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名片
  • 姓名:刘新奇
  • 性别:男
  • 地区:河北深州大屯镇潘家村
  • QQ号:957821200
  • Email:nanfangyuren@126.com
  • 个人签名: 暂无
最近谁来看过我
博客统计
    日志总数:94 篇
    回复总数:175 条
    留言总数:1 条
    日志阅读:380293 人次
    总访问数:529665 人次
写博文首页 >> 查看leshengkongj发表的博文
巾帼更胜须眉 [2022/7/18 17:30:36|by:leshengkongj]

巾帼更胜须眉



刘新奇



    她,是一位勤勉实干的女人,穿梭在北麦洼村每一寸土地;她是一位精明强干的女人,用柔弱的肩膀挑起村庄建设的重担;她是一名共产党员,以“一切为人民服务”的高尚情操写意人生。她就是深州市大屯镇北麦洼村党支部前书记,建国前老党员——刘书堂。

    刘书堂,从1947年1月起先后担任北麦洼村贫民团组长、北麦洼村团支部书记、支书记和乡团委书记等职务。38年来,她对工作任劳任怨,兢兢业业,在她的工作日程表里,没有节假日,只有为民办事的记录。村民都称她为“贴心人”、“最美”女书记和革命的母亲,因成绩突出,1955年3月评为深县劳动模范,1982年河北省妇女联合会授予省“三八”红旗手称号,当选为深县第八届人大代表和人大常委会委员,是河北省第五届和第六届人大代表并出席会议。





旧社会当了童养媳



      在解放前,北麦洼村有300多户一千多口,竟有刘老仙、任思宏和刘进志等四家地主,霸占着上好的良田。已有年头风吹草动,贫民就逃荒要饭。一向老实本分的刘文涛徐荣芝夫妇只靠种3亩碱地为生。

     1926年8月1日,刘书堂出生在这样的家庭。刘文涛夫妇后又生育了儿子刘进长、二闺女刘书棉和小儿刘进奎。父亲刘文涛常年有病,不能干体力活,只靠母亲徐荣芝种地,给一些富户做些伙计来养活一家人。一家人常常入不敷出,只好到百家户上敛东西(要饭)。

     1942年“五一”大扫荡后,日军砍光了地里的高杆作物,天天抓丁拉夫,逼着老百姓为他们挖地沟、修公路、筑岗楼,日军下派的名目繁多的苛捐杂税,加上遭受了百年不遇的干旱,这年秋季碌碡没翻身,人们吃光了树上的叶子,扒光了树皮,吃尽了地里的野草,甚至把积存多年的秫秸也被剥出穣子来吃。刘文涛为了让刘书堂讨个活命,就卖给陈家口村的徐海臣(比刘书堂大十五六岁)做童养媳。





共产党来了,书堂翻身成了主人翁



     1945年9月,日本投降。饱受欺压剥削的贫苦农民在共产党的领导下开展群众工作。陈家口村是较早期的红色村,1938年就建立了党支部,革命精神较强,召开群众大会,控诉地主、汉奸、恶霸欺压百姓的罪行,进行妇女解放和婚姻自由教育。刘书堂解除了和徐海臣的婚姻关系,回到了北麦洼娘家。

北麦洼村在中共党支部书记任庆科的领导下开展农村土地革命,中共中央1946年5月4日(五四指示)指出没收地主阶级土地分配给农民,解决农民对土地所有权问题,从根本上消灭封建土地制度,实现“耕者有其田。”由于村里有四大地主,封建势力强大,各项工作难已开展。很多村民出于对地主的惧怕,不敢斗争。给地主扛活的伙计甚至说:我给人家干活,人家管饭,年底给工钱,我靠人家养活了全家,哪有什么不合理。有的说:我们穷,如果要了人家的地,人家实力强,人家刘老仙家北京有买卖,家里有看家护院,谁惹得起。工作组已撤走,我们不照样把地退给人家。

