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名片
  • 姓名:孟燕君
  • 性别:暂无
  • 地区:暂无
  • QQ号:暂无
  • Email:78396900@qq.com
  • 个人签名: 暂无
最近谁来看过我
博客统计
    日志总数:1415 篇
    回复总数:6458 条
    留言总数:418 条
    日志阅读:901817 人次
    总访问数:3759686 人次
写博文首页 >> 查看mengyanjun发表的博文
分众传媒董事长江南春:扔掉大客户(转)[2013/1/8 22:52:00|by:mengyanjun]

  整理/本刊记者 叶静


  口述/分众传媒董事长


  分众有过一次创新,现在面临着第二次创新。


  变革不是拍脑袋想出来的,而是因为社会变了。现在最重要的受众是70后、80后,22~45岁之间的消费者是中国最有价值的消费者,因为50后、60后对很多品牌已经养成固定的认知,广告不足以影响他们的看法。但70后、80后是互联网一代,是被数字化、户外屏幕包围的一代,他们的生活轨迹在这里。他们可以没有电视,但不能没有手机。所以广告投放渠道的发展趋势是从电视、报纸向互联网、手机转变,这个转变非常大。人的资讯模式、生活形态从单一化转向多元化、碎片化。


  我们如何围绕这个人群更精准地细分?


  主动与被动的结合


  互联网的特点是互动而不强制,而分众强制但不互动。广告主说,看完分众的广告后无法形成一个点击进入,即使提高了产品的知名度,但与买东西不完全是直接关联,所以分众面对的第一个问题是怎么把强制的媒体做得更互动?


  我把20年的媒体经验归结为两个词:主动和被动。主动指人的资讯模式,消费者会花很多时间在资讯上,比如微博。被动则是人的生活空间。一个典型的90后,他的资讯模式是QQ、人人网、网络视频、网络游戏,生活空间则是寝室、食堂、图书馆。“围捕”一个消费群,要从他最主要的生活模式、空间模式切入。


  资讯模式的好处是消费者会花费很多时间,但他有很多选择;而且消费者需要的是内容,很少看广告。所以互联网的点击互动,某种程度是一个伪命题。真有需要时,百度搜索一下就可以。但因为消费者花了很多时间,所以可以做品牌植入,很多东西是被传播起来的。比如杜蕾斯,创造出很多精彩内容,通过微博、微信转发。更知名的一个例子是京东价格战,表面上你看不到广告,但事实上你看到了京东,也看到了这个价格战,这是有商业价值的。


  在互动上,我们打算先做NFC手机。我认为两三年后,NFC应该是一个潮流标配。那时候可以通过手机感应播放的广告;此外,还可以通过微博互动,通过人耳听不见的高频超声波,比如在播放某化妆品广告时,出现小屏幕提示,现在打开微博就可以收到该化妆品的优惠券,你要做的就是打开私信接受优惠券。同样,你在商场买东西,看见某品牌,该品牌提示你打开微博就可以接受相关优惠券。


  另外,我们要做内容变革,互联网公司经常讲改善体验,我们下一步需要改善屏幕体验,让消费者看屏幕的时候不是因为无聊而是因为有趣。未来我们要在LCD这个媒体上做更加内容化、娱乐化的内容,要为客户定制内容,这是我们明年要做的。


  改变客户定位


  受众在变,客户定位也在变。


  每个公司都要找准自己最重要的客户群,分众最早把宝洁、联合利华、欧莱雅等公司定位为最重要的客户,有十几个超过亿元的客户,但我们不愿再做“小三”和“二奶”,他们不再是我们最重要的客户。2003年,我们在广告主那边就是一个“小三”—必要补充。后来奋斗了五年上市了,2010年,我们变成了“二奶”重要组合。为什么我们没有做过“正房”呢?宝洁一年有30亿元广告费,给我们接近2亿元,只占6%。如果说我们是他们的正房,没有人会相信;说宝洁是我们做起来的,也没有人相信。与其这样,不如定位在广告额3000万元到8000万元的成长型客户。


  比如神州租车。2010年9月,老陆同志(陆正耀)给我一份广告预算,我一看傻了眼,四个月广告,8000万元费用,但只有1000万元给我们,1000万元给地铁,剩下6000万元给电视。我说你这么投一定会死掉的,6000万元到央视,不可能打出一个新品牌。以前牛根生这样打过,但那是好多年前,现在没有两三亿根本不用想这事。中央电视台的成功点在于可以覆盖前100个主要城市,但租车业务主要在前30个城市,所以有的钱就浪费了。我分析了租车人群的特点,最后让老陆3000万元投楼宇、3000万元投框架,1000万元投机场,1000万元投其他。


  神州租车在报纸、互联网上都没有广告。楼宇电视主题是打车不如租车,买车不如租车,讲概念;框架是首租免费,就是促销行动;机场就讲自由自在,告诉你便利性。这三个空间锁住后,2011年花了1.1亿元,2012年也差不多1.1亿元,租车市场现在什么格局?神州租车去年年底已有28000辆车,竞争对手只有7000辆。


  拉卡拉2012年4000多万全给我们了,钱全放在我这儿,那成败就都是我的事了。所以战略合作之后,我又添加了一些资源,一定要确保这个案子成功。分众每年做三四个这样的案例,集中火力把他打起来,我一定要努力成为榜样。最好的方式就是客户自己去说我们的好。


