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名片
  • 姓名:何万志
  • 性别:男
  • 地区:暂无
  • QQ号:暂无
  • Email:weiran1956@163.com
  • 个人签名: 我是一棵小草,要为大地点缀一抹绿色。 or 廊坊市文安县滩里镇西新桥村 何万志 or 邮编 065809 or QQ1741086028
最近谁来看过我
博客统计
    日志总数:1308 篇
    回复总数:4676 条
    留言总数:64 条
    日志阅读:1032180 人次
    总访问数:1349867 人次
写博文首页 >> 查看hewanzhi发表的博文
从“蛤蟆蹲”到“地下长城 [2023/8/7 16:14:41|by:hewanzhi]
旷伏兆将军与冀中平原的地道战:
从“蛤蟆蹲”到“地下长城”

“地道战,嗨,地道战,埋伏下神兵千百万……”影片《地道战》可以说是家喻户晓,但地道战的发明者是谁,知道的人并不多。今天我们就讲一下这位地道战发明家鲜为人知的战斗故事。
旷伏兆(1914年—1996年)江西省永新县人,无产阶级革命家、中国人民解放军优秀军事指挥员和政治工作领导者、中国人民解放军高级将领。1955年被授予中将军衔。荣获二级八一勋章、一级独立自由勋章、一级解放勋章。1988年荣获一级红星功勋荣誉章。
1942年,日军对中共领导的敌后抗日根据地的“扫荡”规模越来越大。日军采取了“铁壁合围、篱笆拉网”式的残酷“扫荡”,实行点、碉、路、沟、墙五位一体的“囚笼政策”,根据地军民常常处于对日伪军反“清剿”的不利境地。
在这种严峻的形势下,1943年3月,旷伏兆同志被分配到晋察冀军区第十军分区任政治委员兼地委书记。第十军分区所辖区域包括霸县、永清等几个日伪军经常“扫荡”的地带,因此,反“扫荡”的任务尤为艰巨。一次日军突然来袭,旷伏兆等人只能躲避在村中狭小的地洞(群众称为“蛤蟆蹲”)中。他手持短枪,高度警惕地对准洞口,准备一旦洞口被敌人发现就与敌人同归于尽。好在敌人进村后,村党支部书记装着若无其事的样子,主动向敌军指挥官大献殷勤,招呼敌人喝酒、吃饭,消除了敌人的怀疑,旷伏兆等才有惊无险。但是,这种消极被动的躲藏方式,一旦被敌人发现,将会造成严重的后果。军分区政治部的王锡珍、段清俊等人,就是因为被敌军发现而活活打死在洞里的,必须变被动为主动。旷政委在召集分区领导人开会时说:“这些血的教训告诉我们,只靠‘蛤蟆蹲’被动躲避是不行的,必须找出能藏能打、能进能退的有效办法才行。”怎样变被动为主动呢?旷伏兆沉思良久,忽然脑中灵光一闪:既然“蛤蟆蹲”可以藏人,那为什么不能将各“蛤蟆蹲”连接起来成为地道呢?一个村里的可以连接,几个村里的也可以连接。如果一个村子遭到敌人袭击,完全可以躲到另外的村子里去;敌人发现了一个,还有很多个,有百个、千个;地道既然可以藏人,那也完全可以用于灵活运兵、储藏弹药、机动作战,更有利于有效打击敌人。
1943年8月,地委和军分区分别派人到米家务和杨相庄一带,动员开展建设能藏、能走、能打的地道工作。
