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名片
  • 姓名:保密
  • 性别:保密
  • 地区:保密
  • QQ号:暂无
  • Email:473818599@qq.com
  • 个人签名: 保密
最近谁来看过我
博客统计
    日志总数:127 篇
    回复总数:822 条
    留言总数:13 条
    日志阅读:64851 人次
    总访问数:211877 人次
写博文首页 >> 查看zeyV发表的博文
晋州村名来历[2012/10/31 15:02:00|by:zeyv]








一、晋州镇:原名城关镇,1988年更名晋州镇。为县城驻地。
东关:在原城墙外东侧,现东胜路以东,朝阳街以北。村委会设在东关街路北。
    南关:居民主要分布在原县城南关一带。村委会设在向阳路东,河北轴承石北邻。
    西关:居民主要分布在人民商场西侧。村委会设在西关南街。
    东街:居民主要分布在新华书店以东,东胜路以西。民国37年(1948)全城南北划界分三村,定名东街。
    中街:居民分布在辛街与新华书店街之间。民国37年定名中街。
    西街:居民主要分布在辛街以西车站街以东。民国37年定名西街。
    赵村:相传明洪武三年(1370)山西洪洞县迁民至此建村,赵为大户,故名。
    西李家庄:明永乐二年(1404),山西洪洞县李氏迁此建村,因处城西,称西李家庄。民国34年(1945)改为李家庄。1981年为避重名,复用旧称。
    宋庄:明朝,因段姓人众名段家庄。民国末年宋姓人数多,遂改名宋家庄。后与秘家庄合并,称秘宋庄。1966年复分两村。1981年避重名,改为宋庄。
    秘家庄:位于县城西附近,明代取名城西庄。民国末年秘姓人多。易名秘家庄,后与宋家庄合并,称秘宋庄。1966年分村复置。
刘家庄:相传,明代一刘姓人自山西洪洞县迁来,租地主土地,田中竖起许多写有“刘”字的木桩作标记,后刘氏人口渐多,故名。
    陈家庄:清前建村,本县周村陈姓一家迁此定居,以姓取村名称陈家庄。1981年避重名,改称陈庄。
    张庄:明弘治十三年(1500)水灾,姚家庄一张姓村民举家迁至村北高土岗上另立新村,称张家庄。1981年为避重名更名张庄。
    姚家庄:明代建村。山西洪洞县民迁来,多姚姓,故名。
二、总十庄镇:位于县境南部,驻地总十庄村,距县城21公里。西邻赵县,面积37.43平方公里,辖13个行政村。
    总十庄:明朝为总管庄、十字路两个自然村,民国30年(1941)并为一村,故名。
    盐厂:明朝建村,当时居民多以轧食盐为生,故名。
    射佛头:相传,西汉更始二年(24),刘秀避兵时夜行迷路,见一兔,引弓射之,兔带箭逃奔,追里许失其踪,遂驻营,见箭镞在石佛身上。驻营处名留箭古营(现属营里乡),射兔处称射佛兔,又名石佛兔。后改射佛头。
    武邱:据本村唐代碑记载,原名五业村,明燕王朱棣扫北时村庄被毁。后由山西六安府迁民到此建村,因有五个沙丘,取名五丘。后改武邱。
    东钓鱼台:明朝建村。因始建于滹沱河漫流地区的高地上,故称钓鱼台。至永乐年间,山西洪洞县老鸹窝张氏迁来,人口陆续增多,遂分南、北钓鱼台。后河道改南北正流,村庄被淹,居民分迁东西两岸,西岸名西钓鱼台(今属周头乡),东岸名东钓鱼台。
    庞古庄:明永乐年间庞姓自山西洪洞县老鸹窝迁此建村,名庞家庄。后因村庄渐大,他姓增多,为表村为古时所建,改为庞古庄。
    枣园:建于明朝以前。因产大红枣得名大枣园。后改为枣园。
    毛家寨:相传,明燕王扫北时,原籍江苏江宁府可容县南阳村部分士兵留此建村。因村小,皆为军人,故名。
    永丰:原名涕泗沟。因位于古滹沱河南侧河沟附近而得名。相传过去屡遭水灾,光绪三十二年(1906)一位姓夏的县官来此说:“涕泗沟”三字都带三滴水,犯有水灾。后便改名为永丰,以表免除灾祸,永保人寿年丰之意。
    八里庄:相传唐代村西有一佛寺,因寺内僧人横行霸道,欺压百姓得名霸王庄。明永乐二年(1404),山西洪洞县民迁来后,为避名不雅,改称八里庄。
