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名片
  • 姓名:李文娟
  • 性别:暂无
  • 地区:
  • QQ号:000000
  • Email:
  • 个人签名: 暂无
最近谁来看过我
博客统计
    日志总数:92 篇
    回复总数:943 条
    留言总数:1927 条
    日志阅读:69010 人次
    总访问数:994676 人次
写博文首页 >> 查看admin发表的博文
刘锦云的农村情结——兼谈话剧《日出而作》[2009/7/26 12:08:00|by:nongmin]

作者:王育生

    说来也巧,我和剧作家刘锦云同窗(相差两年先后毕业于北大中文系文学专业),同庚(1938年生人,均属虎),且同乡(锦云籍贯河北省雄县,我祖籍河北省定州)。朋友熟人之间,能具此“三同”者,甚为罕见。

    据我观察,北大毕业的人性偏走单而不喜抱团,平素天马行空独来独往,彼此间甚少交往拉扯。在校学习的时候我和锦云只远远地瞄过,知道对方的存在,却从未言谈。反倒是参加工作之后,因为都在北京,且同在戏剧圈里谋生,我又在媒体当编辑记者,必有交往,这才逐渐熟识起来。

    刘锦云天资聪慧,为人睿智,博闻强记,且勤勉过人,踏上文学创作之路后,很快就在业内做出了骄人的成绩。

    锦云文学之路的发轫之作,是在《北京文学》上发表的小说《笨人王老大》(与人合作)。以一部农村题材的处女作,就能叩开文学刊物的大门,在其上嵌入自己的手模足印,此事对锦云来说既属难得,其实又很正常。

    农村题材的文艺创作,在我国历来属于“珍稀品种”,由于该领域屡遭灾变,生态状况堪忧,一直较为缺少名家名作。若是细分析起来,会涉及到社会经济文化诸多因素,本文不想就此多所涉足,只是在论及农村题材创作时不能不提到这种状况。既然稀缺,就必显金贵。改革开放初期,像刘锦云这么熟悉农村生活,笔下富含乡土味道,又有思想深度的作家和作品,实属凤毛麟角。

    刘锦云出身农家,进京上学前有着10多年在河北乡间生活的经历。家乡的土,家乡的天,乃至孩提时代趴在村口土戏台前所看到的那几十出梆子戏、蹦蹦戏,对他来讲都已浸入骨髓,化作了他刻骨铭心的童年记忆,濡为他的人生底色。对农村生活、人物、风土、人情稔熟,同时又具有较高学养和文字功底,从事起文学创作来自然是厚积薄发、水到渠成。正唯如此,他才能在这个领域里出手不凡,并一直保持着作品高成功率的特点。

    不能不提到的另一件事就是,刘锦云1963年大学毕业后长期在京郊昌平农村工作,为时16载,相当于两个抗日战争的长度。其中有8年是在公社里任职,终日摸爬滚打在生产队的田间地头,行走于大队部、饲养室、茅屋草舍之间,和贫下中农同吃同住同劳动。中国的知识分子,不管新旧老幼,能有他这份“行状”者,怕是不多。在京郊的长期经历,叠加上他的童年记忆,无疑更增厚了他的农村阅历和生活积累,并触发了锦云对他所关切的中国农村问题,以及农民命运,进行深入的思索。

    1982年刘锦云进入北京人艺成为专业作家后,1984年就拿出了《女儿行》(与人合作)。此戏格调清新,感情浓烈,语言生动,演出很成功,在舆论界获得了普遍好评。但这个作品对展现锦云所拥有的创作功力和才华而言,还只是“小荷才露尖尖角”,初试锋芒而已。直到1986年他创作的《狗儿爷涅槃》面世,才真可谓横空出世、一炮打响,给广大观众带来巨大惊喜,也令剧坛为之一振。

    《狗儿爷涅槃》的成就是多方面的,最为突出的是它成功地塑造了狗儿爷这个北方农民的典型形象。围绕着土地的失而复得,作品生动而深刻地表现了中国农民与土地生死相依的关系,描绘了狗儿爷一生大起大落、悲喜交加的命运。这个人物保守狡黠,一身的毛病,但作为文学典型,他却鲜活生动、有血有肉有呼吸,是个非常可亲可爱的活人。曾有论者将其和阿Q相提并论。《狗儿爷涅槃》题材独特,视角独特,展现的方式和手法,乃至戏剧结构、台词、舞台空灵的面貌,都是全新而独特的,既具有舞台艺术的魅力,又富含诗意和哲理。因此自该剧上演以来一直好评如潮,被誉为“时代的杰作”。

    在此我不想对《狗儿爷涅槃》展开来分析,而是只想说明刘锦云的创作,是深深植根在农村生活的土壤里的,是源自于他自己的心灵之泉的。用刘锦云自己的话来说就是:我的题材、素材,即我要写的东西,都是“不期然而然的”。都是“它”要我写,于是就命笔了;而不是我硬要写“它”,或听“命”而去写“它”。刘锦云还说:我是“沤”在生活里的。这种“沤”,浸入了灵魂,绾成了“心结”。(见刘文:《家在河北》)

    回顾我国60年来农村题材的作品,不管是小说、电影还是泛滥成灾的电视剧,有多少都是因为内容浮泛、一般化而很快就被人遗忘;又有多少是因为事过境迁,作品马上就丧失了自身存在的价值而短命夭亡?

