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名片
  • 姓名:刘兴旺
  • 性别:男
  • 地区:暂无
  • QQ号:0
  • Email:jincsg@163.com
  • 个人签名: 总想有位知己  陌生的  在默默关爱我
最近谁来看过我
博客统计
    日志总数:494 篇
    回复总数:92 条
    留言总数:2 条
    日志阅读:163560 人次
    总访问数:460718 人次
写博文首页 >> 查看dagongzai发表的博文
南京闹市现“天坑” 地震局称未测到异常迹象[2010/6/17 9:18:00|by:dagongzai]

塌陷大坑直径足有2米。郭一鹏 摄


塌陷大坑直径足有2米。郭一鹏 摄


  昨日下午6时40分许,位于南京闹市区的夫子庙路口地面突然塌陷,露出长两米、宽两米、深三米的大坑,令人联想起前期中国多个城市出现的“天坑”。江苏省地震局副局长张振亚告诉记者,江苏省、南京市地震部门目前没有监测到异常迹象,大坑的出现可能与施工有关。



  记者在现场看到,大坑出现在南京长乐路与箍桶巷的交界处,是南京闹市区主干道,每日人流、车流十分密集。据交警三大队保安韩金林介绍,当时他正在该路段执勤,突然“轰隆”一声,地面就塌陷了一个大坑,他赶紧找来几根长竹竿围挡,防止人车陷坑。在场三大队交警胡博告诉记者,他还是第一次在南京遇到“天坑”。



  前期,中国江西、广西等多个省市出现“天坑”,引起民众高度关注。张振亚说,所谓的“天坑”,其形成各有原因,有些地区有喀斯特地貌,有些省份有旱情,雨水减少导致地下空洞,有些城市“天坑”由施工造成。“迄今为止,这些"天坑"的形成没有一个和地震有关”。



  张振亚解释说,从地震的种类来说,陷落地震往往发生在煤矿采空区和溶洞,一般震级较小,而构造性地震一般是“先地震后有坑”,就目前在国内外发生的“天坑”现象都没有伴随地震发生。



  他表示,现在全省地震前兆台网有150多个电磁、水化学、流体、地形变等监测手段,专门进行“前兆”现象捕捉,江苏省地震台网中心下设42个数字化地震测震台,对地震发生时间、地点、震级进行测定,但目前未现异常。(朱晓颖)



  各地频现天坑:湖南宁乡多处地面塌陷 最大直径80余米



  红网长沙6月10日报道 6月8日,晚上8时左右,湖南宁乡县大成桥镇村民杨大姐家厕所突然沉塌,出现不明“天坑”,直径达五米多,呈坛状,口小里边大,不时传来垮塌声,流水声。



  “我带着小孩玩电脑,听到轰的一声,老公说,坏了坏了,快下去看看。到外面水田看,没发现,回到房子前,又轰了一声,原来厕所沉塌,所幸当时全家都在楼上看电视,无人伤亡。”杨大姐说。



  杨大姐还介绍说,在厕所沉塌前,5月23日凌晨四点多,她家外的水田也发生沉塌,两根电线杆不见踪影,事后连续几天停电,停网络。



  大城桥镇近年频频出现地面突然坍塌形成深不见底的巨洞现象。沉塌最严重的地方是福泉小学。小学的操场,如今已经变成一个直径约为80多米的“天坑”。



  “今年一月份突然坍塌,开始直径只有30米左右,近几个月不断扩大,发展成现在80多米的天坑,事故发生时,正值周末,学校师生都不在校,无人员伤亡。”大桥镇工业办主任李俊说。



  针对沉塌事故,李俊告诉潇湘晨报滚动新闻记者,大城桥镇镇府已经积极采取应对措施,在确保群众生命财产安全的基础上,在沉塌事故附近设置提防标志,提醒村民注意安全。



  (本文来源:红网 )



  四川叙永水田出现天坑 直径达4米呈坛子状



  四川在线6月7日报道 昨日上午,四川叙永县观兴乡普兴村6组农民王良金,跳下水田,在水田中央不断扩大的天坑周围筑起一道埂子,以保护正在培育的秧苗。



  半个月前,这块水田中央,突然塌陷,出现了一个直径约1米左右的天坑,并不断扩大,目前已达到4米的直径了。秧田里的水直接流入天坑里消失了,这让正在育秧苗的王良金伤透了脑筋。



  秧田突现天坑直径达4米



  半个月前一场夜雨后的清晨,王良金去察看秧苗。



  眼前的一幕,让他彻底惊呆了:天上下着大雨,可是大田里并没有水,只有一田稀泥;盖在秧苗上的薄膜,被拉扯得褶皱不堪;掀开薄膜,秧田中央赫然出现了一个直径约1米左右、深为3米左右的大坑。



  天坑整体呈坛子状,坑口相对较小、腔内较大,腔壁间直径最大为1.4米;部分秧苗和土混合在一起塌陷,田里的水顺着挖出来的水沟流向天坑,消失得无影无踪。



  “我种田40多年了,从来没有遇到过这样的事情。”50多岁的王良金感到疑惑。



  10多天过去了,田里的天坑随着降雨量的增加不断扩大,目前已经达到直径4米左右。



  这坑是不是因为雨水过多形成的,为何还会不断扩大?一时间消息在周围传得沸沸扬扬,疑雾蒙蒙。



  天坑四周反复筑起“保护墙”



