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名片
  • 姓名:孙建永
  • 性别:暂无
  • 地区:暂无
  • QQ号:暂无
  • Email:kfgyfgf@yahoo.com.cn
  • 个人签名: 暂无
最近谁来看过我
博客统计
    日志总数:2788 篇
    回复总数:1782 条
    留言总数:24 条
    日志阅读:4711438 人次
    总访问数:5398341 人次
写博文首页 >> 查看sunjianyong发表的博文
永难忘怀的故乡【原创】[2010/11/19 8:44:00|by:sunjianyong]

永难忘怀的故乡【原创】


                                 永难忘怀的故乡【原创】 - 冀公 孙建永 - 冀公 孙建永的博客

          离开故乡几十年了,每当夜深人静或闲暇之时,我常常把故乡怀念,随着年龄的增长,这种怀念的心情越来越浓了。


      我的故乡坐落在桑干河南——榆林山脚下,古时候是蔚州通往张家口及内蒙草原的重要关口要道,因此起名叫榆林关。整个村庄鳞次栉比的院落建在一个好像一条摇头摆尾的大鲤鱼地形上,所以又有人考证,在建村的当年,有可能叫鱼鳞关。


     据《阳原县地名资料汇编》记载,该村建于金代末年,至今已有八百多年历史。但在故乡的南梁、西坡上时常可捡到旧石器、新石器,曾出土春秋战国时代的铜箭头以及汉代、唐朝的陶器,部分展览在阳原县文物馆,应属泥河湾文化,把人类在此活动可推到几万、甚至几十万年前。


     故乡村东是一条清水河,村西是一条洪水河,两条沙河在村北的“鱼嘴”处汇合,犹如两条巨龙戏珠,南来北往的人们都说故乡是块风水宝地。传说曾出生一位正宫娘娘,长到八岁,花容月貌,聪明无比,只是从未说话,因南蛮子的破坏,随着蔚州尹家出生的皇帝夭亡而夭折了。


    村东沙河的清水发源地紧靠村南,那里有五百多平方米的地方,只要随便在那里挖上一锹,就会有泉眼咕嘟咕嘟往上冒水,清澈的泉水不仅甘甜可口,而且冬暖夏凉,每到寒冬,整个泉水热气蒸腾,把手伸到水里,一点儿也感觉不到凉,泉里的水草四季青翠碧绿,煞是可人。人们用大石头和石条在那里甃了一口水井,全村人们祖祖辈辈从这口井挑水吃用。每当曙光初露或夜幕降临,到南泉子挑水的人们洛泽不绝,水桶的吱纽声,饮牲口的吆喝声,人们互相问候的谈笑声和附近人家雄鸡的啼叫声汇成一支欢快的交响曲。


      泉眼汇成小溪,小溪汇成小河,哗哗啦啦向东流出七八十米,再向北流去,围绕了故乡的大半个村庄,一年四季,小河边常有洗衣的妇女们。伏天热季,妇女们一溜排开坐在光滑的石头上,高挽着裤腿,露出葱白般的秀腿,粉红的脚丫伸到水里,然后把衣服摁到水里,水面上立即泛起一片片水泡,他们把湿漉漉的衣服捞出水,撒上洗衣粉,放在石头上搓洗,泡沫象白云一样急急向下游飘去。


     女人们碰了面,总是有说不完的话,东家长,西家短,婆婆,男人,孩子……,大声啦呱,小声唧哝,不时传出爽朗的笑声,奏响一首和谐的洗衣曲。不一会,河畔的草地上,小树上,石头上,晾晒着五颜六色的衣裳。曾有一文人过年时,在南泉子的石条上贴了一副对联:朝迎矫健担水汉,暮送娉婷洗衣妇。


    每到夏天,大雨过后,山洪爆发,一丈多高的洪水象脱缰野马在村子两面的沙河里奔腾咆哮,发出震耳欲聋的轰鸣,那雄伟壮观的气势让你终身难忘。从前,洪水常常给川下的人们带来灾难,一九五八年,阳原县委、县武装部带领全县民兵在榆林关村北修了大水库,把洪水拦腰截断,为川下浇地提供了方便,变水害为水利,造福于人民。


   故乡整个村庄象中国的地形一样——东低西高,“平原”地带是一大片平展展的清水浇地,每到夏季,一块块翠绿、葱黄、墨绿的各种蔬菜犹如绿色的地毯,银光闪闪的水渠纵横交错,浇园拔菜的大姑娘、小媳妇穿着各种鲜艳的衣服点缀其中,象一幅俊美的油画展现在你的面前。由于各家各户的菜地有一定距离,人们拉起家常都提高了嗓门儿,拉长了声调,此起彼伏,悦耳动听。又有人在那高高的大路上吹起一曲“谁不说俺家乡好”,悠扬的笛声引起了人们的共鸣,有的低声、有的高声随着优美的笛声唱起来。直到几十年后的今天,那拉家常声,那笛声,那歌声,仍在我心中余音袅袅,不绝如缕。