     为了提高北麦洼村民的觉悟,配合土地改革,党组织北麦洼村村民成立了村剧团,团长刘锦红(音译)结合本村地主任培志老婆虐待贴身丫头的事写出了评剧《打丫头》。剧情梗概是:任培志的老婆结婚的时候,买来了一个使唤丫头。婚后,任培志的老婆不生养,怕任培志和使唤丫头好,任培志的老婆千方百计地迫害使唤丫头,自己吃了果子,就把空盒子偷偷地放在丫头的被窝里。故意让任培志发现,任培志用刀子砍破丫头的胳膊,任培志的老婆往丫头的伤口撒盐,丫头疼痛难忍,想一死了之。剧本写出来之后,刘书堂、徐大彩和任彩琴等演员积极排练,在团长的导演下,在村里的场地里进行公演,来看演出的不仅有本村的村民,还有南麦洼、陈家口、琅窝、后屯、大护驾庄、岳拱桥等村上千人观看,在剧情演到高潮时,观众们义愤填膺,高呼打到地主,我们要翻身,我们要土地。刘书堂和其他演员还排演了《白毛女》等剧目。《打丫头》《白毛女》在其他乡村公演十几场,群众觉悟提高了,都积极投入了土地改革革命。

     1947年7月1日,刘书堂怀着一颗热爱共产党毛主席,热爱新生活的心情加入了中国共产党,当时的党支部书记是任志达,介绍人是刘进福和王家井区委的郝长健,刘书堂举起右手,握紧拳头,在村支部书记任志达、和刘进福郝长健的带领下,面对党旗庄严宣誓,刘书堂正式成为中国党员。刘书堂当时的心情非常激动,心想:从今个起,我就是一名共产党员了,一定为党为人民做好一切工作,贡献自己的一切。从此,她为共产党和人民革命了一辈子。

村里工作的骨干

    刘书堂积极配合村里开展工作,在县委的领导下,194712月北麦洼村成立了贫农团,刘书堂担任了贫农团组长。

刘书堂发动贫雇农纷纷行动起来投入平分土地运动,开展查阶级、定成分、吐口水、挖苦根、小会诉苦、大会控诉等形式,很快在北麦洼村掀起了平分土地的高潮,平分土地运动视如破竹,将北麦洼村四大地主的土地和财产分给贫民。刘书堂家和北麦洼穷苦人家一样分到了土地和房子,刘书堂一家人过上了幸福生活。

由于刘书堂积极工作,并且有能力,1950年选进了北麦洼党支部,担任北麦洼团支部书记。刘书堂有决心做好青年工作,可是自己没有文化,一个文盲怎么能做好团的工作。同时,刘书堂还发现团员里面和青年民兵也有很多文盲,村里虽然办起了民校,可学习时间太少了,白天人们下地干活,每天晚上只有两个小时的学习。刘书堂经过调查,青年们有学习进步的愿望和要求,可是,民校的老师刘迎亮、刘进修老师,家里缺少劳动力也没有时间教课。刘书堂便想出了一个办法,她带领学员们帮助教师干活,每天下午,教师和学员就多学习两个小时。就这样,刘书堂带头学习,早出晚归。教师见刘书堂这帮年轻人这样懂事,并有渴望学习文化知识的愿望,也就不怕辛苦地努力教他们。

      在刘书堂的带领下,北麦洼村青年团员民兵经过两年的勤奋学习,达到了完小文化水平,摆脱了文盲帽子,从此,民兵组织和青年团也巩固壮大起来,为以后北麦洼村的工作开展提供了人才保障。

组织互助评为劳模



        19531月,由于工作需要,刘书堂担任了陈家口乡团书兼村团书。虽是工作重了,但是,刘书堂心里很愉快。

1953年冬季,毛主席提出走互助合作的道路。刘书堂积极响应党的号召,和妇会主任王藏书组织起一个21户人家的小社(初级农业生产合作社互助组)。刘书堂当选为社长。

    小社成立之初,困难很多,许多农活不懂,只怕比单干户少打了粮食。于是,刘书堂便下了决心,不懂就问,不会就学。有事和大家商量,也不断地到外村求教。先后到大护驾庄组织互助组,变工队,人称“合作迷”全国劳模高贯斗、冀县西沙疙瘩劳动模范郁老善,深县的劳动模范张化全等农业生产互助合作组学习先进经验。刘书堂和王藏书带头苦干了一年,秋后粮食、棉花、花生等农作物都得到了丰收。比村里的单干户人均收入高出了一大截,社员们非常高兴。第二年要求入社的农户多了起来,于是,刘书堂又建了两个小社。

       19553月份,刘书堂被评为深县丙等劳动模范。7月参加了深县青年团召开的积极分子大会,获得模范奖状一张。

19561月,北麦洼村全民入社(高级合作社)。刘书堂当选为大社社长。刘书堂心情非常激动。心想:我能领导好这个大社吗?315户,一千二百口人,要吃,要穿,要给国家贡献,等等等等---------。书堂呀,书堂你是共产党员,要让人们过上好日子,就必须把社办好。

