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名片
  • 姓名:孟燕君
  • 性别:暂无
  • 地区:暂无
  • QQ号:暂无
  • Email:78396900@qq.com
  • 个人签名: 暂无
最近谁来看过我
博客统计
    日志总数:1415 篇
    回复总数:6458 条
    留言总数:418 条
    日志阅读:904216 人次
    总访问数:3763052 人次
写博文首页 >> 查看mengyanjun发表的博文
《趟出高粱地》:农民编辑[2007/5/13 18:24:00|by:mengyanjun]

1995年8月,当我拿着百余万字的作品,以一个文化打工仔的身份,走上省会街头谋职和应聘时,十余家报刊杂志和企业头一句话就问:
“有石家庄户口吗?有本科文凭吗?”
在被多次淘汰之后,我仍然坚信:天生我才必有用!
某县印刷厂出资让我编写黄色小说,某书商引诱我搞非法出版物,都被我严词拒绝。我再缺钱,也不干缺德的事呀!我要找到自己的用武之地。
10月26日,新华社记者江山告诉我,他已向《河北农民报》推荐我,农民报由农民来办,倒是很适合。可是,也许那位总编辑赵瑞泉先生怕江山对我的荐词有夸张,怕我这个“走关系”的人不能胜任编辑工作,让我一等便没有了消息。
我在江山家里生活的最后那段时间,经常能够看到《河北农民报》,我也曾经和江山谈起对这张报纸的看法。由于我对这张报纸很有好感,终于在初冬的一个午后,我独自一人闯进了赵总编辑的办公室。
赵总一见面就向我问起农民都想看些什么,报纸怎样办才受农民欢迎?这一谈就到了掌灯时分。临分别,赵总握着我的手说:
“农民报要想办得更加贴近农民,拥有高文凭、经验多的编辑和记者还不够,更需要的是来自农民、了解农民的同志。”
他还说要把我的情况介绍给报社的其他领导,征求他们的意见。没出一个星期,我竟收到了录用通知。
离参加工作的日期越来越近,我一边跟随江山采写新华社稿件,一边抽时间做好上班前的准备工作。12月9日,我租下了郊区槐底村居民楼的一间房子,每月连同厨房和水电费,总共130多元钱。为了在吃饭上节省开支,尽快全身心地投入完全陌生的编辑工作,我于12月11日回到了临西农村的家,把妻子接到石家庄给我服务,而把年幼的孩子扔给了老人。我们带着被褥、米面、锅碗、案板,除买了一张双人床、一张旧圆桌和一个蜂窝煤炉子,再没买其他东西。吃饭时,我们只好坐床,或坐垫上纸的砖块。
12月14日,上午8点,我从从容容、信心百倍地跨进了河北日报社的大门。《河北农民报》是《河北日报》的农村版,设在西三楼(2001年搬回主楼)。走在楼道里,我看到评报栏上张贴着1995年下半年社内评奖情况的通报,在好稿编辑奖内,由王培生老师编辑,我发表在6月19日副刊头条的《写给我的农家妻》,竟然排在了前面。
赵总编辑把我引进科技部,和当时的科技部主任,现在的副总编辑赵洪江和另外两位编辑认识。因为我中学就读于农业专业学校,就让我开辟一个新的版面“科技文摘”。办公地点设在原河北日报社副总编辑、退休后返聘的金鸿遇先生的办公室,和他对桌办公。
赵总在我上岗后又特别嘱咐了一句话:
“凡是上编辑部来的都是干专业的,不存在打闲杂的人员,专心致志搞好你的版面就行。”
因为我从乡里到县上,在干好本职工作的同时,尽可能多干些工作以外的事情,甚至跑跑掂掂的时间比工作时间还长,所以,在自己这个岗位上,我有一种“不再伺候人了”的主人感。
从12月18日起,我就着手编选来年第一期科技文摘版的稿件。过去我只写稿,虽然弄过手抄、油印的校刊,但从未编过真正的报纸,开始总觉得老虎吃天——不知如何下口。因为资料缺乏,赵洪江主任亲自帮我到外单位借阅报刊,筛选稿件。终于,我根据在农村生活的经验,以一个农民编辑的眼光组齐了第一期稿件,突出了可操作性和实用性,种植、养殖、加工、贮藏、机械等信息各有千秋。
12月25日,我跟赵洪江学划第一块版。他教我稿件如何取舍,标题和行文如何安排,手把手地整整教了半天。当时我们都是人工计算字数,先用标有字行间距的尺子在划版纸上安排好,再送到排版车间打印清样,经过几遍校对,由值班领导签字付印。
1996年元月1日,新年的第一期《河北农民报》出版了,我双手捧着第三版,看着印有责任编辑栏内我的名字,激动得心潮难平。我曾征求过赵总编辑的意见,是不是先挂个实习编辑,他干脆地说:
“我既然同意让你来,就想让你发挥所有的聪明才智,你虽然还没有任何手续,但一定要按正式记者和编辑的标准严格要求自己。一个萝卜顶一个坑儿,孟,我想看到每个人都能锻炼成骨干。”
我很感激赵总编辑,他那样重视一个农民身份的聘用人员,既显示出一位办报人的非凡胆识,也表现了一位实业家的高尚道德情操。我感激《河北农民报》所有的同志,长辈们的关心、大哥大姐们的帮助,使我终生受益。我要大声说,你们都是我的老师,是你们看得起我,毫不保留地传授工作方法和编辑知识,才使我的工作很快得到了社会的认可,才使我和千千万万的农民读者交上了朋友。
报社领导为照顾我这个生活上的“困难户”,把部分租赁房屋的钱找补一下,想让我把其他两块科技版的版式设计接过来,每月增加近百元的版面费。我考虑到这也是锻炼自己的好机会,就高兴地应承下来。从此,我每周要划对开大报的3块版,另外编辑1块版,从组稿、编辑、划版到校对一包到底。好多人都问过我累不累,我说,累,但很充实、很愉快。
那天,回到郊区租赁的家中,我对妻子宗婷说:
“我现在既高兴又苦恼。高兴的是一个农民能在省级大报供职,苦恼的是不能到群众中深入生活了。”
她当时刚整理好衣装,准备去上班(打工),出门时随便甩下一句话:
“写自传吧,这个不需要采访,光回忆就行。”
说者无意,听者有心。我认真地想了3天,觉得还行。转眼间到了1996年的春节,我回到家就伏案疾书,6天的假期内竟一气写出6万字。我每写完一部分,就读给妻子,她竟对每一部分都感到满意。由于写的都是亲身经历,行文比较流利,一位报业的同仁看过我的底稿,还以为是修改后重新誊写的呢!
1996年3月初,河北省作家协会的刘向东先生通知我,为了总结、扶持、引导和发展业余创作,作协准备编辑一套燕赵纪实丛书,把我的作品列入了出版对象。我便暂时放下了人生流水帐第一部《从村娃到作家》的创作,趁星期天回到了临西农村的老家,把近几年发表的能找到的大部分散文剪贴到一起,计16万字,送交省作协审阅。我知道,我之所以能够安心工作和创作,并取得了可喜成就,都和为我作出牺牲的妻子密不可分。正好,喜讯传来,曾被《河北农民报》、《河北青年报》和《农民日报》等报刊发表和转载的散文《写给我的农家妻》,荣获1995年度全国农民报协会副刊好稿奖。为了对妻子进行一个小小的回报,我就把这本集子的书名定为《写给我的农家妻》。
5月22日,书稿通过省作协和天津人民出版社的审阅并付梓。
6月13日,一校稿领回,我个人利用两天时间校完后,又请金鸿遇老师校阅。
8月14日,第三校稿样出来了,也即付印稿。为了把失误减小到最低点,除了自己校红,我还请3位已经退休的《河北日报》老人赵恩儒、石国璋和朱湘举老师作最后的把关。
10月1日,《写给我的农家妻》正式出版发行。《河北日报》10月17日作了题为《农民作者孟燕君新作出版》的报道,文中写道:


继儿童文学作品集《写给小天鹅的书》出版之后,孟燕君的第二部作品散文集《写给我的农家妻》近日已由天津人民出版社出版发行。该书由“写给我的农家妻”、“石榴吟”、“七月蝉趣”、“农民编辑的自白”和“附录”五部分组成。作品既有对爱情生活的真实吐露,又有对祖国人物山川的讴歌和描绘;既有对美好童年的追忆,又有对自己创作历程的反思。
现任《河北农民报》编辑的作者是位来自临西县的农民文化打工仔,虽然才28岁,却已在文学的崎岖道路上艰辛跋涉了17年,赢得了城乡广大青少年读者的厚爱。


《河北农民报》、《牛城晚报》等新闻媒体也进行了报道。
我这位文化打工的农民,出版了新著,高兴自不必说,我的朋友和同事们都替我快乐。来自临西、邢台的电话,送来一声声祝贺的乡音,备感亲切。最让我激动的是,我们的赵总编辑,看到我的新著,比我还高兴,在楼道里就大声念起来:
“《写给我的农家妻》,孟燕君著,天津人民出版社!”
我的泪,顿时夺眶而出。我的父母生养了我,但不能给我创造成才的条件。我走出校门在社会上闯荡了10年,终于找到了自己人生的坐标。看到赵总编辑那么高兴,就像看到了我幼年考试得了高分时替我高兴的父母。
在家靠父母,出门靠朋友。原来世上真有亲情以外的真情!
写这段文字时,我的眼睛一直在潮湿,这是天涯游子的喜泪!
就在《写给我的农家妻》送审和出版期间,我利用业余时间写完了人生流水帐第一本《从村娃到作家》,后改名为《趟出高粱地》。为了真实地记录自我,我不仅写了从向报社投寄第一篇稿件到进入报社的17年间,如何追求实现自己作家的理想和人生的价值,还把自己从小到大工作、生活等方面印象较深的事情也写了进去,看上去有些杂,故称之为“流水帐”。至于我是怎样在《河北农民报》拼搏到一个部门负责人的,作为一位招聘人员,在河北日报的大环境下又是如何生存的,系列长篇小说《雨飘花季》和《霜染红唇》出版过程中发生了什么故事,都只能写进下一本书里去了。需说明的是,本书中的绝大多数人名是真的,个别人隐去了真实姓名。
心情忐忑地把这本肤浅的小书送到您的面前,如果能对您有一点启迪和帮助的话,那就是对我最大的安慰和鼓励了。
                                                                                 1996年10月20日脱稿于石家庄槐底民房
                                        &

标签:趟出高粱地     阅读次数(629) | 回复数(0)
上一篇:马树平挨打问题圆满解决
下一篇:恩师的肯定,农民互联网拥民团队砥砺奋进的动力

loading...