三、马于镇:位于县城东10公里处,驻地马于村,南靠石德铁路,设有马于火车站;北邻沧石公路,交通便利。辖14个行政村。
    马于:明永乐二年(1404)建村。时有崔、马、范、于、瓮五姓,因姓马于人数多,故名。
    东赵家庄:清初,本县捏盘赵姓迁此建村,名赵家庄。后分为东赵家庄和西赵家庄。
    东捏盘:东、西、北捏盘原为一大村,古称安基店,又名涅盘集,一条斜街长五华里,是冀中一带以皮革交易为主的商业中心。明天启二年(1622)六月二十三日,滹沱河水溢,冲涅盘集为两段,分为南北两村,称南涅盘、北涅盘(今属周家庄乡)。后“涅”改“捏”,并分南捏盘为西南捏盘和东南捏盘。1980年东南捏盘改称东捏盘。
    南冻光:相传南冻光与北冻光原为一村。明正德年间,因骤降大雪丈余深,居民几乎全被冻饿而死,剩余两户人家南北各自立村,南边的名南冻光、北边的名北冻光。
    孟家庄:明永乐年间孟、赵两姓迁此建村,孟姓人多,故名。
    束李庄:清初,本县西家庄部分居民迁此建村,亦名李家庄,清末名东李家庄。因东邻束鹿县,后改称束李庄。
    前彭头:宋代前,前、后彭头为一村,名彭头。金宋交战,村内仅剩徐、于二姓,各自立村,徐姓居南,名前彭头,于姓居北,名后彭头。
    吕家庄:元代由吕姓所建,故名。
四、小樵镇:驻地小樵村,位于县城东北9.5公里,晋深公路和樵营公路在此会合。辖12个行政村。
    小樵:据传,元末明初水患,此地汪洋一片,时有南北一大一小两个土岗露出水面,人称为“礁”,人们在土岗上定居,分别取村名大礁、小礁。后“礁”改写为“樵”。
    四常:相传,元末明年初,因地势低洼,四条大街遇雨雪常积水,房屋常有倒塌。居为村命为“四常”。
    泉渡:据传,因汉刘秀在此渡滹沱河而得名。
    东龙化:相传,东、西龙化原为一村。始建时街道弯曲,形似龙,取名龙化。后人增村扩,析为东、西龙化。民国中期重合一村,民国23年(1934)又分。
    七给:清代,村庄有7个村口,连通7条通往外地大道,且村形似鸡,故名七鸡,后改写为“七给”。
    万庄:唐代由几个小村合并而成,为表数量之多,故名万庄。
五、营里乡:驻地营里村,位于县城东南23.5公里,处县境最南端。东与辛集市接壤,南与邢台地区宁晋县相连,西与赵县毗邻。
    营里:原名留箭古营(来历见总十庄镇射头),1968年简称营里。
    东平乡:据传,汉朝王郎赶刘秀路经此地,王郎引弓射刘,当地人说听到了箭的声响,遂把村名叫作“听响”。明弘治间改为平乡。1961年将此自然村划成东平乡、西平乡、北平乡3个行政村。
    宋家庄:由宋姓所建,故名。
    胡士庄寨:原新庄,因距胡士庄(今属河头乡)近,明朝更为现名。
    张十字庄:始建时仅张姓14户,名张十四庄,清朝改为现名。
    大尚村:相传,汉王郎赶刘秀时,刘秀的马死在宁晋县司马村,魏家口的人把马肉吃掉,附近一大一小两村的人见到肉却吃不到,感到生气、伤心,因而把较大的村称“大伤心”,较大的称“小伤心”。后改为大尚村、小尚村。
    南位家口:据传,南位家口与北位家口原为一村,称“为嘴”。明朝由于战乱,居民死伤很多,唯留魏姓部分人口,故改村为魏家口。同期,从山西洪洞县迁民于此,村庄逐渐扩大,后分为南魏家口和北魏家口两村。后“魏”省写为“位”。
六:河头村乡:驻地河头村。位于县城东南19公里。面积24.69平方公里,辖8个行政村。
    河头村:滹沱河原从村边流过,清初小南海暴发洪水,由此入河,故名。
    胡士庄:明代胡姓建村得名。
    王石碑庄:相传一姓王者居于此,死后,人们立一石碑作纪念,故名。
    马坊头:传说,西汉末年王郎赶刘秀时,刘秀逃过一村至一片芦苇中遇狂风,天昏地暗,不辨路径,勒马停下,马吃起芦苇来,当马咬住最后一片叶子时,竟上蹦下蹿,长嘶起来,刘秀以为马疯了,回头一看原来是王郎又追来了,便策马奔向东南。从此,该村名为“马疯头”,后转音为马坊头。清朝曾改名安澜镇,后复称马坊头。
阅读次数(1723) | 回复数(2)

loading...