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名片
  • 姓名:暂无
  • 性别:男
  • 地区:暂无
  • QQ号:暂无
  • Email:liuyalin1972@126.com
  • 个人签名: 暂无
最近谁来看过我
博客统计
    日志总数:139 篇
    回复总数:594 条
    留言总数:5 条
    日志阅读:120897 人次
    总访问数:284214 人次
写博文首页 >> 查看永清刘向梅发表的博文
留在草原的廊坊人[2015/8/10 11:27:40|by:永清刘向梅]
留在草原的廊坊人                                    刘向梅



         2015年的7月6号,我以保姆的身份随着廊坊的阿姨去了美丽的霍林格勒,我终于看到了日思夜想的草原。除了草原,我还认识了一位廊坊的“舅舅”。

         我们从廊坊坐的火车,先是到了通辽,因为阿姨的弟弟在通辽。老人中等个,耳不聋,眼不花,精神饱满,充满热情,一点也看不出像个七十五、六岁的人。他叫我小刘,他说小刘明天我们就去霍林格勒看草原昂!口音很接近我们廊坊土语。

         这一夜我没有睡好觉,因为即将看到的草原,还有草原上的蒙古包,成吉思汗雕像。年轻时就听过“熬包相会”和“成吉思汗”这两首歌,一直以为他们是流传下来的古老传说,想不到这古老的传说就来自这块美丽的大草原。

        第二天早上我们早早的吃了饭。通辽的早点像廊坊一样丰富多样,舅舅早早起来买来油条,烧饼,包子,米粥和茶鸡蛋,我们吃饱喝足就去赶火车。我们一行四人(包括舅妈)坐在车厢里有说有笑。舅舅一上车就让我坐在靠窗的位置,他说,你坐里边可以照相,看得清楚窗外的风景。我于是挨着窗口坐定,并且举着手机对着窗外,高山,平地,绿草,山峦,还有羊群。我不停地按动手机,拍下自己喜欢的画面。

         如果不是有舅舅和舅妈的陪伴,我想我的这次草原之行不会有如此强大的震撼和感动。正是有了他们和草原的故事,才使得我对草原多了一份敬重和期待!

         我看到,舅舅上了火车,只坐了一会儿便站了起来,他将头微微低下,把一双眼睛投向窗外。老人的眼睛是明亮的,有神的。老人看着窗外那种专注的神情让我暗自发笑,我心说又不是第一次坐火车,第一次看到窗外的风景,干嘛这么用心和投入呢?

         过了一会儿,老人沉不住气了,老人用手指着窗外的一片老房子说,小刘你看,这些房子还是当年我住过的呢。我诧异的问道,舅舅怎么在那里住过?这是荒无人烟的地方呀!舅舅说,我是分配到这里来的。我更加疑惑了,分配?老人看出了我的疑惑,于是就干脆说,大学毕业分配呀。我激动起来,舅舅您是大学生啊?老人却很平静的笑笑,操着一半廊坊一半通辽的口音说,大学生啊,要不然怎么会到这个地方来呢?于是老人望着我惊讶的目光向我简单的讲述起来草原的整个经过。

原来老人是上世纪六十年代的大学生,1966年毕业于河北农大。本来他是可以留在北京的,可是他坚决要求分配到祖国最需要的地方。他说,那个年代的大学生对祖国这个字眼非常看重。祖国最需要我们去哪里我们就去哪里。哪里艰苦我们就去哪里。这是他们那一代大学生的豪言壮语!老人就这样带着雄心壮志带着满腔热情来到了离家乡很远很远的蒙古草原,扎根在五七军马场工作。跟他一起来的还有老人的女友,老人的女友也是大学生。家乡在石家庄近郊的一个农村。老人说,他们在这里一呆就是46年。46年啊,差不多半个世纪。相当于多半辈子呢。老人朝我笑了笑。很显然,他对我要说的实在太多太多了。

我说,舅,您们那时一定吃了不少苦吧?苦。老人肯定的答,苦多了。那时哪有这铁道啊,这马路啊,这庄稼啊,连霍林河都没有呢。我们就住在那个荒无人烟的大草原上,打草,喂马。赶上下大雪,封山,运不来粮食,我们就忍饥挨饿,有一年冬天我们吃了半个月的土豆。老人还指着远处的山栾说,看到那山了没?不下雪还好点,一下了就不能出去了,一来冷,二来容易迷路,特别是天黑了出去,很容易转了向,找不着家门,甭多了,有二十分钟就把人冻成冰棍了。这里最低时的温度达到过42度。老人用手指比划着。

        我一边听老人讲,一边透过车窗,望着窗外绵延起伏的山峰,仿佛就看到了当年的他们在这里劳动生活的情景。路过一处庄稼地,那里此时正长着茂盛的玉米。老人又指给我看,他说,当初我们就在这里试着种玉米种麦子。麦子最好的时候可以打三百多斤呢。当远处又出现了几处房屋时老人竟激动的站了起来,他伸出手指着那里说,你看那些房子,那两间最矮的,还是我亲手搬石块盖起来的呢。都多少年了,还没拆!我看到远处的一座小房子,低矮,破旧,看样子早已没了人住。它们的四周,都是石头砌成的不太高的院墙。我看到老人的目光很亲切的望着那里,那激动的样子就像看到了久别的家园。半天才回过神来。当他再坐下的时候他又情不自禁地向我感叹道,哎,46年啊,一晃儿,就过来了。