     经过十多天的思想斗争,刘书堂最后下决心,我把自己的百十斤交给党,交给社里,我不信就办不好。于是,刘书堂便给自己定了两条章程:(1)勤俭办社。(2)不谋私利。刘书堂当干部办事一直秉承这样的章程去做,赢得了百姓的爱戴。在刘书堂的带领下,社员心往一处想,劲往一处使,经社员辛苦劳作,全社获得了空前丰收,社员心里乐开了花。

1956年,刘书堂参加了河北省妇女社会主义建设积极分子大会,荣得纪念章一枚。

三年自然灾害,百姓的主心骨



    由于工作需要,1959年,刘书堂被调到大屯乡工作。

三年自然灾害的19612月,又加上苏联逼债,人们的生活很困难。北麦洼村的领导班子涣散,很多劳力外流,小生产队的牲口死的只剩下35头。农村工作非常困难。这时,乡党委决定让刘书堂回本村担任党支部书记,带领群众走出困境。当时,刘书堂自己从思想上搞不通,感到自己不能胜任。后来,乡主要领导一再帮助。刘书堂反复思考,我是一名共产党员,我就是一块砖,哪里需要,任党搬。共产党人就是解决困难,为民谋福利。刘书堂终于担起了这个重担。

    刘书堂回村后的第二天,干部、社员不断地到刘书堂家问这问那。这个说:我们的牲口怎么办?那个说:劳力能否回来?--------,村里的一系列问题摆在了刘书堂面前。当时,刘书堂心中很乱,第三天,刘书堂开始走访五保户、军烈属、老社员、老党员和老干部家转了一天。当天晚上,刘书堂召开村全体干部支委会。起初什么问题也决定不下来,最后,刘书堂按照各个干部的发言和白天的调查来问题。提出意见:(1)党员干部要拧成一股绳,团结一致,做好群众的宣传教育工作。(2)清理小队库房,解决百姓的一些吃粮。(3)以人代牲口拉耠子、耧和耙,干部党员和家属要走在前边,就这样决定下来。在刘书堂的带领下,亲自拉耠子耕地、耧耩地播种和耙平地。

     经过一年的努力,党员干部和社员苦干了一年,北麦洼村的农业生产焕然一新,农作物产量逐步上升。牲口解决了。人们的生活开始好转,外流的劳动力也渐渐地回来了。可是,在刘书堂的领导下,北麦洼村的全体干部一直没有松劲。

        196382日—10日,上天连降暴雨,形成了历史上罕见的洪涝灾害。817日又遭受风雹灾害,风力达九级,大雹如鸡蛋。庄稼淹没,房屋倒塌,各生产队里的库房、牲口棚,急待修理,社员家的房子大多数漏水,最担心的是军烈属、五保户和年老多病的鳏寡孤的人群。缺砖少坯又无木料,怎么办呢?刘书堂开过几次干部会。干部的情绪很不好,刘书堂心中也很为难,但刘书堂的这种为难决不能表现出来,因为,她是人们的主心骨,抗洪救灾离不了党的领导。于是,刘书堂一方面开会和大家商量,一方面自己不管白天黑夜查库房、牲口棚、军烈属、五保户,发现有漏洞就派人修好。

     一天,刘书堂和社员刘春起修好他家的西屋房上的漏洞,发现南邻抗美援朝残废军人刘恒聚的正房有倒塌的危险,看样子修是不行了,刘书堂便马上让他搬到大队办公室去住,待到以后由村里给他把房翻盖。

      刘书堂不分昼夜为村里人们查这查那,几天几夜吃不好,睡不好。她的行动大小队干部看在眼里,这样的好书记上哪里去找,人家是一名妇女?真使我们男人汗颜。于是,大小队干部从思想上都有了很大转变,于是,全体党员干部帮助社员们修房,补漏洞,还有把自己存放的砖坯木头拿出来,让社员无偿使用。社员们看到党员干部这样做,大家也就起来抗洪救灾,大家互相帮助情绪高涨起来。

     水灾过后,在刘书堂脑海里出现了个问题。我们不能总吃国家的救济粮,我们生活在农村,是生产粮食的基地,怎么总和国家要粮吃呢?再说,国家的粮食又从那里来呢?一定要解决这个问题。