  大数据时代的精准


  今天,分众的利润率在20%~30%,而百度有50%,不要说我们暴利,暴利是市场形成的,代表市场认可你的程度,核心在于你给客户的价值。客户一定是想用10块钱打中一个想要的人,而绝不会用5块钱打中一个不知道是谁的人,对你的精准细分能力高要求。一个媒体平台,越能一对一精准细分,利润率就越高,商业模式不同,市场价值不同。


  所以我说世界上最好的模式,就是百度这种模式。百度有海量的眼球,但是光有海量眼球还不够,CCTV也有海量的眼球,但CCTV的营业额可能跟百度的利润差不多,因为CCTV精准细分能力不足。你不能说出看世界杯的都是什么人,只知道大部分人是男性。


  精准细分能力背后是数据,未来是大数据时代。今天百度后面是一个大数据,淘宝后面也是一个大数据,是由很多流量累计出来的数据。我们一个重大的错误就是收购好耶。


  不要相信Cookie追踪


  只有像百度、淘宝等能根据你的历史行为分析判断的数据库才叫精准,比如百度知道你搜的关键词是什么,淘宝知道你过去买过什么产品,使用哪些品牌,还可以追踪到你去过哪些店。


  线上媒体可以这样精准,线下媒体怎么精准?其实背后也是一个数据库,就是我们跟物业签约的时候问的82个问题。比如国美、苏宁要的小区是刚刚交楼入住率低于30%的小区,宝马要的是楼价在5万元左右的小区,POLO则是楼价1.5万~2万元的小区。此外还可按不同商圈定位,这些都比Cookie追踪要好得多,最重要的问题是追踪方法是什么。


  最近我们有第二次改革,叫建立垃圾分析网,通过对垃圾的分析来研究品牌定位。我们给小区卫生管理员配一把扫描枪,看见垃圾里的条形码就扫,这样就会知道这个小区主要喝什么水、用什么油,了解这个小区消费的品类偏好和品牌偏好,再针对这些品牌做定位。我们今天的变革,很大程度上是在做通过大数据库积累形成的变革。


  在这个更大变革过程中,我们面对很多挑战与机会:比如说电梯口,我们很早就试过面部识别,但对于写字楼来说,电梯口没有办法识别,因为是一个群体。一个人的时候能够识别年龄,以确定给他放什么广告。但一个群体,判断起来比较复杂。未来很多新技术的进入,也许会使精准性更高。这些新技术的使用,让我们比今天的电视,有更加细分的能力。


  三屏联动


  另一个是三屏联动。中国的消费者面对多屏时代,目光已经多元化。现在电视广告是个1500亿元的市场,楼宇电视约100亿元,互联网也是100亿元,但你认为消费者看广告的时间真的是15:1:1吗?不是,在大城市我认为是4:3:3。


  未来中国媒体的广告量并不会增加,但是结构调整一定会发生。个人向多屏分散的时候,广告费也应向多屏分散。三屏联动的方式使成本最低,或者使同样的钱效率最高。楼宇电视根本不是什么户外媒体,就是电视的一个延伸。未来除了三屏联动,分众还要抢占电视,跟电视玩,随便咬一口,汁水也很多。


  我对互联网总体来说还是比较了解的,在交流过程中,我经常问为什么互联网上的公司从来不做线下媒体?网络公司投网络广告,倒流量进来,天经地义。但只有线上有广告,这个公司会做得很大吗?不一定。现在线上公司大量都在做线下的工作。无论是京东还是苏宁易购,对品牌知名度有诉求的,光倒流量不行。


  百度就好比一个西药,好处是吃下去立竿见影,你创建公司需要流量,就需要西药,帮你定量解决问题,而且成本易算。但是不能否认中药的存在,吃完西药再吃中药,补中益气,两者强度不同,转化率不同。


  同样一个广告,点击率跟品牌知名度有绝对的正向关系,品牌的认知度高,用户就可能留下。以前美特斯邦威的网店没有流量,因为它叫邦购,没有人知道,也没有人点击,后来改成美特斯邦威,流量就上来了。来了100个人,留下来多少个,取决于是否相信你的物流和其他承诺。当元气强、品牌知名度高时,一定会带来线上品牌的知名度。所以当时我提出了一个假设,30%的线下品牌广告的投入一定会导致70%的线上广告投入转化率上升一倍。事实证明我的假设偏保守。现在大家线下与线上的比例基本在3:7或4:6。


  也有很多线下客户不太相信互联网广告,我就跟他们说要做两件事。一个广告无论30秒还是10秒,最后收尾都出现一个LOGO,把百度搜索框跟在后面。你让客户感兴趣后,进入到百度搜索,找到你的产品,然后再引导他发表意见做更多分享。一定要有这几个链接过程。今天如果只把广告放出去,最后一步连搜索框都没有,那已不能算什么广告。


  我对线上的公司说,一定要在线下打知名度,线上线下配比打;对线下的公司说,一定要把线下拉到线上去,如果没有最后一步,很多钱是被浪费掉的。


  创新的逻辑


  比起分众的第一次创新,这一次没有重大创新,都是细节上的创新。但我想说的是创新的逻辑,这是无论哪个企业在发展中都要面对的。


  2002年,我想做户外,于是跑去徐家汇,一看布满了广告牌。如果我沿着传统的思路去走,那是没有出路的,因为我进来太晚了。那么能不能换一个逻辑?


阅读次数(381) | 回复数(8)
上一篇:欢迎加入农民摄影群213551375
下一篇:恩师的肯定,农民互联网拥民团队砥砺奋进的动力

loading...