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名片
  • 姓名:孟燕君
  • 性别:暂无
  • 地区:暂无
  • QQ号:暂无
  • Email:78396900@qq.com
  • 个人签名: 暂无
最近谁来看过我
博客统计
    日志总数:1415 篇
    回复总数:6458 条
    留言总数:418 条
    日志阅读:903322 人次
    总访问数:3761876 人次
写博文首页 >> 查看mengyanjun发表的博文
《趟出高粱地》:燕君阿姨[2007/5/13 18:30:00|by:mengyanjun]

1988年8月的一天,我在临西县姚楼乡政府看到一本《小天鹅》文学函授教材,晚上正好轮到我值班,便在灯下看了起来,最后有感而发,写成了短文《天上的星》:


正是夜色渐浓、灯火阑珊之时,我在灯下看起孩子的“宝物”《小天鹅》,不知怎的,一本少年读物竟把我这个大人给吸引住了,1页,2页,一直到160页,每页都留下了我的指纹。
天上的星星闪烁着微微的光芒,尽管那么遥远,那么小,但因为多,却也将没有月亮的夜映得那么露骨。
“啪!”我为《小天鹅》拍案叫绝,办得实在太好了,怪不得孩子们如醉如痴地爱着她!我看着,看着,仿佛回到了自己的孩提时代,与小天鹅一起在无边无垠的天宇翱翔。
在夜的天幕上,一颗颗星,都倾诉着各自的心声,他们都把《小天鹅》当作自己的知心,内中的酸甜、苦辣、咸涩,都是那样的真,一样的诚挚,一样的钟情。
啊,小天鹅,你是月亮!
但是,少年朋友,你们都是星星!
要想看到众星捧月的奇观,更得赞美星星!


我把这篇短文寄给了全国《小天鹅》少年儿童文学函授学校,时间不长,著名儿童文学作家、《小天鹅 》的创办人杨臻先生,给我写来热情洋溢的信,聘请我为《中国少年之星》大型丛书特邀撰稿人,中国《小天鹅》少儿文学函校辅导教师。我当时兴奋的心情如今仍能感受到。
《小天鹅》校址在哈尔滨市,她肩负着把无名者扶上有名的阶梯,使“丑小鸭”变成“小天鹅”的历史责任,不但辅导学员写作,还渗透一些思想品德教育,这便是我欣然接受聘用的最主要的原因。
随着国民经济的阔步发展,文艺界“百花齐放、百家争鸣”喜人景象的出现,各种报刊亦如雨后春笋破土而出,同时,创办了一批形式各异的“文学创作培训班”、“文学函授学校”,但不少都是以金钱和物质的多寡显示其荣誉和高低。荣誉——本来是人类升华了的最高情操,然而,一旦与金钱挂钩,再好的桂冠也会黯然失色!金钱不能保证一个人一辈子不受穷,只有智慧和力量才是人生取之不尽用之不竭的财富!《小天鹅》创办两年来走过的路程,更加证实了创办人的出发点和目的与他家迥然不同。这是一所用母爱和童心铸就的中国人才培育圃!
杨臻先生年逾半百,还像孩子一样天真、单纯,他说自己的惟一乐趣“是为母亲和儿童忘我地工作。”有谁不为他的诚心所感动!我在给他的复函中说,能为孩子们做些事情,就是我莫大的幸福和快乐。
1989年的《小天鹅》二、三期合刊,发表了我为全国的小学员们撰写的第一篇辅导文章,《创作例谈》:


在写作上,没有捷径可走,欲想成功,则不但有志,还应勤奋。有个常立志但不劳动,还想走捷径的人,他叫——
李某某
这是我初中时的同学。
读初中时,他的作文常被老师当作范文在班上朗读。可以说,我初中时的同学都很羡慕他、崇拜他,他也常以此自豪。
大约是我参加工作的第三个年底,和他邂逅了。
“燕君,你能发表那么多作品,我真羡慕你!可我,自从初中毕了业,再也没写;现在对其他任何事情都觉无味,仍然很爱文学创作!”他很激动地说,“你放心吧,我一定下功夫……”
我被他真诚而火热的语言感动了,鼓励他说:
“既然有这个功底,又有了些阅历,一定能写出好作品来。写吧,写后可让我看看,能推荐的一定帮助!”
第二次受他之约,我们在临清公园相会了。
“燕君,我一见到你,身上立即充满了力量,对文学创作的信念更加坚定了。我每次看到你在报刊上发表了作品,就,就觉得你真的成功了,我一定要坚持下去……”
我微微一笑说:
“你带作品来了吗?”
他显出很懊丧的样子:
“我不知怎的,总也写不出东西,但请你相信,我有这方面的天赋,我坚持下去一定会成功……”
一个偶然的机会,我到了他家。他家很富裕,是一个现代化家庭,在这个僻远的农村来说,他家就是鸡群里的凤凰了,而他也正是昼夜和美貌的妻子厮守在安乐窝里,履行着吃、喝、拉、撒、睡。我似乎明白了什么。
两个月前,他来到了我的工作单位,满面红光地说:
“我的姑父跟县公安局的××局长很熟,我想托他说说,到那里写材料,怎么样?我的成绩你可知道,到时候……”
我完全明白了!
前几天,我才晓得,李某某果真成了公安局的资料员,但没多少天就被开回了老家,原因不言而喻!
记得孩子的语文课本上,有一篇《小猫钓鱼》的课文,说的是干任何事情都不能三心二意,不要见异思迁。如果你搞文学创作觉得困难,干其他事业也许同样困难,一切成功都需要花费你最大乃至毕生的精力。有个青年搞小说创作不到一年,因为创作极不严肃而未出成绩,因此动摇了思想,他是——
孟某某
他是我的老乡,20来岁。中考落榜后,他找到我,表了决心,要在文学上搞出名堂来,3年内要在中国文坛上站住脚。我听了这话,就告诫他搞创作并不易,有这种精神难能可贵,但先不要说这样的大话。他就说:
“那你就看我今后的成绩吧!”
此后,他初学习作还真用了功,再冷的天,再热的天,他都要给我送作品来,有一星期内竟写了10篇“小说”。
创作是件极其严肃的事情,不能随心所欲地乱写。我劝他从基本功练起,一步步来,天长日久定会成功。
以后,有一个月他没送作品来,我便登门拜访。他说:
“我觉得自己不是这块料,我在其他方面可以快出成绩!”
原来如此!但我又对他说,不管从事哪个行业,只要能干出成绩都一样。
前不久,他又来了,说对象把他甩了,事业上仍一无所成,觉得还是搞文学适合自己。我想,如果他没有间断,一步一个脚印地搞创作,也许已经有了成绩。
还有的人想搞文学,但不理解什么是文学,更不知如何去搞,结果白费力气,感到绝望。这就应让这些人去拜师访友,或参加文学函授,在正确方法的指引下去创作,成功的希望会更大。这里有位不懂创作而又坚持了5年的高中学生,他叫——
赵某某
星期日回到家,妻子忙把一封信递给我。信上写道:
孟老师:
客言少叙,此信非为他事,皆因鄙人不久将离开人世,蒙君平日与本人为文学师友……(略)致礼                                          赵某某                 1988、12、1
写信人与我素不相识,在县一中读高三(复读班),前年曾给我写过两封信,求教写作之技巧,因我特别忙,先是在信中谈及创作的问题,后来路过他的学校,恰巧他不在,从此也就断了信,更没同他座谈过。有一位同他相熟的学生说,其人很狂,他有次到各个班里游说,扬言“3年追杜甫,5年赶李白,10年超鲁迅”,简直是神经病了,别人都拿他当笑料。
我一看发信日期,已是12月10日,容不得耽误了,说不定这位文学爱好者还在不在世上呢!我骑自行车飞一样向县一中奔去。
这是我首次见到赵某某,细弱的身材,脸也一样瘦长,满眼眵目糊,脸上长着不少的粉刺。
“本来,我是想死哩!”当我问起那封信时,他说,“我写了百十万字的作品,投了多次稿,一个也没回音儿,今年高考又落榜,雪上加霜,我便想死,文学是搞不成了。可老师和同学们都劝我活下来,继续努力,我总算没死。我想让你观看一下我的作品集,有《浪花集》、《猛虎集》等,有的十几卷,大多数是诗,还有散文和小说。我写的散文较成功,你可以重点看一下。当然,有人认为我写的散文不是散文,诗歌也不是诗歌……”
整个交谈过程,几乎全是他在讲话,没有我插话的余地。他的言语有时极其错乱,使我听不出其所以然。他给我的第一印象难道也是“神经不正常?”他还年轻,多需要有人给他拨正路子,正确地创作啊!我觉得有责任关心他。
最后,他把自己的“大作”交给了我,有十几斤重。可我带回去翻看时,不觉又目瞪口呆了,这些破纸片、破香烟纸等等上面的“诗歌”、“散文”、“小说”,不但字迹潦草难以辨认,且如狂人般的言语错乱,半文言半白话,根本不知作品写些什么。
搞创作是一项长期的艰苦劳动,欲速则不达。有人一生辛勤耕耘却没成功,有人没想搞创作却偶然地成功了。成功是一个人的考卷证明,你的知识多了,水平提高了,成绩自然会出的。
但愿每个爱好文学的少年朋友,都坚持到最后,即使不会成功也不会后悔的,如果你抛弃了自己所喜爱的事业,那将后悔一辈子的。


这篇文章中的3个人物,都生活在我们的周围,并且,从人物的原型里就能找到我自己。因为文章真实可信,有说服力,发表后引起学员的反响,来信达500余封。我像《人民文学》和《飞天》的老师们辅导我创作那样,热情地回答着青少年朋友各种各样的问题,帮助他们修改和推荐习作。因为还有本职工作,不可能一一回信,于是,又有了发表在《小天鹅》1990年第一期上的《给“小天鹅”的公开信》:


我时常收到青少年文学爱好者的来信,其中不少是《小天鹅》学员来信,他们对文学锲而不舍的精神,使我看到了中国文学事业的希望之光。因为我很忙,不能一一答复,仅就几个共性问题,借《小天鹅》给少年朋友一封公开信。
来信的大都是未有作品公开发表的,他们在坚持了几年之后,感到希望之星离得遥远,认为作家都是神奇人物,“凡人”不可与之相比。要知道,现在最著名的文学家,数年之后也必将陨落,他们倒怕不得。在他们老死病亡之后,中国文学事业的重担自然会落到你们的肩头,你们之间的拼搏竞争才是事实。谁坚持到最后谁便最有成功的希望,谁认堆儿就是懒汉,必将失败。
不少初学写作者反映,在看别人的作品时,能叫出是“小说”还是“散文”,可具体到自己动笔写,不是将小说写成了散文,就是将散文写成了小说。他们在学校里有时写作文,写完后也还是糊里糊涂不知是什么体裁,反正只知道是在作文。造成这种现象的原因,一是教师没能把各种文体知识传授给学生,再

标签:趟出高粱地     阅读次数(667) | 回复数(3)
上一篇:《趟出高粱地》:出版专著
下一篇:恩师的肯定,农民互联网拥民团队砥砺奋进的动力

loading...