地震当中的抢险队长



      刘书堂在一次又一次的工作经验里,认识到青年人的力量和智慧,只有把他们的力量和智慧潜能挖掘出来,才能得到农村各项工作的胜利。

         1964年和1965年,刘书堂对青年团,民兵连,加强了领导。为了对他们加强教育,成立了北麦洼村青年夜校。刘书堂给他们上课,进行理想教育。19643月恰逢毛泽东主席"向雷锋同志学习"题词,一周年,刘书堂号召北麦洼村的青年:忠于共产主义事业,毫不利己帮助别人,在各种不同的工作岗位上干一行爱一行,把有限的生命投入到无限的为人民服务中去,在平凡的工作中为社会主义、共产主义的事业而奉献自己的力量。全村青年展开了轰轰烈烈的学雷锋树新风建设美好家园的活动。

     在这期间,北麦洼村青年出现了很多好人好事,青年们互相帮助,义务给社员出圈,义务为村里植树,给军烈属五保户担水扫院子,帮助兄弟对修库房------,从此,村里的面貌改变了。生产条件也发生了变化,春冬两季支部人员等带领社员、青年团、民兵连开始大搞农田水利基本建设,修渠、平整土地,修路,全村义务植树一万三千棵。1965年粮食丰收,除去社员口粮,为国家贡献两万斤。各生产队添买了牲口和农具。

         1966年春季,北麦洼村社员正开始农业生产的时候,发生了强烈地震。

    刘书堂立刻召开村干部会议,要求全体支委干部分别在6个生产队,大队值班。青年团、民兵连组织了查夜组,抢险队和报警队。还有一个专管军烈属、五保户和老人的小组,给他们搭地震棚,动员他们搬出家中的东西,不要在屋内睡觉等等。刘书堂带领村干部不分白天黑夜忙了一春天,全村防震做得好,没有受到大的损失。地震过后,全村开始了农活,干部、社员看到地里的麦苗长的很好,大家情绪很高,青年们看到自己亲手种的小树都长的很好,高兴的很。

        1966年秋后,北麦洼村又得到了农业丰收。除去留足口粮、种子和饲料外,上交国家粮食三万斤。

在丰收的鼓舞下,刘书堂组织全村又开始了平整土地和排灌路林四配套的大地园林化工程。党员、干部、青年团成为建设工程的先锋,他们在工地上,红旗招展,展开劳动竞赛,经过秋春两季建设,实现了涝能排,旱能浇的高产稳产农田。

积劳成疾



      “她就是个永远停不下来的陀螺!”刘书堂身边的干部总是爱用这样的一句话评价她,说她不是在田间地头,就是在扶危济困;不是在讨论发展生产,就是在调解民间纠纷;不是学习党的政策,就是在现场施工工地……

1968年春季,刘书堂带着15名村里的大小队干部去参加深县县委召集的四级干部会。当天夜里,他们住在车站候车室里。刘书堂感觉浑身难受,她咬紧牙关,硬是挺到了天明。刘书堂看看大家的情绪都很愉快,她心里很高兴。刘书堂打发他们去吃早饭,她便咬着牙走着到了县医院打针。

     刘书堂这个病是身上长出了一个瘤子。19633月,刘书堂到衡水医院检查确定下来的。三年的时间,刘书堂为了不让自己的母亲、丈夫和干部社员们知道,她把化验单撕破丢掉了。后来,刘书堂一直坚持工作。

        1968年参加完县四级干部会,刘书堂实在是不能坚持工作了。于腊月二十六日,刘书堂到石家庄医院住院,二十八日做了开刀手术。

二度出山创辉煌



         1969年春季,刘书堂病好后,上级安排调到刘屯公社出贫下中农毛泽东思想宣传队,任副指导员一职。

        1971年春季整党建党以后,深县农村党支部重新恢复和建立起来。根据工作需要,刘书堂又调回北麦洼村任党支部书记。

刘书堂回到北麦洼村后,看到村里各方面很乱,吃、喝、赌博、偷盗等不良现象。人们的思想亟待整顿。不过,刘书堂的思想很坚定,首先抓了青年工作,自己以身作则,领导大家平整土地,打井,积肥、修排灌渠,实施造林工程。

     由于大家有事干,正气占了上风,歪风邪气像吃、喝、偷盗等被刹住。经过刘书堂和社员们的精心管理,北麦洼村的农业获得空前丰收。秋后,除留足应留的部分外,给国家贡献三万二千零八十一斤爱国粮。

      现在打开尘封的记忆和发黄的档案,按当时的生产条件,北麦洼村为国家的贡献,就令人叹服!

