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名片
  • 姓名:李学宾
  • 性别:男
  • 地区:暂无
  • QQ号:暂无
  • Email:feixiangmianhua@163.com
  • 个人签名: 暂无
最近谁来看过我
博客统计
    日志总数:191 篇
    回复总数:159 条
    留言总数:0 条
    日志阅读:64532 人次
    总访问数:86182 人次
写博文首页 >> 查看lixuebin1975发表的博文
肥乡县东营村的由来[2011/3/2 9:00:00|by:lixuebin1975]
出肥乡县城向东北行20公里,有一个叫东营的村庄,此村曾在康熙四年(公元1665年)至雍正九年(公元1731年)作为肥乡县临时县治所在地长达70余年。关于这个村村名的来历还包含着一个历史故事呢。

     肥乡县自三国魏文帝曹丕黄初二年(公元221年)始建县治,据今已有1800余年的历史。隋朝
之前,县治所曾几经变迁,至隋杨坚开皇十年(公元590年)才逐渐固定在现在的肥乡城作为县治所在地,到清康熙四年(公元1665年)历时1000多年没有迁移,但一场暴雨却再次打破了这种稳定的局面。

     清康熙四年(公元1665年),肥乡境内降暴雨,倾盆大雨连续下了七天七夜,造成漳河河水暴涨,部分河段出现险情。刚到任不久的肥乡县令马中碧紧急组织军民昼夜抗洪抢险,终因河水涨势太猛,西北河堤最先决口,洪水如排山倒海之势涌入城中,瞬时水深数尺,四座城门交楼、关口叠路均被淹没,城内官署衙舍、民宅房屋也全部被洪水冲毁,居民们纷纷携家带口逃离县城,少数来不及逃走的群众和老弱病幼只能站到房顶上或地势高的地方躲避洪水,等待救援。

     随着洪水的漫延,灾情进一步扩大,灾民数量激增,肥乡及周边各县纷纷设置临时安置所、开设粥场赈济灾民。曲周、成安两县派出多艘大船前来支援,帮助转移、运输、营救受灾群众,经过紧张的搜救,除两人溺水死亡外,所有灾民均得到妥善安置。由于这次水灾损失严重,县城全部被淹毁,已无合适居所办公,无奈之下,县令马中碧只得将县治迁往县城东北20里受灾较轻的旧店营村,找了几间民房作为县衙,暂时安顿下来。

     洪水退后,马中碧到县城视察灾情,发现城中瓦砾狼藉,一片废墟。此时,大灾刚过,急需恢复生产,整顿秩序,如再进行大规模修缮,工程浩大,耗资甚巨,显然不合时宜。回到旧店营村后,他组织当地群众就地垒筑土城,建修官署、兵营、监狱、食库、文庙、城隍庙等基础实施,以便长期安置居留。自此,旧店营村作为临时县治所在地时间长达70余年,历14任县令。此后,虽然历任县令都曾对旧店营村进行过不同程度的修缮,但因地处偏僻,消息闭塞,交通不便,给上传下达讯息造成较大困难;且由于急促间搬迁,各种设施简陋,制度荒废,防卫失措,灾后重建又需要大量资金投入,已没有多余财力用于新城建设,所以,城邑建造始终在断断续续中进行,没有形成完整的城市规模。

     清雍正八年(公元1730)奉天锦县人王建中出任县令,发现肥乡旧城虽被大水冲毁,但此地环境和交通方便,还是比较适宜做县衙的,于是开始重修肥乡城。雍正九年(公元1731)冬天,旧城重修完工,11月15日肥乡县治由旧店营村正式迁回肥乡城。因旧店营村原隶属旧店乡管辖,县治迁回后,为避免名称混淆,遂将旧店营村改为“东营村”,沿用至今。

     现在的东营村虽然历经近300年风雨沧桑,但在村的东面和南面仍保存着当年城郭遗迹。为了保护历史文化资源,1989年肥乡县政府把东营村遗址列为县级重点文物保护单位,重新划定了保护范围,设立了保护标志,制定了整体开发规划。这里不仅吸引了众多游客参观游玩,也成为人们研究当地历史文化和民风民俗的重要历史物证。

标签:东营村 由来     阅读次数(1056) | 回复数(0)
上一篇:肥乡“鸡泽屯”的由来
下一篇:书生担道义——赵文濂在肥乡的那些事儿

loading...