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 姓名:多风书
  • 性别:女
  • 地区:暂无
  • QQ号:603930382
  • Email:hbpsdfs@126.com
  • 个人签名: 平山县人大代表、河北新闻网、河北农民报、河北科技报等网站、报社、通讯员。
最近谁来看过我
博客统计
    日志总数:709 篇
    回复总数:2543 条
    留言总数:23 条
    日志阅读:406108 人次
    总访问数:609272 人次
写博文首页 >> 查看duofengshu发表的博文
平山岗南镇东朱豪村移民搬迁50岁了[2017/5/5 11:15:52|by:duofengshu]
      谁都知道“五一是国际劳动节”,是我们国家法定的休息节日。然而,平山县岗南镇东朱豪村却在这一天热闹非凡,锣鼓喧天,鞭炮齐鸣。温塘站高速路口西侧的东朱豪村口,人来人往,汇聚了来自四面八方的乡亲们,前来庆祝东朱豪村因修建岗南水库,支援国家建设,移民搬迁50周年立碑揭碑仪式。

点击查看原图



      平山县岗南镇副镇长梁伟杰和东朱豪村党支部书记任拴录揭开纪念碑的绒布,东朱豪村鲜明的红色大字刻在纪念碑的正面,纪念碑前鲜花争奇斗艳,大家欢呼声,掌声阵阵。

点击查看原图



      参加今天立碑和揭碑仪式的是全体村民以及为东朱豪村划拨土地的邻村干部代表,汇聚在东朱豪村大队院,大家同吃团圆饭,团结饭,共同庆祝咱们东朱豪村移民搬迁50周年。

点击查看原图



   岗南水库位于河北省平山县岗南镇附近滹沱河干流上,是海河流域子牙河系滹沱河中游重要的大型水库枢纽工程,是河北省管辖的第一大水库,控制流域面积15900平方公里,总库容17.04亿立方米。水库主要以防洪、城市供水为主,结合灌溉和供电。与下游28公里处的黄壁庄水库实行联合调度,担负着河北省省会石家庄市及其下游跌路、公路、华北油田乃至京津的防洪安保责任和各类供水任务。

点击查看原图



  平山县岗南水库和黄壁庄水库, 一转眼半个多世纪过去了,周总理的音容笑貌还经常闪现在人们眼前。

点击查看原图



     东朱豪是从朱豪村分离出来的一部分村民。朱豪村就像是母亲伟大宽厚的怀抱,容纳了在这里繁衍生息,居住生活的祖祖辈辈的乡亲们。这里依托滹沱河优势,依坡而居。滹沱河水流潺潺,百姓浇地自然灌溉,树木绿意葱葱,风景秀丽,稻麦双收。百姓生活在当时的环境中还是比较好的。朱豪村被大家称为平山县第一滩。1955年建国初期,政府号召人们卖余粮,支援国家建设,当时温塘区的征购任务是65万斤,朱豪村就卖出63.5万斤。1958年霍宾台管理区的征购任务是30万斤,而朱豪村是28.7万斤,年年提前完成任务。朱豪村被聂荣臻元帅誉为中国北方的“乌克兰之称号”。

点击查看原图



       1958年秋后,为了响应国家修建岗南水库的号召,被誉为母亲河的滹沱河,她曾经哺育了数十万儿女的滹沱河沿岸村庄,每到汛期,洪水泛滥成灾,给下游人民带来极大的危害。特别是京汉跌路的安全,这条运输大动脉经常被洪水冲断,不能正常通车。国家为根治滹沱河的水患,修建岗南水库和黄壁庄水库。那么滹沱河沿岸的村庄就要服从国家的安排,进行移民大搬迁。东朱豪村只是移民搬迁一个缩影。那次移民搬迁,全县移民搬迁135个村庄,两万户家庭,居民要1032210人左右。丰衣足食的平山县开始了浩浩荡荡的移民大搬迁。

点击查看原图



      谈到移民搬迁,75岁的老人刘法山深有感触地说:“我们的老家朱豪村是一个依坡而居的美丽山村。土地肥沃,水资源丰富。搬家前朱豪村560多户,2700多口人,川流不息的滹沱河浇灌了朱豪村的土地,养育着子子孙孙生存延续发展,紧跟时代步伐的进步。我们为了顾全大局,响应党的号召,舍小家,顾大家,舍弃赖以生存的家园和土地分散搬迁到睢常峪居住。三年后又回到朱豪村居住。因为朱豪村人多地少,不能生存,最后又搬迁到东朱豪村。不得不另开辟新的家园。

点击查看原图



       刘法山老人说:“他和家人一生搬了三次家,现在70多岁了,真是一万个舍不得,谁愿意来回折腾啊!可是,国家的建设必须支持带头。困难留给自己。搬迁时国家给了我们每个人200元钱,当时家中有5口人,来到东朱豪村就是盖房。当时都是土坯房,条件好点的,可以外包个砖块,里面土坯墙,没有现在的水泥钢筋混凝结构房”。朱豪村当时的村干部高玉山(畜牧干部),闫书林村会计,刘国风党支部书记,主持召开干部会议。他们三个都是党员,以身作则,艰苦奋斗,召开班子会,带领大家改变着东朱豪村吃水,浇地,吃菜都很困难的现实局面。那时候村是集体经济,一个夏天,每个人只能分到6斤小麦。一个工分才0.10元左右,生活来源是靠国家的救济粮。搬迁带来的生活困难可想而知。我们一边盖房按家,一边寻找你生活的出路。东朱豪村有三个生产队,在移民局的帮助下,购买了农机,牛,马大车。我们搬迁时朱豪村给了8头牛。为了盖房,村里建了一个砖窑。当时一块砖0.027元。干部出差补贴0.30元,5分钱一碗鸡蛋汤,便是干部的待遇。搬迁与不搬迁生活真是两重天。因为搬迁搞得全家动荡不安;因为搬迁投亲靠友,也曾经几度搬迁,就像流离失所的孩子,在到处寻找家的安稳,寻找家的港湾。