  对王良金而言,因为前期的干旱,这轮8斤种子的育苗可是今年的全部“种植家当”了。在猜测的同时,堵住田水流入天坑,保护未移栽的秧苗便是他最重要的活计。可是随着天坑的不断扩大,这确实让他伤透了脑筋。



  王良金说,天坑出现的当天,他就在天坑周围筑起了一圈严严实实的埂子,阻止了田里的水继续流入天坑。



  可是好景不长,随着天坑不断扩大,筑起的“保护墙”又垮塌下去。为了保护更多的秧苗,王良金只好三天两头周而复始地筑埂子。“我整整筑了6次,秧苗也损失了2斤种子左右。”



  现在天坑还在继续扩大,不过在直径加大的同时,深度也在逐步减小。



  “现在的深度不到两米。”王良金跳进天坑,用自己的身体丈量。再过几天秧苗就可以移栽了,王良金希望剩下的6斤左右种子的秧苗能够逃脱被天坑吞噬的命运。



  环测专家疑为抽采地下水所致



  当地环境监测专家根据王良金反映的情况,初步认为这是一种正常的地质现象。



  “可能是当地常年抽采地下水,砂卵石层中的细粒砂逐步被地下水带走,发生塌陷形成天坑。”



  专家建议用透水性不强的土体及时回填天坑,分层夯实,满足当前种植需要,并应尽可能阻挡灌溉水等地表水继续流入天坑,以免坑洞进一步扩大。



  目前,当地政府已开始安排人员对天坑的变化情况进行监视,准备采取措施,避免出现安全隐患。



  成都4天内现多处天坑 专家称与地震无关



  天府早报6月5日报道 近日,成都大邑新场镇、崇州怀远镇连续出现两个“天坑”,引起附近村民恐慌,猜测与地震有关。



  昨日,成都市地质环境监测站的工作人员表示,经四川省地质工程勘察院刘俊贤等4名地质专家实地调查后,初步判断:两处“天坑”,均与地震无关,属正常地质现象。



  惊讶发现:



  大邑崇州出现“天坑”



  5月27日早晨,新场镇村民侯先生,给自家稻田灌水时发现“天坑”:“天坑”整体呈坛子状,坑口相对较小,直径约1.7米,腔内较大,腔壁间最大直径约2.2米,坑内可见深度约1.5米。第二天,又在水田内发现一坑。



  3天后,崇州市怀远镇村民周先生也发现了一个“天坑”。周先生说,他路过邻居家一块秧田时,秧田里突然喷水,势如泉涌。水停后,原本好好的秧田竟出现一个1米多深的“天坑”。



  这些“天坑”,究竟是怎么回事?



  专家初判:



  两处“天坑”属正常地质现象



  实地调查后,成都市地质环境监测站工作人员说:大邑“天坑”,初步判定是由于常年抽采地下水,使砂卵石层中的细粒砂逐渐被地下水带走,从而致使砂卵石层在一定深度范围内形成架空结构,后在地下水位变化及自重等因素作用下,发生塌陷,致使地面下陷。



  崇州“天坑”,初步判定是由于其附近曾进行过地震物探勘探,在冲击钻探及爆破振动影响下,卵砾石层变疏松,形成架空结构。随着灌溉水不断入渗,在地下水位变化及自重作用下发生的塌陷。崇州“天坑”发生的地表喷水现象,是由于塌陷瞬间,卵砾石层中孔隙体积急剧缩小,地下水径流不畅,便形成短时间承压水头喷出地表现象。“大邑和崇州两处‘天坑’,并非如村民们所传是地震前兆,这是属于正常的地质现象。”四川省地质工程勘察院教授级高工刘俊贤介绍说。



  应对措施:



  尽快回填“天坑”



  对于如何处理这两个“天坑”,刘俊贤建议,首先,要在坑洞周围不小于3米的范围内拉上警戒线,竖立警示标志,防止小孩等掉入坑洞内。其次,尽快回填塌陷坑洞,回填时应分层夯实,避免砂土等透水性较强土体回填,回填后应满足水田种植要求。回填之前,应阻挡灌溉水等地表水继续流入塌陷坑洞中,以免坑洞进一步扩大。(图片由成都市地质环境监测站提供)



  (本文来源:四川在线 作者:李凌静)


 



  扬子晚报6月9日报道 5月31日,危地马拉城街头出现一个约61米深的巨坑;6月4日,浙江衢州高速公路出现直径8米、深度10米的大坑;6月4日,江西南昌市一处路面突然塌陷。而此前,四川成都、广西来宾等地方也都出现过天坑……



  “天坑”现象频现,网友们讨论得热火朝天。甚至有人搞笑地说,在天坑里铺一条地铁,从浙江的洞口进去,出来就是危地马拉城,这是从中国到南美洲最近的路。



  那么,天坑到底是怎么形成的?南京会不会出现天坑呢?昨天,记者采访了南京大学地球科学与工程学院周会群教授和我省地质专家。



  西南“天坑” 多与大旱有关



  6月7日,在广西来宾市兴宾区良江镇吉利村又发生地陷,危险地带波及0.4平方公里——这是不是说,“天坑”更严重了?



  “其实大家不必恐慌,这些所谓的天坑并不是什么异常罕见的事情。”周会群介绍说,我国碳酸盐岩出露面积达340万km2,其中裸露面

阅读次数(227) | 回复数(0)
上一篇:长春上万只蟾蜍上街 地震局称与天气变化有关
下一篇:论坛板块重新设置啦

loading...