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名片
  • 姓名:张国中
  • 性别:男
  • 地区:暂无
  • QQ号:暂无
  • Email:pingyinzgz@126.com
  • 个人签名: 暂无
最近谁来看过我
博客统计
    日志总数:334 篇
    回复总数:765 条
    留言总数:22 条
    日志阅读:1531902 人次
    总访问数:1739889 人次
写博文首页 >> 查看秦皇岛坪茵发表的博文
难忘的辘轳[2015/2/21 13:41:52|by:秦皇岛坪茵]

难以忘却的辘轳

                                       /张国中

笔者所写的难以忘却的辘轳,就是记忆几乎被历史沧桑淹没了的民间一件生活中不可缺少的汲水工具。

从西周时期一直到现在漫长的历史长河中,辘轳这一不起眼的民间生活工具一直在默默地为人类做着贡献。传说早在西周时期就有了辘轳。据《物源》记载:周朝初期的时候,有一个叫史佚史官始作辘轳。可惜历史上没有详实记录,更谈不上发明专利了。但是他的名字应该像瓦特发明蒸汽机、爱迪生发明电灯一样,永远被世人怀念。到了春秋战国时期,辘轳已经普遍流行了。北魏贾思勰的《齐民要术·种葵》中大致说:井水深用辘轳,井水浅则用桔槔。利用桔槔在井上汲水,是用杠杆起重的原理。元朝的王祯所著的《农书》,已经明确的区分出辘轳就是指曲柄的绞车。

说起辘轳,人们并不陌生,电视剧里曾经上演过《辘轳·女人和井》,辘轳与井是分不开的。歌唱家韦唯曾经唱过:“命运不是辘轳……”辘轳就是回还往复转动的意思。还有,古人作诗,有一种句子回环的诗,被称作“辘轳体”。

农历春节那当儿,笔者去大姊家省亲。那天闲暇无事,在她家闲置的房屋中漫不经心地踱着步子,闲置的房屋中摆放着好多农具,耠子、铡刀、篓子、畚箕、锄头、镰刀……从春种到秋收的农具以及日常生活中的用具应有尽有。大姊家是一个典型的乡下农户,祖祖辈辈勤劳务实,日出而作,日落而息。因此,农家的日子过得火红殷实。突然我发现屋子的墙角下放着一把辘轳头,骞地回想起我青少年时期,在井边打水摇摆辘轳时的情形。

辘轳是利用曲轴原理制成的一种井上汲水的起重装置。完整的辘轳是由竖桩、横梁(辘轳芯子)、杈木、辘轳头四部分组成。首先在水井的一侧竖立一根桩橛(有的是石桩),桩橛上端凿一个铆儿(长方形孔),用一根木梁的一端插入竖桩的铆口中,另一端则横担在水井口上面,再用两根木桩上端交叉支撑着横梁(辘轳芯子),下端分别立于水井两旁,农民把它叫作井杈木,横担在井口处的木梁叫辘轳芯子,正对井口部分楦得圆滑,再将辘轳头穿插在辘轳芯子上,这就是完整的辘轳了。汲水的绳索缠绕在大约50公分的辘轳头上十余匝,辘轳头是一截圆木,将其木心凿挖,透出圆孔,圆孔要稍大于辘轳芯子,在辘轳头上安一个弧形的木柄,将绳索的上端系在木柄上,绳索的下端栓上环形的钩子,钩住水桶,打水下放空桶时,一撒手,“哧溜溜……”地水桶直下井水里,水桶舀满水时,双手攥紧辘轳柄,弓身用力上绞辘轳,会发出“吱扭扭……”的响声,将一桶水绞上井口,一只手把住辘轳柄,另一只手将水桶提上井沿,摘下水桶的梁上的井绳钩子,将水桶拎到井台上,才完成打水的程序。千百年来,人们就是这样用辘轳从井中打水。

汲水这样一件及其普通的生活工具,在华夏5000年文明中,默默地为人类做出了不可磨灭的巨大贡献。可想而知,如果没有辘轳,人们汲水该怎样艰难?笔者曾经品尝过没有辘轳汲水的困难。我家住在青龙河沿岸,大自然的恩赐似乎是公平合理的,给了你河流就不再给你肤浅的水源,凡是居住在临河沿岸的村庄,水井都非常深,我们村的水井有十几米深。记得有一次,我去井边担水,井上的辘轳被别人摘去浇灌园田用了,我只好攥着井绳从井里向上提(拔)水。一桶水重四五十斤,一点一点地从十几米深的井下拔到井上,费了九牛二虎之力,而且绳子也非常勒手,真的把吃奶的劲都使出来了。

到了上世纪60年代,农村才有了水车,可是,水车大多安装在田野的机井上,用来为农田灌溉的。上世纪80年代初,农村才有了真空压水井。而后,农村家家效仿打压水井,村里千家百户吃一眼井水的问题解决了。到了上世纪90年代,风靡一时的真空压水井的汲水方法已被潜水泵所取代,现在农村吃水,家家有井,户户有潜水泵。水源充足,足不出户,一开闸门,清澈甘甜的水霎时就会流满水缸,也有的用上了自来水。人们再也不用去井上担水,再也不用弓着身躯,吃力地去摇那辘轳把柄了。

现在的年轻人、特别是城里的年轻人,有的恐怕不知道什么是辘轳了。因为辘轳已经“下岗”,成为社会发展中的历史过客了。

(不妥之处授权删改)

河北省秦皇岛市卢龙县榆林店小学转 张国中 邮编066400 电话0335-7115179









阅读次数(2069) | 回复数(3)
上一篇:五指山的传说
下一篇:端午节读诗词抒怀

loading...