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名片
  • 姓名:何万志
  • 性别:男
  • 地区:暂无
  • QQ号:暂无
  • Email:weiran1956@163.com
  • 个人签名: 我是一棵小草,要为大地点缀一抹绿色。 or 廊坊市文安县滩里镇西新桥村 何万志 or 邮编 065809 or QQ1741086028
最近谁来看过我
博客统计
    日志总数:1308 篇
    回复总数:4676 条
    留言总数:64 条
    日志阅读:1032162 人次
    总访问数:1349844 人次
写博文首页 >> 查看hewanzhi发表的博文
小脚的外祖母[2022/4/4 18:33:25|by:hewanzhi]
《小脚的外祖母》何万志/文
我的外祖母叫梁忠玲,籍贯为河北省大城县梁泗岳村。其实她有两个娘家。
1895年农历腊月廿三,外祖母生于大城县刘泗岳村一个富裕的家庭,本姓刘,兄弟姐妹很多。
梁泗岳梁家也是当时有名的大家主。可就是儿子婚后几年无子女,见刘泗岳表兄家有那么多孩子,很是羡慕,就打算要表兄家一个孩子,迷信说如果要个孩子来,就可以压一下,以后就能有孩子了。老人们经过沟通,将我外祖母请到了梁家。并举行了隆重的仪礼。你还别说,自从请到了外祖母,梁家生了好几个孩子,外祖母有了几个弟弟妹妹。
其中大弟弟叫梁忠贤,是当时大城县的名人(大城二贤之一)。二弟弟叫梁忠振,抗战时参加革命,解放后在重庆工作。
梁家是书香门第,外祖母受封建礼仪的教育和熏陶,从小养成了温良儒雅,谦恭礼让的优良品格。十八岁时经人介绍嫁到了二堡郭家。当时二堡郭家也是名声颇佳的大地主。外祖母经历了二堡郭家由兴盛走向衰败的历史变迁。
兴盛时的二堡郭家置地七万三千余亩,牲口几百头,大车几十辆,房屋数百间。清政府给挂了“双千顷”牌。
郭家为富而仁,善待穷苦百姓,荒年歹月,舍粥舍饭,救济穷人,使山东河南饥民纷纷而至。对长工短工,以礼相待,实行宽松管理,好吃好喝,干活随便,工钱照付。郭家的义举感动了人们,长短工们,积极劳动,使其连年获得丰收。郭家重视教育事业,开办文武学堂,使其人才辈出。一个家族的兴衰是同国家的命运紧密连在一起的。先后两次劫难宣告了郭家辉煌的结束。1900年大年初一,一伙强盗闯进了郭家,绑走了郭家8个人,经过交涉,用200匹骡马和5000两黄金赎回。让郭家遭受灭顶之灾的是1937年日本鬼子的洗劫,使郭家大部分人逃离了二堡,去了相对安全的天津或其它地方定居,其中有些人从此走上了革命的道路。
外祖母共生育了五男三女,在动荡的年月里艰难度日。外祖父性情刚烈,脾气暴躁,而外祖母性情温和,逆来顺受,勤劳俭朴,尊老爱幼,封建社会的“三从四德”集于一身。
郭家遭受大劫难后,我的几个舅舅先后离开二堡,去了天津,开始当学徒工,受尽凌辱,历尽艰辛。解放后是翻了身的工人,由于有些文化,大都担任了一些职务。由于出身于没落地主,文革时又受到牵连被下放或批斗。
大舅曾任天津市百货公司建筑科科长,其子女们勤奋好学,多有建树。二舅解放战争时参加解放军,随大军南下,解放后参加抗美援朝战争,后转业任军粮城粮库会计,60年低指标时弃职回二堡老家。三舅曾在天津和平制药厂工作。四舅曾任天津精密机床厂厂长,天津市二轻局供销科科长,文革时被打成走资派,下放五七干校劳动改造,后被遣送回二堡老家。老舅曾参军入藏,参加印度反击战,复员后转业天津市华北氧气厂工作。
