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名片
  • 姓名:靳春利
  • 性别:男
  • 地区:暂无
  • QQ号:暂无
  • Email:jinchunli0716@126.com
  • 个人签名: 只有启程,才会到达理想和目的地,只有拼搏,才会获得辉煌的成功,只有播种,才会有收获。 我的每篇博文都是原创,不管谁用,请通知一声,否则就说不过去了吧!
最近谁来看过我
博客统计
    日志总数:233 篇
    回复总数:1120 条
    留言总数:7 条
    日志阅读:183691 人次
    总访问数:394921 人次
写博文首页 >> 查看qiufengchuiguo发表的博文
耿村故事推介第一人[2014/9/1 1:16:19|by:qiufengchuiguo]
耿村故事推介第一人
----访耿村民间故事演讲协会会长靳春利
“我是耿村人,跟文化宣传传口儿上的人们 也都熟了起来,他们有个嘛事儿,总是与我联系,不知不觉,谁来耿村体听故事都找我做向导,推介耿村故事已成为我的事业,我也乐在其中。”
------靳春利
藁城报记者:王景采写
耿村故事
悠久的历史背景
常安镇耿村,一个不起眼的小村,被文化部命名为“民间故事之乡,”村子里的老老少少,从会说话起,都会讲故事。一点也不夸张。耿村民间故事演讲协会会长靳春利自豪地说,并滔滔不绝地谈起了耿村故事的悠久的历史。
相传,明太祖朱元璋义父耿再臣死后封王葬此。派本县靳氏七人前来看坟守墓,时代繁衍生息,逐渐形成村落,名为耿村。耿村处于山西阳泉到山东德州的交通要道上,每天南来北往的人是络绎不绝,每逢一六集日,街市更是繁华无比,热闹非凡,若碰遇上每年农历四月初一到初四的耿王庙会,方圆百里的善男信女,四面八方的大小商贾,九流三教,聚集于此,人声鼎沸,车水马龙,百业兴隆,应有尽有,一京二卫三耿村,当时的人们这样形容耿村,繁荣境况,可见一斑。
繁荣的经济,带来了各种各样的生活用品,也活跃了耿村的文化风俗,商人们相互交流的趣闻轶事,耿村人外出游历带回来的天南地北的传说,杂糅在一起,相互渗透,相互影响,又经过了无数讲述者的想象改编,天长日久,耿村逐渐形成了一个商品和民间文学的聚散地,经商讲故事成为耿村的两大特征。
随着时代变迁,岁月更迭,耿村已渐渐不是南来北往的交通要道,但茶余饭后,农闲时节街头巷尾,屋里屋外,人们唠闲篇,逗闷子,打发时间,说的聊得听的乐的最多的,还是祖辈们世代相传留下来的一个又一个的故事。
一投中的
靳春利初尝喜果
越是习以为常的东西,就越容易被人忽视,耿村故事也是一样,这还得从头说起,靳春利回忆着一九八一年高中毕业,闲来无事,就写小说,每天写,写了就四处投稿,后来曾在唐山冀东文学上发表过一篇五千字的小说,《婆媳巧遇》写的是农村婆媳之间的事,文章发表了,我高兴坏了,也激发了我继续写下去的兴趣,平时更加注重观察生活,一九八五年的一天,在街上遇到了一个小伙子,他和我开玩笑,他说:听说你到处找小说材料,我给你讲一个怎么样?我说行,你讲吧,他就开始讲了:有一个老头,死了老伴,有三个儿子,娶了仨媳妇,一天,三个儿子从地里干活回来,问做的麻饭?三个媳妇说:“面条。”就开始摆筷子吃饭,大儿媳给自己的丈夫挑了一碗面条,二儿媳给自己的丈夫也跳挑了一碗面条,三儿媳用笊篱捞了一碗面条放到自己丈夫面前。老头看用勺子掏了一碗面汤放到桌子上,说:“今天吃饭有意义,咱们对诗,谁对不上来就不让谁吃饭。”儿子们都同意了,大儿子说:“吃饭还家常饭。”二儿子说说:“穿衣还是粗布衣,”三儿子说:“知冷知热还是恩爱妻。”老头听后一拍大腿,长叹一声说:“要是你娘还活着的话,我这碗面没有这么稀......” 这不是平常家里见讲的故事吗?多有生活味道啊,这是现成的生活素材啊,我怎么就没想到啊。
后来,靳春利真的将这小伙子的笑话整理改编了有趣的民间小故事 ,写信投给了当时的《建设日报》今为《石家庄日报》竟然刊登出来。他既高兴又激动,拿着报纸让村里人们看,在村里引起了小小的轰动,人们都说:“像这样的故事他们也稀罕 ?要是这样,咱也能讲出一箩筐呢,而且还比这长没给咱也上上报纸呗。”
靳春利没想到,这些土得掉渣的故事竟然比普通的小说还容易刊发,这样的故事在村里府拾即是,内容各式各样,传说,励志,笑话,奇闻轶事,鬼怪等,无奇不有,上至八旬老人,下至会说话的小孩,人人都能讲出一个两来,讲故事、听故事、赛故事是他们日常生活中放松身心的一种方式,对他们来说,就像吃饭睡觉一样稀松平常。这些熟视无睹的故事,竟也能登大雅之堂,有了这一次的成功刊发,靳春利开始细细盘算怎么将这些口耳相传的故事刊登出来。他告诉乡亲们,谁提供的故事,署名就是谁的,他只是整理而已。
