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名片
  • 姓名:董青军
  • 性别:男
  • 地区:暂无
  • QQ号:暂无
  • Email:qingjun1964@126.com
  • 个人签名: 暂无
最近谁来看过我
博客统计
    日志总数:1413 篇
    回复总数:9200 条
    留言总数:82 条
    日志阅读:1509037 人次
    总访问数:1978346 人次
写博文首页 >> 查看dongqingjun发表的博文
农民诗人董青军:诗歌伴我二十年[2018/5/25 20:24:24|by:dongqingjun]

一个月前,李月锋老师对我进行了两个多小时的采访,没吃我的饭,一杯开水释情怀......,这是在省媒,李老师第一次冠我名之:农民诗人——董青军!感谢李老师!!!



坷垃窝里飞出希望的歌



本报记者李月锋

这是一群有文化梦想的人。

董青军、潘修德、韩安忠、苏捧科……他们是与土坷垃打交道的农民,撸锄把、种庄稼是他们的本分;他们来自邯郸市永年区农村,与多数农民不同的是,他们身上有股子文化味,放下锄头拿起笔,就能写出诗歌或者美文来。住在普通的农村瓦舍里,书香满院,他们心中的梦想化成一首首诗篇穿过街巷飞向远方,传递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正能量。让我们走进这个群体,一起聆听他们心中流淌的歌!

苏捧科:诗词是他生活的原动力

惯看乡野绿,今援花径行。置身花海溢春情。便欲翻然起舞、共春风。

风送清芬远,招来碟与蜂。更兼莺语恰和鸣。醉此融融春意、画图中。

这是苏捧科2017年4月写的《南歌子●赏梨花》,赞扬许庄的梨花美景。

在永年区,苏捧科是年龄较小的农民诗词爱好者,今年35岁,大专毕业,家住西阳城乡西阳城村,是该区农民诗词作者中屈指可数的“少壮派”。劳动之余,一共写了1000多首诗词,

与诗词结缘,并非偶然。在他上小学的时候,就对清新如画的古诗词有了浓厚的兴趣,开始模仿着写五言四句、七言四句。记得上小学五年级时,他不懂平仄,只知道同韵字读起来意韵流畅,就在本子上写了一首小诗,前两句是“一老岔道行,口内传噎声”,被班长看见了,问他“这是谁写的?”苏捧科笑着说:“唐代大诗人。”班长略加赞许,他的心里高兴极了。不知不觉中,诗词渐渐侵入肺腑、深入骨髓,悲欢相系。

大学毕业后,苏捧科到一家大企业实习,老总器重他,让他当生产部经理助理。由于他闲暇时间总是读唐诗宋词,受到老总责怪,实习期过后,他选择离开,走上了北漂之路。他在北京干过销售,在天津当过会计,可始终没有丢开诗词书本,忙碌的心一直向诗词靠拢……写诗是件很头疼的事,有时为了一句诗,他整天神不守舍,最后,财务主管找他谈话,他不得已离开了天津。为此,写了一首《
卜算子●离津》,虽说不太合乎格律,但表达了他的伤感心境。

临行连日雨,葡藤翠微滴。

天公垂泪为谁离?前路净无泥。

情真传慰语,日后更可期。

天涯一客眼眶湿,笑叹何依依。

回家后,为了生计,他在离家不远的紧固件门市打短工,搬货送货,挣钱养家,一干就是四五年。而他那颗痴纯的诗心难以泯灭,打工很累,经常感到筋疲力尽,当他细细品味人生滋味,吟作精美小词时,心里瞬间感到很欣慰。

南歌子●感怀

碌碌劳身事,蹉跎心内煎。冬来飘雪又终年。历历四时风雨去如烟。

莫忆从前事,平心作远观。人生无恨不超然。阅尽悲欢得丧贵心安。

人生不仅只有苟且,还有诗和远方。苏捧科为了诗和远方,迫于生活压力,又到挣钱较多的离家较近的标准件厂打工,继续坚持自己的梦想。他的心中郁积着对生活的感受,犹如火山喷薄而出,化作一首首满含生活感悟的诗词。我们用苏捧科写的《浣溪沙●工坊随吟》作为他的故事结语吧:

落寞机声续续敲,凭窗想见绿丝绦。神慵浑似步春郊。

白日知心惊暗转,霞接星继伴归遥。奈何明日复今朝。

董青军:诗歌伴我二十年

看到董青军这个名字,很多读者并不陌生。20多年来,他利用劳动之余写作稿件1200多篇,其中有300多篇(首)诗歌、散文、随笔等作品刊登在各类报刊上。

董青军今年54岁,永年区大北汪镇西邀漳村农民,种着7亩耕地,与他相拥的是田野上的小麦、玉米,满眼收获的是春种秋收的场景。今年5月初的一个傍晚,正在浇灌麦田的董青军,蹲在地头,嘴里吧嗒着烟卷,灵感突现,一首《浇地》蹦了出来:

暮色已至水似青莲打开畦口吸袋烟坐田埂麦穗和我细详端扛起铁锨披星回家转想起麦穗饭难咽夜无眠半年光景半边天。

提及写诗,坐在记者身边的董青军看着身边的妻子,粗重的嗓门说:“说实话,这么多年最大的爱好就是这个(写诗),也耽误了不少活儿,不过,家人都很支持我。”

那是1998年,堂屋房才盖好,内墙还没有抹灰,墙缝里不时刮进丝丝凉风,就在这样的环境下,董青军的写作之路启航了。他点着煤油灯写到半夜,妻子过来问他为啥还不睡觉,他说还有一首诗歌没有写完,直到次日两点多,才揉揉皱巴巴的眼睛离开了诗稿。

董青军的“处女诗”是《小木碗》,写于20多年前,当时,两眼一抹黑,只知道写稿却不知道往哪里投,怀着惴惴不安的心情、懵懵懂懂地寄给了《邯郸日报》编辑部,甚至连哪个部门收稿件都不知道。这首诗歌是否“被采用”,至今不知道,不过在他心里永远铭记着那首可爱的《小木碗》。

诗乃感情之魂,每一首诗歌都表达着一种情感,农民诗人董青军也不例外,他的诗歌很朴实,流露的情感更加真挚、纯朴。2010年,他父亲被邢台某医院确诊为食道癌,老人坐在医院门口哭了起来,说:“咱家人口多,地里收入薄,经济条件差,大医院治病花钱多,咱治不起,听说鸡泽(某医院)能做这种手术,咱去哪里做吧!”来到鸡泽住院后,做手术那天,兄妹五个问老父亲有啥要求,老人说想喝点羊汤,他们架着父亲来到街上,先给老人找了个理发店理理发,又让老人喝了碗羊汤。董青军说:“在当时那种情况下,哪敢往好事上想,老父亲有啥要求都答应。”令人惊喜的是,手术很成功, 20多天后出院了。

出院后的一天,董青军正在地里干活,病愈后的老父亲缓慢走到他的麦地里,说:“这阵子都在医院照顾我,没有管地里的事,我过来看看小麦苗出的齐不齐。”看着大病初愈的老父亲,听了老父亲关切的话语,董青军鼻子一酸,泪水霎时满了眼眶,一首《盼爹再活一百年》立马涌上心头:

两根肋骨切断背后刀口一父亲遇“癌”大手术半身绷带遭血染俺跑出病房,扶墙大哭不忍看,不忍看,不忍看……

白天卖黄牛夜里去借钱东家五百,西家一千跌跌撞撞,跌跌撞撞夜落冷雨深秋寒雨水泪水共涟涟盼爹再活一百年盼爹再活一百年……

韩安忠:写字作诗一辈子

永年区洺关镇龙泉村有个飘着墨香的农家小院,在淡淡墨香中,记者见到一位身材不高、举止文雅的老人,他叫韩安忠,今年70岁,是一位喜欢舞文弄墨的农村老汉。

先看他写的一首歌颂家乡标准件产业的七律诗:

螺丝小镇朱庄红,

产品畅销技艺精;

改革开放谋发展,

国内国外都欢迎。

韩安忠对记者说,从小就爱好写字、作诗,已经一辈子了,没有间断过,最大的收获是自己陶冶情操,影响带动一批文化人,整个村里文化味很浓。据了解,这几年,龙泉村有数十人经常来韩安忠家写字、作诗,年纪大的七八十岁,年龄小的30多岁,因此,韩安忠家成了“文化小院”。

别看年岁大了,韩安忠仍种着7亩多地,农忙时下地干活,农闲时写字作诗是一种生活常态。因此,他对身边的点滴变化感悟颇深,也用诗词表达内心的喜悦。那年,县城三环路在龙泉村西修通,极大地方便了村民出行,韩安忠十分高兴,写了这样一首《赞三环》:村西三环明又宽两侧花木四季鲜南悬水龙泉桥北依泰山行宫院车水马龙似穿梭日以继夜不消闲从此不走泥泞路多年美梦今日圆。

韩安忠老人笔耕不辍,篇篇洋溢着爱党、爱国之情,蕴含对美好生活的希冀,也传递着和睦文明的家风情怀,近十年来有30多首诗词获得各种奖项,其中一首诗词荣获“纪念中国人民抗日战争暨世界反法西斯战争胜利70周年征文特等奖”。每每拿起这本红色的获奖证书,老人的脸上不由得露出欣慰的笑容。

……

邯郸市永年区洺州诗社社长赵毓志称赞说,永年区爱好诗文的农民很多,在该诗社100多名骨干社员中,农民诗词爱好者占40%,除上面介绍的三位农民以外,还有,苗花娣、潘修德、郝卫国、吕志军等等,这他们的诗作接地气、词语美、正能量,象一朵朵鲜花盛开在永年大地上,创造着生活的另一种美。





阅读次数(740) | 回复数(7)
上一篇:董青军的乡土诗:母鸡的啼鸣
下一篇:董青军的乡土诗:在黎明的分界线下

loading...