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名片
  • 姓名:暂无
  • 性别:男
  • 地区:暂无
  • QQ号:暂无
  • Email:hblcq8966@sina.com
  • 个人签名: 暂无
最近谁来看过我
博客统计
    日志总数:106 篇
    回复总数:305 条
    留言总数:1 条
    日志阅读:90138 人次
    总访问数:202637 人次
写博文首页 >> 查看liuchunqing发表的博文
老 家 什[2015/1/19 14:47:16|by:liuchunqing]

父母在世时,老土窑红红火火的,这前后一走,显得极为冷清。老土窑养育了我,很想进去看看,每次身临其境,就不由得掉眼泪。我还是坚持不卖老土窑,那毕竟是父母留下来的。啥时想回去,那就是我的家我的根。

父母以勤劳节约的精神操持家务,积攒了不少老家底,旧家什塞满了五间老土窑,无非些破缸乱瓮、旧柜废箱、残盘坏罐之类,没啥值钱的,用着碍眼,扔了可惜,留着占地方。八十多岁的父亲,走的急,也懒得拾掇。能凑合着用的,我们哥六个分了,谁用谁拿走,反正我没看上眼,一件也不要,住楼房用不着。剩下的简单归拢后,我倒觉得新奇,特别是祖上传下来的东西,见物如见其人。这些旧家什不会成古董吧,没人要,统统装柜子里。

祖传的土窑经历了几百年的风风雨雨,就连我那八十多岁的老父亲也不知道我家的土窑是哪位祖父留下来的杰作, 它不仅成为遮风避雨的地方,而是北方民族灿烂文化的缩影。全是黄土泥巴的功劳,既经济又实惠,窑墙黄土夯实而成,窑拱黄土泥网积砌就,窑顶二尺厚黄土填平,山墙、槛墙、后檐墙、院墙黄土板墙垒起。土窑内壁用大苒泥搅抹两三遍,光滑瓷实,白土子一粉刷白生生的。土窑很厚实,冬暖夏凉,严寒冻不进,烈暑热不透。垒起锅台,架口大锅,抱捆柴活,风箱一拉,再大的家口立时就会饭熟菜乱,一大家子盘腿围坐在土炕上,好吃好喝好说好乐。父母在时,我每年回去都要在老土窑睡上几夜。

上点档次的,我看就数这对大柜了,三里五村没几家有的,明、清、民国时期,富户家里摆设的盛衣大柜。榆木料制作,高六尺,宽三尺,中上部对开两扇门,桐油漆、铜四件,下面有描金木雕牙子裙围。可惜,铜四件大炼钢铁了,描金木雕牙子裙围,“破四旧”时自家拆下藏起来了,现在就剩下一个柜子的了。母亲藏的一大一小(孙中山、袁世凯头像)两块银元,后来在大柜隔板下找到的。

这盘石磨,我儿时推着不知跑了多少圈了,隔三差五就得推磨。石磨由上下两块圆型磨石组成,中间有轴相连,下磨固定,上磨转动,粮食从上磨的孔中填进磨堂,被磨碎流到磨盘上。1966年之前,农村基本上靠石磨加工面粉。

辘轳和水斗,本是一对,自从60年代有了铁桶,辘轳就抛弃了水斗。水斗用河柳编成的圆底型打水工具,要经常白痴潮湿,否则就会漏水。水斗不用了,就成了母鸡的下蛋窝了。

母亲的针线笸箩就放在炕头上,是用作废的骆驼票子(蒙疆纸币图案是骆驼)糊裱而成的圆型笸箩,因为骆驼票子使用时就不值钱了,到作废时百姓手中有大把的票子,没处使用,且票子有图案、结实、耐磨,所以就用它糊了针线笸箩。

这个是八吊,用来打麻绳的,纳鞋底,大人孩子的鞋得使好多麻绳。八吊硬杂木旋成的,两头圆大,中间细,如同一个8字。中间有一小孔,穿一铁丝钩子,打绳时吊起来,顺时针旋转,把麻打成绳胚,再用两股绳胚逆时针旋转,打成麻绳,80年代后期就不再使用了。

棒槌离不开槌板石,难洗的被子、褥子等大件脏衣裳,放在槌板石用棒槌进行槌打,便于洗干净。对洗干净的衣物槌打,可以使衣物平展,起到熨斗作用。肥皂、洗衣服的问世,棒槌和槌板石都退出历史的舞台了。

挖面的半升子,正方形底小口大,盛满粮食用木尺一刮,即为半升。这是一杆老称,一斤等于十六两。这把旧市尺,每尺相当于现在市尺的0.95尺,相当32厘米。这个大半升子叫斗,两面弧形,上面安装弧形梁,1斗等于10升。

八仙桌以宴请时坐八人而得名,正方形桌面,下缘万字线条,雕花装饰,四条腿雕琢成几何形的“老虎爪”。这叫高桌,既可当饭桌,又可当供桌,平时还可摆放各种物件。这两样,1949年之后就没人再制作了。

用扣碗喝茶都是富裕人或读书人,这可是青花瓷,把茶叶直接放扣碗内冲泡,喝茶时,用左手端住托盘,右手掀起碗盖,一边刮茶,一边品茶,是近代文人最为喜欢的茶具之一。

油盏,清代以前使用麻油灯,用瓷烧制而成,倒上麻油、加上棉花捻子即可点燃,50年代就被煤油灯代替了。

这一对柳盒,是母亲的陪嫁品,老爷当年是银匠,我没见母亲用过,有了我想是已用过时了,总是锁在大柜里。

这些老掉牙的家什,凝聚着老辈人的生活经历,也散发着浓郁的乡土气息,是无价之宝!老家什,

我用过的少,见面的多,以后会不会忘了这些老朋友,我也说不清,收藏一天是一天吧。

张家口市阳原县国土资源局 刘春清 075800

阅读次数(903) | 回复数(6)
上一篇:年 俗
下一篇:感受退役军人优先

loading...