巧遇伯乐
耿村故事走出家门
1986年靳春利将整理好的部分故事向四处投稿,在此期间,认识了藁城县文联干部樊更喜。樊更喜当时是《泥土》杂志的编辑,一来二去,靳春利整理的每篇故事,他都很感兴趣,也渐渐的知道了耿村人会讲故事的情况,樊更喜认为,这些故事来源于民间 ,题材广泛,故事性强,通俗有趣,口语化,充满了稾城 特色,情节夸张,充满了幻想,大都是表现了人们的良好愿望,是民间文学瑰宝之一。那时的《泥土》时不时地把靳春利送来的民间故事刊登一二。
每次送稿,除了留下整理好的故事外靳春利会再给更喜讲一两个小小故事,让他先听听看看那个有意义可刊登,他回去后好整理出来送来,由此,樊更喜经常调侃他:“你都快成故事大王了。”
1986年底,石家庄文联三套集成办公室(一下简称集成办)向各县发出 通知要求认真做好收集上报关于歌谣、故事、谚语等有关民间文化资源信息的工作。接此通知后,樊更喜想到了靳春利,想到了耿村故事,他立即将此情况向石家庄市文联进行了上报,认为耿村有可能是一个故事村,此事引起了当时的集成办负责人袁学骏的极大兴趣和关注,他要亲自检验一下耿村是不是一个真的故事村,石家庄要来人专门考察耿村故事村一事,樊更喜第一时间通知了靳春利,靳春利听后欣喜若狂,走街串户,把这一个好消息告诉了全村的乡亲们,乡亲们更是觉得不可思议,争着让他讲,他们的故事怎么上边的人那么感兴趣?靳村利,就把自己怎么向上边汇报的经过说了一遍,乡亲们半信半疑地听着他的诉说。
1987年2 月,石家庄市集成办负责人袁学骏代表省民协和集成办,带着几个人来到耿村,靳春利见到了袁学骏,带着质朴又拘谨的笑容,和袁学骏握了握手随后,袁学骏拍着天的肩膀说:“你可能挖掘出一个文学宝藏。”当天,在村民靳正新家里,村民靳正新、靳景祥、王玉田、张才才、张才长、王仁理等人,讲出了一个有一个,夹带着 方言土语,带着地方文化风格习惯故事,让他们拍案叫绝:“这样的故事谁还会讲?”调查人员兴奋又激动地问靳春利,靳春利不慌不忙,信心十足答道:“每家每户都有人会讲,不信你们去调查啊?”此言一出可把工作人员乐坏了,他们告诉靳春利:“好,我们会再来的。”
之后,由樊更喜、赵志勇、靳春利、朱秀兰等组成了石家庄市文联,藁城市文联联合普查组,开始了耿村故事第一次普查,靳春利作为普查组成员之一,又熟悉村里的情况,对耿村故事的调查起到了极大的作用,在第一次普查的21甜天的时间里,他如向导一般,白天黑夜,不知疲倦地陪着普查组成员活跃在村民中间。“你成了公家人了?”这是那些天里村民见到靳春利时间最多的一句话。每每如此,靳春利都憨厚地边笑边解释:“不是啊,他们不认识道儿,我领着他们来听故事的,咱们的故事现在可成了宝了。”乡亲们就说:“故事变成变不成宝,俺们不知道,就靳春利为人,俺们都信得过,他说有用就有用吧。”
1987年底,52万字的《耿村民间故事集》第一集面世了,真个村子里 沸腾了,乡亲们都没想到自己讲的故事还能印成书。这些年来一共普查了十一次,连续出版了《耿村文化大观》上中下,《耿村故事百家》《秀姑》还有故事家们出版的故事集《花灯疑案》《卧牛山恩仇》《蓝桥断》《靳正新故事百篇》《耿村一千零一夜》1--6集。
《人民日报》《中国文化报》香港《华夏从横》台湾的文化资讯电视台,中央电视台及国内外五十余家新闻媒体都对耿村进行了报道,耿村故事蜚声海内外。1995年,耿村被文化部命名为“民间故事之乡”,靳春利先后获得国家级省级大奖十一次,他和袁学骏合作的民间故事《砂锅记》荣获河北省第三届文艺振兴奖。最近,靳春利还荣获藁城市宣传部颁发的民间文化能人奖。
二十多年来,耿村故事每一次对外接待活动,都有靳春利的身影,每一次外来人员的走访故事情况,靳春利都了如指掌,不光记在心里,还记录到《耿村故事文化网》网站的大事记里。
“我是这村里的人,每家每户有个嘛事儿,我都了解,另一方面,这么多年,我跟文化宣传口儿上的人们也都熟了,他们有个嘛事,总是与我联系,不知不觉,谁来村里听故事都找我做向导,成了习惯,耿村故事推介已成为我的事业,也乐在其中。”靳春利这样评价自己。
2006年7 月,靳春利被乡亲们推举为耿村民间故事演讲协会会长,不仅负责接待游客,组织村民演讲,搞好中外文化交流,还负责探索,开拓文化旅游市场,负责新故事创作,新旧故事家的交替接班工作等。
目前,他正在研究如何将耿村故事结合世代元素传承下去,让耿村故事紧扣时代脉搏,打上新时代的烙印
阅读次数(4256) | 回复数(7)
上一篇:没有了
下一篇:历史丰碑铸就了文化长城

loading...