        我说,舅舅,您看着这里肯定比看到任何一个地方都亲吧?比如廊坊比如三河?说这话时我感觉喉咙里有什么东西被堵住了。眼圈也开始潮湿。

老人回答,当然了,我在三河呆了多少年?在这里呆了多少年?虽然这地方苦,这地方破,但是毕竟在这里呆的年头多了,感情也就深了。苦也是甜的,累也是乐的,每次我坐车去霍林郭勒就喜欢坐靠窗的位置,一车人谁也不看,就看这草原。看着这草原,就像看到了当年的我们。就想起很多人很多事。老人说的很动感情。

老人继续说,我从十九岁离开三河,一直到退休,回家有数的三四趟,最后把我老娘接到了霍林郭勒,养老送终,死都没运回去,就埋在了草原那边。

        那您也算是草原的人了?我小心翼翼的试探着问。可不。老人骄傲的答,这辈子都给了草原,死了当然也埋在这里,跟我老娘挨着。老人说到这里呵呵的笑起来。笑的时候依然把目光投向窗外。

我们就这样一边聊着草原一边望着窗外的风景。舅舅如同一个非常专业的导游像我讲述着这里的一切。期间,舅妈也几次站起身来告诉我,哪是霍林河,哪是军马场,哪是他们当年劳动过的地方。言谈举止中无不透露出对这片土地的热爱和怀念。此时,我的内心对舅舅和舅妈充满了深深的敬佩和爱戴!

        接近中午的时候,火车驶进了霍林格勒市,舅妈的儿子和媳妇在车站等着接我们。他们都在霍林格勒工作,算是草原生草原长大的孩子。很快我们就被他们带到一家宾馆。安排好住处以后,我们就去吃饭。舅舅的儿子和媳妇也是非常热情好客,特别是舅舅的儿子,一口一个刘姐的叫我,就像廊坊的好朋友一样亲切。他特意要了面条做主食,他说,上车饺子下车面,咱老家不也有这风俗么?我就笑了,我说那是老社会。现在人们不太讲究这个了。

         饭间,他对我说,刘姐没看过草原吧?明天我们去看看啊。第二天,老人的儿子,儿媳,还有老人儿子的好朋友,两辆车,一同向草原进发。

途中,我听到的依然是关于草原的故事。伴着一曲悠扬婉转的蒙古情歌,舅妈向我们讲述着她在“乌拉盖”工作时的情景,许多年过去,依然记忆犹新,触景生情。

我们先是来到了观音山,又看了成吉思汗的雕像,因为那天刚下过雨,路面有些滑,因此没有到雕像跟前拍照。然后就去了蒙古包。蒙古包有大有小,门口都有穿着蒙古服装的美丽小姐恭恭敬敬的站在帐外等着接待客人吃饭。

舅舅说,这里的饭食我们吃不惯,花钱不少还吃不饱。不如我们去吃鱼吧!舅舅的儿子还问我刘姐爱吃鱼吗?我说爱吃。他说,爱吃就行。我们先去看看水库,然后再去吃鱼。

通向水库的路很不好走,七拐八绕的,一会儿上去一会儿下来的,没有娴熟的驾驶技术是不行的。

水库很大,沙滩上有许多干死的小鱼。望着波涛汹涌的水面,我忽然想到了大海,大海是不是也是这个样子呢?在水库逗留了一会儿我们就去了草原近处的鱼馆。

舅舅他们要了炖活鱼,炸泥鳅等四种不同品种的鱼,而他自己要了一份青菜萝卜。原来舅舅是不爱吃鱼的,他是为了我们才执意要来这家餐馆的,他说这里的蔬菜比鱼都贵。吃饭的时候,舅舅一个劲的给我夹鱼吃,他说多吃点,不想家。我就笑了,我说在舅舅这里跟在家一个样,怎么会想家呢。

这是实话。在这样的千里之外,有这样的一位家乡舅舅和舅舅的一家人的陪伴和照顾,我感觉就像看到了家乡的亲人一样。

回廊坊的那天,舅舅他们又特意给我们要的饺子。舅舅的儿子又说,上车饺子下车面。来时吃面,走时该吃饺子啦。我心里又呼的一热,竟有些恋恋不舍了。



回家的路上,我不停的想,反复的想,廊坊的“舅舅”,他们这一代人,就是留在草原的一个传奇。等若干年后,他们的后人讲起他们来草原的经过,或许就像我们讲成吉思汗的传说一样充满了神奇和伟大吧!
阅读次数(685) | 回复数(4)
上一篇:守望家园的老爹
下一篇:我爹爱吃西瓜

loading...