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名片
  • 姓名:张国中
  • 性别:男
  • 地区:暂无
  • QQ号:暂无
  • Email:pingyinzgz@126.com
  • 个人签名: 暂无
最近谁来看过我
博客统计
    日志总数:334 篇
    回复总数:765 条
    留言总数:22 条
    日志阅读:1532326 人次
    总访问数:1740447 人次
写博文首页 >> 查看秦皇岛坪茵发表的博文
担水[2015/9/15 18:34:56|by:秦皇岛坪茵]



文/张国中

笔者生于上世纪的1946年,家住农村。从前,过庄稼日子最重要的就是“柴米油盐”。更重要的是离不开“水”。水是人类和一切生物赖以生存的命脉,如果没有水,世界上一切生物就会濒临灭绝。

过去,农村过庄稼日子有一句俗话:“穷灶火坑,富水缸”。没米、没柴犹可,但水缸里绝不能缺水。我家住在青龙河边上,村子里有两眼井,井水都很深。听有经验的老农说过,靠河越近,打出的水井水越深,居住离河越远,井水越浅,山沟小岔,掘地就可以见水。

笔者小时候,经常目睹大人担水,在井上打水要摇辘轳。距河沿不远的地方,有一眼井,井水很浅,井上没有辘轳,打水时要用井绳往上拔水,拔水是非常吃力的。那时候,担水的水桶都是木桶,非常笨重。解放后。才有了铁皮水桶。因为铁皮水桶是从洋人那里传过来的,农村人习惯地叫“洋筲”。那当儿,父亲常年不在家,家里吃水很困难。奶奶和妈妈都是缠过足的小脚女人,就顾家族中一个五大伯给我家担水,我朦胧记得五大伯一脸络腮胡须,老实憨厚,村里人给他起了一个绰号,叫“五榔头”。他老人家供我们好几年水吃,至于每年给多少工钱。就不清楚了。

1959年,我虚岁13,哥哥去县城读书,家里吃水就由我负责了。每天我都要担水。因为力气小,开始时,每次只能担两半筲。井很深,打水用辘轳往上绞,直到井绳把辘轳轴缠满,水桶才能到达井口,特别是冬天,北方寒冷,井口上结了很多冰,十分光滑,孩子打水是很危险的,有时水筲还落钩。往回担水的时候,水扁担的钩子长,我的身子矮,担起扁担两头水桶挨地。我就把水扁担的钩子在扁担两端各挽一个环儿,挺着胸脯,双手托着扁担,忍着肩臂疼痛,咬着牙往家里担。

由于过早的担扛,承受繁重的劳动,再加上“吃食堂”挨饿,营养不良,身体发育受到影响,到了青壮年,只有1米6的身高。如果是现在,就是三等残废,恐怕连老婆都讨不到了。

担水是日常生活中必不可少的劳动,夏天不用储存多少水,天气热,缸水多了容易翻缸(污嘟)。到了冬天,每天早晨起床,第一件事就是担水,必须把水缸担满。一口大匹缸能盛五担水,有时还要多担一些,例如,赶上做豆腐、磨粉、漏粉、杀猪、洗衣服等。

一名普通农民,担水是最平常的劳动了。文革期间,身陷囹圄的大诗人聂绀弩接受劳动改造时,也担过水。兹录他的担水诗一首:

“这头高来那头低,片木能平桶面漪,一担乾坤肩上下,双悬日月臂东西。汲前古镜人留影,行后征鸿爪印泥。任重途修坡又陡,鹧鸪偏向井边啼。”。聂绀弩的担水诗,被当代诗人誉为经典的诗词。

那时候在生产队劳动,担水是较累的农活。春天干旱时的查描补种,栽树,栽甘薯,都得担水。特别是栽甘薯,还要往山梁上担水。有一次,在南山梁上栽甘薯,半天担了20多担水。累筋疲力尽。由于长年累月的担水和挑扛,肩臂上都磨出厚厚的茧子。

到了上世纪80年代,我家打了一眼真空压水井,不再去井里担水了。只有打农药、栽甘薯还要担些水。到了21世纪的今天,农家基本不用担水了。上世纪50年代就有两句口头民谣:“解放脚掌子,解放肩膀子”。自行车、摩托车、电动车、出租车、大客车,人们出行不再走路,出门便坐车,解放了脚掌子;人们不用再背扛肩挑,不再挑担子,更不用担水了,真正解放了肩膀子。

现在,农村家家都打了深水井,安装上了潜水泵,电闸一合,清凉、透澈、甘甜的水立即抽满水缸。还有的农村用上了自来水。担水已经成为今天青少年的“天方夜谭”和我们那代人永久地记忆了。

(不妥之处授权删改)

秦皇岛市卢龙县榆林店学区转

张国中

标签:秦皇岛坪茵     阅读次数(177) | 回复数(1)
上一篇:自从有了青龙河(自由诗)
下一篇:端午节读诗词抒怀

loading...