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名片
  • 姓名:张文静
  • 性别:女
  • 地区:暂无
  • QQ号:暂无
  • Email:772582164@qq.com
  • 个人签名: 用文字记录生活点滴
最近谁来看过我
博客统计
    日志总数:73 篇
    回复总数:314 条
    留言总数:5 条
    日志阅读:99564 人次
    总访问数:227763 人次
写博文首页 >> 查看静心发表的博文
那年 那夜 那盏如豆灯光[2014/10/18 15:24:03|by:静心]
那年是1980年,我七岁。

      我家就住在历史悠久的大运河岸边,古老的大运河养育了岸边无数的子民,养育了无数优秀人士。美丽的大运河是我童年不泯的记忆。我在河里逮鱼捉泥鳅,在老堤上和伙伴们捉迷藏捉小鸟,在大柳树下乘凉,看书。那年运河内的水波涛滚滚,而河堤外就是我的家。运河水已经涨到离老堤沿2米的距离,愤怒的河水严重的威胁到整个村庄的安全,更何况离运河一堤之隔的我家!抗洪成了当时乡政府最最重要的头等任务!

       一夜之间,许许多多的农民工像天兵神将一样从四面八方涌来,而我也见识了从未有过的宏大壮阔惊心动魄的场面!他们有的推着土车,有的挑着筐,有的挑着水筲,有的扛着铁锨,带着被窝卷进驻我村。他们从离村3里地的地方挖土掘土,然后再一车车一筐筐一筲筲的运到老堤上。来来往往的人形成了一个强大的阵容,在那条运土的路上人们多而不乱、累而不慌,按部就班做着自己应该做的事情。站在老堤上看着那条路,那就是一条运动着的,永不停息的欢快的人龙路!运到老堤上的土装到沙袋里,排在老堤两侧。以前10米一个土牛,现在,两个土牛之间都成了密密麻麻的土沙袋。有的土填了老堤两侧的大浪沟。

      人们的干劲热火朝天,忙的汗流浃背,挥汗如雨。他们有的背上勒出了道道深红的印痕,有的被毒辣的日头晒得黝黑黝黑,但是他们从来没有觉得枯燥劳累。不论是推车的,挑筐的挑筲的,他们都走得很快,而且有节奏。每次看到他们路过我家门口,他们不是在高声交谈着,就是引吭高歌,唱着劳动的号子。等我把沏好的茶水递到他们手里时,他们会一饮而尽,抱拳表示感谢,然后笑着离去,继续工作!看着他们离去的背影,我想大声冲他们说:谢谢你们啦!

      那夜,我从睡梦中醒来,我隐隐约约听到父母房间里有人小声的交谈,说什么我听不太清楚。我揉揉惺忪的睡眼,探出头望向父母的房间,透过朦胧的布门帘,我看到我家那盏深情的煤油灯,灯光如豆,跳跃着温暖的火焰,释放着自己的热情,父亲和另一个男人的影子映在布帘上,灯下是一本厚厚的书。他们在小声的交谈着,欣赏着,评论着,偶尔摇头,偶尔点头,有时是会心的微笑,有时是眉头紧锁。如豆灯光映衬着两个男人善良儒雅的脸庞,母亲纳鞋底的声音就像悠扬的和弦伴着两人温馨、融洽、意境绵绵的彻心交谈!锅台上的蛐蛐随着和弦唱着婉转动人清韵流畅的曲子,门前坑塘里蛙鸣阵阵,稀疏的星星眨着慵懒的眼睛,想躲进云层睡觉。

      不一会,那位叔叔起身,向父母告别,当他们走出屋门时依然在交谈,说着书中的故事,评论着书中人物的性格和命运。我只听清一句:“蒲松龄真是一位不朽的作家,通过鬼女,狐仙来表达对美好生活的向往和对爱情的追求,鞭挞现实社会,同时对社会生活又有一种诗的升华,是反封建反传统的佳作······。”声音渐渐远去,听见父母关柴门的声音和父亲轻轻咳嗽的声音。

      等长大后才知道他们谈论的是《聊斋志异》。

      这件事在我心中住了很多年。有一次我回家,和父亲坐在书桌前,说东说西,就说到了那年那夜。我问父亲那个人是谁啊?父亲说是抗洪时在防汛屋里做饭的于师傅。其实现在长大了才知道于师傅就是我们镇后于村的,离我村20里路,但小时候在我幼小的心灵中感觉他就是来自遥远遥远的天边呢!呵呵!小时候的心就是那么大!于师傅爱好文学,爱读书,闲暇时看点古书籍。父亲是村里的教师,爱看书爱写爱画。两人接触时间久了很有共同语言,等晚上来抗洪挖土的人们吃完饭,收拾停当,于师傅就拿着书来我家和父亲切磋交流,交流读书的感悟心得,而且两人经常交换着书看,并且把书保存的完好无缺。只是不认字的母亲烧火做饭时有时找不到引火会偷偷的从父亲的书里撕下几页当引火,这也是父亲看不到那页时不知内容而冲母亲着急的原因!书籍让父亲和于叔叔的感情深厚,成为君子之交,这种淡如水的交往永远不能用金钱来衡量!

  

      那年那晚已过去三十二年,而父亲也已不在,但是那盏如豆灯光却成了我童年时心底最朦胧最温馨的回忆!那盏如豆灯光不仅照亮了我幼小的内心世界,照亮我未来前进的路,更照亮我思念父亲的心!

标签:大运河 童年 父亲 聊斋     阅读次数(1162) | 回复数(4)
上一篇:奇葩女儿养育篇(三)
下一篇:王二死后,这些巨额财产该归谁

loading...