任子木和高荣到达二联县后,得到了中共二联县委书记朱泽民的大力支持。朱泽民指示米南庄党支部书记魏树华立即组织党团员、民兵和广大群众配合特派工作人员挖掘地道。他们根据村庄的地形,把全村主要道路的地下用“中”字型通道连接起来,在地道内还修筑了防烟、防火、防毒和防水的四防设施。旷伏兆自始至终关注着地道的挖掘工作。对于修筑地道过程中遇到的一些疑难问题,他都一一予以解答,还亲自设计地道挖掘图:将地道挖好一段后,再往下挖1米多深,又向前挖1米多长,再往上拉,形成“凹”字形状;往下挖的洞口,是用坚实的“预制构件”木匣子制作成的,预制的木匣子里装满和地道一样颜色的土作为伪装,游击队员只要从下面一推,既可以爬出来,也可以让外面的人进入地道;若敌人发现洞口,进入地道,地道内的人就可以利用内部设置的观测系统,通过枪眼观察敌人的动向,寻找机会消灭敌人,让敌人无路可逃。
在具体挖掘时,旷伏兆还指示任子木等基层领导,要他们经常向有经验的群众请教,集思广益,取得更大的效果。遵照旷伏兆的指示,任子木等在广大军民的支持下,筑成了结构复杂、功能齐全,世界上独一无二的“地下长城”。在修筑过程中,为了解决地道里的缺氧、通气和饮水难题,负责地道设计的人员将地道的通风口与地面上的建筑物、自然物,如烟囱、水井、墙顶等巧妙地结合起来。在村边、街道、院落一些有利于发挥火力的角落,修筑了掩体和射击孔,并将其与地道连接起来。遇到敌情时,能将敌人全歼的就全歼,不能全歼的,再进入地道与敌人斗争,直到把敌人拖垮、拖死,直至彻底歼灭。
为了配合地道作战,更有利地打击敌人,游击队员们想出了更好的办法。他们在村庄通往村外的路口,用砖和土坯砌成了留有错缝的两道影壁墙,如果顺着道路平视,像是墙将道路堵死了,实际上还有一米多宽的间隙,不仅人可以通过,马车也可以通过,并在墙上设置多处隐蔽的射击孔,只需派一个战斗小组据险坚守,就可大量杀伤敌人,这样可让村内人员有进行抵抗和撤退的充足时间。有的村庄还在临街建筑物和敌人必经路口附近设置了很多射击孔。平时当作伪装不用,一旦发现敌情,将之一推即开,各射击孔可以互相策应,组成交叉的火力网。在一些大点的院落里,用地道将其连接起来,可以互相支援。有的房顶与房顶之间还用梯子搭成桥连接起来,成了房连房、街连街,地上、空中都可以互相通过、互相支援的立体防御体系。
据时任我十分区敌工部徐部长回忆,1944年夏季的一天,伪治安军两个团到雄县米家务东大村一带进行扫荡。而这里的地道能藏、能打,能走,早已实现了“三通”。驻在这里的第十分区司令部,在旷伏兆政委指挥下,利用地道的射击孔,使用步枪、机枪、手榴弹、地雷打击敌人。敌人在明处,我军在暗处,敌人进了村,就进入了迷魂阵,虽到处挨打,但见不到我军一人。敌人走到哪里,我军就在哪里打。打了一天一夜,敌人死伤数百,却没见到我军的影子。次日拂晓,敌人撤退逃跑时又遭到我分区司令员刘秉彦率领的地区部队和民兵的阻击,此役俘敌副团长以下400余人。
短短几个月,一套具有极大现实意义的作战方略,在足智多谋的旷伏兆的大力推行下,得以迅速贯彻实施。整个第十军分区的辖区内,根据地军民在地下、地面和空中建成了一套完整的立体式作战系统。这种被称作“地下长城”的地道网,成了抗日军民的战斗堡垒。
1945年5月23日至29日,日伪军先后组织6000余人向米家务一带“扫荡”。旷伏兆与军分区司令员刘秉彦在米南庄指挥军民利用地道与敌人激战七天七夜,彻底粉碎了日伪军的“扫荡”行动,有力地打击了敌人的嚣张气焰。反映冀中军民抗日斗争题材的《地道战》等电影,就是以第十分区为大背景创作的。抗日战争胜利后,1945年8月,旷伏兆与刘秉彦遵照上级关于扩大巩固解放区的指示,指挥军分区部队先后收复霸县、 永清、固安、容城、安次等县城及大兴县的礼贤镇。至此,第十分区境内除新城县县城外全部解放。

何万志 杨耀树 胥文川 整理
阅读次数(100) | 回复数(0)
上一篇:走进滩里中学安置点
下一篇:记古洁杜品静舞蹈队

loading...