     紧挨“平原”是一条通往村庄中心的南北大路,高出菜地三丈有余。擓着筐篮的妇女,背着书包的儿童,扛着农具的后生,赶着牲口的老人,象一幕幕优美的舞蹈展现在这长方形的大舞台上。又有一群雪白的羊儿“咩咩”地叫着登上了“舞台”,牧羊人拢圆了胳膊,“叭”地一声甩响了牧鞭,清脆的鞭声随着山音儿传向四面八方。


    “舞台”的北头就是大街,当大街有一用石条砌成、方方正正的水池,是用来沤麻的麻潢,麻潢的四周长着两人合抱粗的大柳树,这里是全村最热闹的活动场所。夏天的午后,在一片片的树荫下,有男有女,有老有少,有的席地而坐,有的把两只鞋当枕头,双手抱头仰天而卧,人们自由自在,谈笑风生,现在的,古代的,国内的,国外的无所不及。玩狼吃羊的,下象棋的,一堆一伙,为跳马还是飞象的年轻人争的面红耳赤。这时的人们,把烦恼和疲劳统统丢到了九霄云外去了。


     夜幕降临,明月初上,麻潢中的青蛙咕咕呱呱叫个不停。人们坐在池边讲着农田的活计,庄家的长势,天上的神话,地上的趣事,时常还有人讲一些半荤不素的笑话,引起人们一阵又一阵的欢笑。孩子们在大人中间钻来跑去捉迷藏,年轻的姑娘们另坐一堆,相互搂搂抱抱,见景生情,低声唱起了“天上布满星,月牙儿亮晶晶……”的歌儿,银色的月儿,银色的夜儿,银铃般的歌声在月光下飘荡。


      故乡的人们特爱唱歌,原来人们只会唱《探小妹》、《走西口》等一些老歌,那种一唱三叹、如泣如诉的迷人韵味一直在我的梦魂中萦绕。六十年代初,有三名北京女大学生来我村小学实习,她们人材漂亮,穿着讲究,和蔼可亲,歌喉甜美,每天晚饭后,全村的年轻人聚集在大队会议室,由她们教唱革命歌曲。故乡的人们有唱歌的天赋,象《人说山西好风光》、《九九艳阳天》等一些较难唱的歌曲,只教几遍就能单独唱下来,短短几个月,教会了大量歌曲。她们就象革命的火种,点燃了人们热情的火焰,那时,不论村里村外,田间地头,到处是一片欢歌笑语,劳动热情更加高涨,竟比往年提前好多天完成了秋收任务。其他各项工作也完成的很出色,大队民兵连被评为“四好连队”。


      大学生要走了,全村男女老少含着眼泪送出村外,连老支书都哭了,一个十几岁的孤儿学生放声“娘呀——娘呀——”地哭起来,动人的欢送场面使她们个个热泪盈眶,一边擦泪,一边频频招手告别。


      她们走后,村里大街小巷、队房的墙上、山崖石壁、田头地埂到处写上了她们的名字,以表达人们的无限怀念。在这里请允许我冒昧地写下她们的真实姓名:付春叶、张丽娥、张凤莲。


     故乡尽管是一个很美的村庄,但在“吃大锅饭”的年代,确是个很穷的地方,全村一百四十多户人家竟有上百个光棍,吃糕没有菜,把糕夹成小块,倒点盐汤,用大糕蘸小糕并非笑话,丈夫和妻子伙穿一条裤子并非是对社会主义的污蔑,在我的故乡一代确有其人。


    改革开放以来,故乡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通了电,家家户户吃上了自来水,附近开了六、七处煤矿,乡亲们亦工亦农,不少的人家盖起了宽敞明亮的新房,大部分购置了彩电、摩托,除几个老光棍外,其余的人们都成了家,连当年“哭娘”的孤儿也娶了个漂亮的媳妇,过上了美满的生活。


    只有在党的富民政策的光辉照耀下,故乡才会变成名副其实的“风水宝地”,一批又一批的大学生工作在祖国各地,在乡级、县级、省级都有从故乡走出的文官武将,他们将为祖国、为人民做出越来越大的贡献。


    党的十六届五中全会,通过了“十一五”发展规划,重点提出要扎实、稳步推进社会主义

标签:故乡,全村,人们,村庄,沙河     阅读次数(176) | 回复数(0)
上一篇:民间偏方治疗低血压
下一篇:白发变黑的民间偏方【原创】

loading...