    85岁的高海法老人回忆说:“搬迁时,他32岁,从朱豪村搬到东朱豪,当时家中7口人,盖了六间土坯房,其中三间是砖包坯房。每年分得每人0.8两粮食。我们常年吃供应粮,救济粮。想起俺们的朱豪村,盛产稻麦之村,被聂荣臻元帅誉为中国北方的“乌克兰之称号”,真是流连忘返,多么好的一个地方,因为修水库把我们分离了出来,心在痛,家难离。异地求生,虽然移民部门大力支持,但是,东朱豪村的生活水平一直很低下。

    现任朱豪村党支部书记任拴录回忆:那时候家中弟妹多,生活困难,到学校上学带干粮,在学校有时候还排节目,因为家中的干粮实在是差,怕丢人,不想吃,早晨吃个饱,中午不吃饭,晚上回来吃个饱,久而久之成了胃溃疡。多次外出求医无果后,在一个老朋友的的帮助下,采用了一个偏方才将胃调理好。

    80岁的老人权国亮,现家有6口人,当时搬迁时就他一个人,由于家里穷,说不上媳妇,他招亲到了孟耳庄,后来东朱豪发展的好了些,他带着一家人又回到东朱豪村生活至今。真是岁月匆匆,弹指一挥间。一晃东朱豪村移民搬迁迎来50周年,村民高海法去找党支部书记任拴录,提出咱们东朱豪村是不是立个纪念碑,搞一个庆典活动。当这个想法提出来到时候,任书记非常激动,并且有这个想法,于是和领导班子成员开会,达成一致意见。全体村民的积极性高涨,为庆典活动自动捐款。活动定在今年“五一节”。于是,一段时间的运作筹备工作就开始了。

    朱豪村据《咸丰平山志校注》记载,朱豪村属黄泥庄,后归霍宾台公社,因朱,郝二氏辟村故得名朱豪。

    中共中央进驻西柏坡时,中央卫生部门于1947年4月---1949年春住朱豪村,因地肥水美,曾被聂荣臻元帅誉为中国北方《乌克兰》之称。同年4月份解放军“五分院”进驻朱豪村治疗正太战役伤员,1948年3月在朱豪村建“中央医院(白求恩国际医院医生组建)”,当时苏联专家米罗夫,时任部长,徐特立等诸位领导专家均在朱豪村居住。朱豪村人民为新中国的解放和建立,作出了极大的贡献。1958年----1967年因国家修建岗南水库二次搬迁到现址,取名东朱豪。

    东朱豪全村90户,330余口人,总耕地面积650余亩。多年来他们在各级部门特别是移民部门的大力支持下,村民生活,村风村貌有了极大地改善和提高。1996年,村里爱心人士捐款成立了秧歌队,恢复了每年正月二十三日,六月二十八的传统庙会,秧歌,武术表演,齐聚。村民善良,民风淳朴。

     朱豪村是一个革命的村,是一个顾大局,做奉献,有着光荣传统和历史文化的村。朱豪村就像是伟大母亲的胸怀滋润孕育了一代代善良的村民。而东朱豪村就是从母体里分离出来的,一股带着母亲温暖的新鲜血液的动脉直流。透着血脉相连的亲情和牵挂。

     日月如梭,光阴似箭,一晃50年花开花落,风雨相伴,东朱豪村在离任村干部和现任村干部的努力下,在各级政府部门特别是移民部门的支持下,朱豪村发生了天翻地覆的变化。如今家家户户有存款,村里有个体企业家,地板砖厂、水泥制品厂、养殖场、豆腐坊。全村核桃树种植面积500多亩,村里有超市两家,朱豪村委会设有文化活动室、图书室、幸福院。1998年拓宽入村路宽5米,长1000米,村南河沟水域进行了倒虹吸建设,增加了土地灌溉面积。从搬迁至今东朱豪村先后考入医大、农大、张家口大学、燕山大学等40多名大学生。他们为村里挣了光,为祖国建设作出了贡献。

     看今朝东朱豪村,在党支部书记任拴录的带领下,艰苦奋斗,奋战几十年,旧貌变新颜。干群团结,邻里和谐,村里每次有重大活动,村民自发捐款支持村里建设,人心向善,人心向美,村风正,民风顺。朱豪村人一步一个脚印地踏步走在实现中国梦,人民的梦的路上。

     看今朝东朱豪村,全体村民以及当年为东朱豪村划拨土地的邻村,北水、北沟、北西庄、西河沟村干部代表以及关心支持东朱豪村发展的各级领导干部代表,汇集东朱豪村委会,吃团圆饭,吃团结饭,热烈庆祝为支援国家建设,修建岗南水库,东朱豪村移民搬迁50周年。大家高兴激动的表情定格在最美的瞬间。东朱豪村人用责任和担当,用不屈不饶的精神走在改革、发展、变化、提高的路上,我们坚信为支援国家建设作出贡献的东朱豪村一定会越来越美。越来越好!

     作者:多风书 、薛生海
阅读次数(1041) | 回复数(1)
上一篇:购房的烦恼
下一篇:攀登苍岩山之感想

loading...
农民互联网版权所有 © 技术支持:优朗科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