    这样我们就接触到了一个文艺创作的根本性的命题:只有真正植根于生活的沃土,润化于作者的心灵,作品才能有深度,有魅力,有灵性,也才能具有长久的生命力。

    刘锦云的农村题材的作品就是这样。

    《狗儿爷涅槃》之后锦云又创作了《阮玲玉》和《风月无边》两部话剧,前者还曾经得了某个大奖。但窃以为,这都并非他之所长。就好像人闲了、闷了,到别人家里串了个门罢了。刘锦云怎么能舍了农村的天地,离开自己常年守望的心灵的家园呢?

    果然,今年3月,我在石家庄就又看到了河北省话剧院演出的锦云的新作《日出而作》。

    《日出而作》是刘锦云从北京人艺院长位上卸任,重操旧业后所写的三部农村题材话剧中的一部。日前该剧本已经进入文化部舞台精品工程剧本征集的视野。读剧本时,人们就已然能感到它在思想和艺术上的分量。河北省话的演出,由著名导演查丽芳执导。

    就《日出而作》这部戏,我曾和锦云聊过,他自称这个戏“半是对过往生活的回望,半是凭吊”,由于在时间上已经拉开了一段距离,因而类似于老牛反刍,或曰茶客品茶,是回味性的,发过酵的,淡淡的,里面既有苦难,更有温馨,乃至对燕赵大地更美好的未来的企望。

    作者对自己作品的阐释,当然是最具权威性的。

    诚然,《日出而作》里所呈现的,依然是刘锦云的人生底色和艺术个性。甚至连剧本所使用的台词语言,都依然带着那种特有的,被文化熏过、滤过的草根气息,机智俏皮,富于表现力。另外,浓重的人文关注和悲悯情怀,始终流淌、洋溢在戏的字里行间。对于所有这一切,我都极为推重,赞赏。

    除此之外,我觉得《日出而作》与《狗儿爷涅槃》两个戏相比较,又有着一些较大的差异。

    《狗》剧不分幕分场,共有15个以事件划分的“节段”,而以狗儿爷一人、一事贯穿到底,是为散文式结构。

    而《日》剧分作三幕(早、中、晚),是用散点透视的方法,将三组人物关系和命运,交叉纠葛在一起,形成了近乎“三一律”的结构,用了一天的时间,围绕着饲养棚一个固定的场景,但是作品所覆盖的,却是更为宽广、更为纷繁、复杂的人物和生活事件。

    《狗》剧悲喜杂陈,深刻饱满,风格上却空灵飘逸,看起来轻松愉悦。

    《日》剧则凝重内敛,撼人心魄,有着强烈的冲击力和穿透力,它迫人思索,让观众看戏时备感沉重。

    《日出而作》三组人物中,都包含有一个令人震撼的惨痛故事:

    单干户金大翠之所以成为寡妇,愿意嫁给老光棍饲养员陈老炳,是因为她家的母驴怀上了骡驹,单干户被认为是走资本主义道路,于是骡驹也便有了资本主义的属性,不准出生,硬给宰了。其夫因心疼牲口坐下了重病,气死了。

    富农女儿小梦与地主儿子相好,为避免坏出身的叠加而忍痛分手。小梦嫁了个外地的工人,怀孕难产,几代单传的丈夫要求“保孩子”,小梦于是便香消玉殒断送了性命。为了让襁褓中的孩子有熟人照应,小梦娘家又在小梦死去的当天给女婿续了一门亲,于是“丧事喜事一起办”,白茬棺材改作了红漆板柜。

    杜社花老爹重病卧床,下面有比肩6个弟妹嗷嗷待哺,她只能听从母亲的劝告,放弃自己对爱情和生活的憧憬,嫁给烈属朱大妈有病的儿子,以换取一个招工指标,用来挽救全家,免于冻馁。

    ……

    这确实是“头朝下”的日子。

    然而,每个从那个“有生产队的日子”里走过来的人,又都不能不承认,这确确实实就是我们几亿农民曾经一天一天挨过来的日子。

    所幸的是,我们中华民族具有着坚毅、乐观的性格,具有着超常的韧性和耐受能力,否则,后果是不堪设想的。

    所幸的是这一切都终于过去。我们终于迎来了改革开放,见到了小岗村的曙光,进而有了今天的经济繁荣和充实国力。

    看过戏后人们于沉痛之外,同时更有着一份欣慰和喜悦。

    我认为,《日出而作》是一部有思想分量,有艺术水准,敢讲真话,力挺改革的佳作。

    在快餐文化、垃圾文化充斥坊间的今天,我们呼唤有更多像《日出而作》这样,于文化建设、世道人心均大有裨益的严肃戏剧问世。

阅读次数(283) | 回复数(0)
上一篇:没有了
下一篇:孟燕君:从村娃到新闻文化界大咖的励志传奇

loading...