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名片
  • 姓名:何万志
  • 性别:男
  • 地区:暂无
  • QQ号:暂无
  • Email:weiran1956@163.com
  • 个人签名: 我是一棵小草,要为大地点缀一抹绿色。 or 廊坊市文安县滩里镇西新桥村 何万志 or 邮编 065809 or QQ1741086028
最近谁来看过我
博客统计
    日志总数:1308 篇
    回复总数:4676 条
    留言总数:64 条
    日志阅读:1031767 人次
    总访问数:1349287 人次
写博文首页 >> 查看hewanzhi发表的博文
金裹银[2018/1/25 19:16:23|by:hewanzhi]
妈妈做的金裹银饼
作者:张晓辉(文安县)
细细思来,已经有三十余年没有吃过“金裹银”饼了。
“金裹银”其实是一种面食,它的来历早已无从可考,但我知道,那定是劳动人民在物资匮乏年代聪明智慧的一种体现,与之类似的还有疙瘩汤,菜团子(一种用玉米面拌上野菜蒸熟而食的食物)等等,不一而足。虽说名曰“金裹银”,实则是“银裹金”,矫情点说是“金”裹于“银”,说白了就是在和好的棒子(玉米)面团外面裹上一层白面,用擀面杖压扁做成饼状,在锅里烙熟的一种面食。白花花的面粉,黄橙橙的玉米面,二者两相融合,“金裹银”的名称也就名副其实了。
记得小时候,改革开放还在起步阶段,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也是刚刚实行。那时候的物质条件比起现在可是天壤之别,不可同日而语。白面在当时是“稀罕物”,那时候的中国很多家庭一年也难得吃上几顿。时过境迁,现在玉米面反倒成了“稀罕物”。
那时候,爸爸是公办教师,每个月都有细粮供应,妈妈是农民,除了料理地里的活之外还打些零工贴补家用。那时候我们家的餐桌上经常呈现出一幅“奇特”的景观,爸爸和我吃白面馒头,妈妈吃得却是玉米窝头。我曾叫过妈妈一起吃白面馒头,可是妈妈却说:“我不喜欢吃白面,妈就喜欢棒子面窝头。”我说:“妈妈不吃,我也不吃了。”妈妈却说:“不行,你还小,长身体需要补充营养,你爸爸脸长得黑,吃白面兴许能变白。”说完脸上满是甜甜的笑容,看到妈妈甜蜜的笑容,我的心里也就甜蜜了,尽管那个时候还不懂。
爸爸有高血压,医生建议多吃粗粮,而吃惯了细粮的爸爸又吃不下粗粮。于是奶奶就手把手地教给妈妈做“金裹银”饼。为了增加口感,玉米面里还加入食盐、五香粉和一些新鲜的野菜。沾爸爸的光,我们全家都吃上了“鲜香可口”的“金裹银”饼。隔三差五的还炖上一锅小鱼,鱼是我和叔叔从塘里钓的,有一种“胖头鱼”极易上钩,根本不需要什么垂钓技巧。一家人其乐融融,共享天伦,那是一段令人无比怀念的时光。
后来爸爸得了不治之症,离开了我们。妈妈为了我和弟弟,没有改嫁。好在政府每个月都给发放抚恤金,我和妈妈、弟弟、爷爷、奶奶都有,最初每人每月17元,后来涨到了每人每月50元,到我高中快毕业时已然涨到了每人每月170元,要知道,那时候一名刚刚参加工作的老师也才能领到400多元的薪水。妈妈也很勤劳,别人每天干8个小时,妈妈总是干12个小时,有时候干起来就没日没夜。爷爷那时候还承包了一片果园,我和妈妈去果园里帮忙,爷爷总不让我们白干。所以,尽管爸爸离开了,相比较其他家庭,妈妈却不曾亏欠我们什么。在妈妈的苦心经营之下,我们家的日子也逐渐红火了起来。
由于工作忙,我很少回家看望年迈的妈妈,但自从我们家二闺女出生以后,妈妈却时常来城里看我们。这次,老人家竟然从家里带来了半袋子玉米面,老人舍不得打车,从车站到我家,背着几十斤的玉米面足足走了一公里。
妈妈突发奇想,对我说道:“想吃“金裹银”,吗?妈给你烙。”我点了点头。
吃着喷香的“金裹银”饼,我的眼睛湿润了,那里面融入了太多妈妈的慈爱和童年的回忆。

文安县何万志/荐
阅读次数(536) | 回复数(1)
上一篇:腊八·记忆
下一篇:记古洁杜品静舞蹈队

loading...