1972年给国家贡献四万五千斤粮食。

1973年给国家贡献粮食五万零零二八斤。

1974年遭受旱情却给国家贡献六万斤爱国粮。

1975年给国家贡献七万斤粮食。

1976年给国家贡献五万斤粮食。

1977年麦季贡献六万斤。秋季遭水灾。

1978年贡献十四万五千二百七十三斤。皮棉二十一万一千三百三十斤。

      由于农业丰收,集体收入也有所提高,村里添置大型拖拉机两台,小型拖拉机六台,新打铁管井两眼,新修防渗水泥板渠两条。为改变村民的精神生活购买电视机一台,发电机组一套,每天晚上发电到十点,村民们赶到村委会大院观看电视节目。

群众的冷暖记心间



       北麦洼村处在黑龙港地区,土地碱化,农业生产落后。村里曾有有一百单八将(光棍)。刘书堂非常着急,村里光棍多,社会不稳定,青年没朝气,干活没干劲。刘书堂一方面开青年夜校,进行思想教育对有的青年存在吃、喝、懒、馋不良习惯进行矫正,对先进青年表彰,开展劳动竞赛,评选生产标兵。另一方面村里尽量创造条件,家里有生活困难进行帮助,结婚没有资金,大队做担保,可以预支资金。

      刘书堂教育青年们要努力工作,有正气,去邪气,要禁得起女方打听。这样,青年们的干劲被鼓舞起来,同时也推动了村里的工作的开展。随着农业的发展,北麦洼村有了明显的变化,附近村庄的姑娘纷纷嫁入本村,一百单八将逐渐减少。百姓说:要不是刘书记领着我们向前奔,我儿子就打光棍,耽误了抱孙子。

      任玉美年仅80岁(1972年),妻子是聋子。老两口无儿无女,生活不便,是一个典型的五保户。刘书堂除了定期给他家挑水和生活上照顾,还经常给他老两口洗脚。任玉美逢人便说:书堂不光是一个好干部,还是一个好闺女,心眼好。

85岁(2021年)任同汇老人说起老支书刘书堂来眼里充满感激。他说:那个时候,我五个孩子,家里穷。有一年,我鼻子不透气,憋得难受,到卫生院检查是鼻息肉。卫生院医生建议到衡水医院做手术。当时我家没有钱,刘书记听说后给我送来50元钱,我住了院看好了病。还有一年,我的眼得了白内障,需要做手术,家里没有钱,刘书记亲自到我家了解病情,问我有没有困难。我媳妇说,家长没有钱看病,刘书记拿出200元钱。第二天,我到医院办了住院手续,做了清除白内障手术,是我的眼重见光明,到现在我的眼还好好的。在我62岁的时候骑自行车,不小心摔了一跤,把腿剐伤,发展到腿上流脓水,长疱,也走不了道。刘书记又给我拿了30块钱,给我看病。在那个年代,2分钱一盒洋火,她主动给我拿钱治病。刘书记总是在我遇到困难的时候热情地帮助我,不图任何回报,真是一个好人。

      还有金庆良家,有七个男孩,劳动力又少,生活十分困难。刘书堂帮他家做衣服和鞋。让生产队适当地照顾他家的生活。耿夏亮家眼睛有病,有五个孩子,家里的房又小又破。刘书堂记在心里,村里平整土地搭建的指挥部拆下来的建材,让群众帮忙,给他家翻盖了房。一家人感激不尽。

      常言道:金杯,银杯,不如老百姓的口碑。通过近几天在北麦洼村的采访,在大街上随便和村民聊起老书记刘书堂,村民都能说出刘书记带领人们建设农村、为人办好事,把老百姓时刻放在心上的事。老百姓赞扬道:她真是一个好党员,俺们的贴心人。



         19857月,刘书堂识大体,顾大局,自知自己年事已高,精力达不到,怕耽误村里的工作,主动让贤,辞去村党支部书记职务,表现了一个共产党员应有的高贵品质。

     刘书堂为了村里的事业,怕耽误工作,一直没有要孩子。她两袖清风,现在住的是上世纪七十年代自己烧窑盖的房子。我和她谈起过去她的事迹,她说:这是应该做的,不值一提。

她像一面旗帜,指引着后辈成长的道路;她像一缕暖阳,传递着满满的正能量;她是人生导师,教会了后辈做人的道理;她是最好的榜样,让我们在追逐梦想的道路上不畏艰难、勇往直前!

标签:leshengkongj     阅读次数(888) | 回复数(0)
上一篇:难忘的第一堂课
下一篇:还 债

loading...