俗话说“一娘生九子,九子各不同”,我的几个舅父、姨母性格都不一样。大致可分为两类,大舅、老舅、大姨母,温顺随和,随外祖母。二舅、母亲、老姨性格刚烈,脾气暴躁,随外祖父。外祖父去世得早,外祖母健在时,游走于子女们的各个家庭。到哪家就为哪家做家务,任劳任怨,逆来顺受,遇事先为他人着想,同儿女们、家人、邻里都合得上来。
我小的时候,外祖母经常来我家,尽管外祖母是小脚,从二堡到我家步行20多里,挎着个小包,给我们带来好吃的好玩的,就是当时天津生产的糖果、饼干、乒乓球、口哨什么的,这在当时农村是很少见到的。
母亲常带病参加生产队里的劳动,外祖母在家里承担起家里的所有家务,做饭、洗衣、打扫庭院,把家里拾掇得井然有序。
外祖母心灵手巧,抽出时间为我们做鞋做袜,做衣服,还绣花,用绣好花的布做枕头。特别是外祖母做的箱子别具一格。箱子芯是用织席的苇片编的,这是箱子的骨架,很结实。编好后将四角压垂直,用浆糊糊上布,再用细线缝,然后再一层层地糊上报纸,表面糊上粉纸,最后粘上用彩纸剪成的各种形状的红花绿叶。箱子有盖,盖稍大于主体,盖上要严实。外祖母做出的箱子,不仅美观大方,而且很实用。给我家做了大小不一,造型不同的十几个箱子,分别用来盛衣服,被褥,书籍等等。在那个物质十分匮乏的年代,确实大大地派上了用场。直到上世纪末,我家盖新房前还一直使用着。
记得那年冬天,那是一个漆黑的夜晚,我妹妹病了,发高烧,烧得手足抽搐。外祖母看在眼里,痛在心里,毫不犹豫地点上提灯,(一种带玻璃罩子的便捷手提式煤油灯)让我和她作伴,在小河的凌上走过,到农场场部去请大夫。外祖母把岁梦中的傅大夫叫醒,请到家里,给妹妹看了,打了针,又提着灯把傅大夫送了回去,拿了药回来,又是为妹妹研药,灌药,直到妹妹病情稳定下来,天也快亮了。
外祖母心地善良,为人厚道,心里总是想着别人,就是在文化大革命那个特殊的年代,冒着危险还做一些善事。
她的一位远门妯娌,有两个儿子,大儿子是国民党军官,随蒋介石逃往台湾,二儿子是解放军干部。文革时这位老太太被遣送回老家,作为阶级斗争的对象,经常挨批斗,让她住在子牙河南堤上原先看护大堤的一所破旧的小房子里,生活十分艰难。外祖母每天都偷偷地去看望她。每当家里做点好吃的,宁肯自己少吃甚至不吃也要给她送去。一次自家包的韭菜馅饺子,刚出锅就先用屉布兜好,急着给她送去,刚一出门就看到几个戴红箍的红卫兵朝这边走来,外祖母下意识的一手提饺子,一手将兜子用衣襟遮住,尽管这样还是没有瞒过红卫兵的眼睛。
“老太婆,你怀里揣的是什么?”一个红卫兵问。外祖母吓了一跳,只好说:“是饺子。”
“饺子,还揣在怀里,不怕烫着?”“往哪里送?”红卫兵们问。外祖母急中生智:“是这样,我儿媳妇病了,给她送去。”红卫兵说:
“不对吧,怎么还偷偷摸摸的?”外祖母答:
“是我怕饺子凉了,这不就……”
就这样躲过了一劫。幸亏红卫兵们没有找真儿,如果被他们查出了“真相”,还不知道给外祖母加上个什么罪名。弄不好也要扫大街,挨批斗了。
从此以后,外祖母再也不敢明目张胆的给那位妯娌送东西了。就偷偷地从自家门口向南穿过小树林,再爬上大堤,就到了那所小房子。天长日久,竟踩出了一条光亮的小道儿。
外祖母晚年是和四舅、四舅母一起生活的。四舅、四舅母很孝顺,对老人倍加关心和照料。外祖母1988年寿终正寝,享年93岁。
外祖母早已离我们远去了,但她那慈祥的面容,和蔼可亲的神态,随遇而安的性格,勤劳勇敢、助人为乐的精神,永远铭记在我们心中。
标签:hewanzhi     阅读次数(253) | 回复数(0)
上一篇:一车蔬菜寄深情
下一篇:记古洁杜品静舞蹈队

loading...