穗至开花前,是吸浆虫集中羽化产卵期。每亩可用40%乐果乳油、48%毒死蜱乳油40-50ml,或者4.5%高效氯氰菊酯乳油、2.5%溴氰菊酯乳油20-30毫升对水喷雾。

幼虫期防治:灌浆初期为最佳时机。可用40%乐果乳油、48%毒死蜱乳油40-50ml或30%乙酰甲胺磷乳油120-240ml兑水喷雾。

灌浆期幼虫防治,是控制小麦吸浆虫危害的最后一道屏障,此期防治,吸浆虫或多或少对小麦产量已造成了危害,且此期防治,单用菊酯类杀虫剂效果较差,需再加入有机磷类农药,并注意农药安全间隔期。通常,防治吸浆虫应以蛹期与成虫期为主。

第三,控旺防倒。杨利华研究员认为,今春小麦发生的黄苗,农民在补救过程中,有可能会矫枉过正,追施氮肥过量,而对正常麦田,也常常发生因偏施氮肥,造成小麦植株基部节间细长容易倒伏的情况。因此在中后期管理,尤其是水肥管理上一定要合理追施氮肥。为避免小麦旺长倒伏危险,建议使用多效唑、矮壮素等进行人为干预。

阅读次数(466) | 回复数(1)
上一篇:让人心急的麦田黄苗
下一篇:纪念张久胜老师

loading...