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名片
  • 姓名:修松青
  • 性别:女
  • 地区:晋州市市府路北大寺胡同
  • QQ号:1137617622
  • Email:xiufengqing8080@163.com
  • 个人签名: 暂无
最近谁来看过我
博客统计
    日志总数:302 篇
    回复总数:481 条
    留言总数:3 条
    日志阅读:263964 人次
    总访问数:427651 人次
写博文首页 >> 查看xiufengqing发表的博文
阅读短文回答问题的技巧(初中)[2013/10/11 15:36:36|by:xiufengqing]

阅读短文回答问题的技巧(初中)

记叙文的阅读

一、记叙文的要素。

1.记叙文的六要素:时间、地点、人物、事件(起因、经过、结果)

2.分析人物性格。常见的题型为“某某人物有什么样的特点”“请分析某人物形象”主要人物通过语言、行动、心理、肖像、细节等描写,来揭示人物性格特点和人物品质(精神)。

3.次要人物在全文中的作用。

(1)线索型人物:第一人称“我”不是主要人物时,大多是线索型人物,是故事的见证者,增加文章的真实性。如:《孔乙己》中的小伙计。

(2)衬托主要人物的性格。比如:自私自利、尖酸刻薄、张扬外露的杨二嫂有力地衬托了闰土朴实敦厚、木讷寡言的特点。

4.判断文章的主人公:谁承载了体现文章中心思想的任务,谁就是主人公。如:《孔乙己》中孔乙己就是主人公。

二、记叙文的顺序。

1.顺序的分类:顺叙、倒叙、插叙。

2.三种顺序的作用。

(1)顺序的作用:使文章层次井然有序,脉络分明,印象鲜明。

(2)倒叙的作用:造成悬念,引发读者阅读兴趣,使读者对故事情节和人物形象留下深刻的印象。

(3)插叙的作用:基本作用是补充说明,根据补充内容的不同又产生以下效果:a、使读者更好地了解故事情节b、推动故事情节的发展。c、烘托主要事件,拓展丰富主要内容。

三、记叙人称的作用。

第一人称,便于直抒胸臆,增加对人物和事件叙述的真实感和亲切感;第三人称,能客观展示生活,不受时空限制,能从更多方面自由叙述;第二人称,形成面对面的交流,便于直抒胸臆,增加文章的亲切感。

四、记叙的线索。

1.知识总结:记叙文线索的分类:以实物为线索;以人物为线索;以事件为线索;以时间为线索;以作者的思想感情为线索。

2.如何判断文章的线索?首先了解文章线索的特征:(1)贯穿全文,它连接所有的材料,使材料成为一个整体;(2)线索往往有明显的文字标志,而且表示线索的文字会反复出现。其次,在具体的阅读过程中,可以采取这些方法来抓文章的线索。(1)看本质。即掌握线索的概念,辨析出确实符合“线索”的本质特征者。(2)看文题。很多文章的标题就是文章的线索。如:鲁迅的《风筝》以风筝为线索。从看风筝写起,继而回忆往事。当然,不是所有的文章标题都是文章线索,所以还要结合文章的内容进行分析,看文题是不是符合线索的两个特点。(3)看反复。文中反复出现的人、事、物以及表人物情感和时空的重点词或重点句。(4)看抒情议论句。记叙文抒情议论语句多为画龙点睛的重要语句,它往往隐含着线索。(5)看段落间的内部联系。例如:朱自清的《春》,从开头“盼望着,盼望着”看出,此处表达的是“盼春”之情;中间描绘春天的美景;结尾表达作者对春天的赞美。本文就是以作者的感情发展为线索,即“盼春——绘春——赞春”。还有的记叙文不只有一条线索,而是灵活、巧妙地运用多个线索。如明线和暗线相互交织,主线和副线相互交织。如:《风筝》一文,既有时间线索(现在——以前——现在),又有“风筝”一条线,还有事情发展线索,还有感情变化线索(对弟弟放风筝一事从厌恶到不厌恶再到支持感情变化)这一条暗线。林海音《爸爸的花儿落了》一条线索是毕业典礼;一条线索是爸爸爱花,体现了在“我”的成长过程中,“爸爸”对“我”的影响。

五、文章的中心。

概念:作者借助文字所要表达的主要意思和思想感情即文章的中心,又叫中心思想。记叙文的中心思想作者是通过叙事、写人、状物所表达出来的某种观点、认识或情感。

常见题型为“本文的主旨(中心)是什么”“请总结本文的中心思想”。“本文给你什么启示或启发”类的试题,其实也是从本文的中心角度来解答。

提炼归纳方法:1.分析文章标题。有些题目巧妙暗示了文章的中心,如《白杨礼赞》。2.研究文章的开头和结尾,“开篇点题”“卒章显志”是记叙文常用的手法,研究这类文章开头结尾含义深刻的句子。是提炼文章中心的有效方法,如《故乡》、《春》。3.分析文章中议论抒情句。一般地说,记叙文插入抒情议论是为了更鲜明地表现中心,因此抓住这些画龙点睛的句子,有利于顺利地找到中心,如:《故乡》。4.分析文章层次和人物事件。有些文章的中心意思隐含在人物事件或文章各部分之中,要进行综合归纳,才能准确把握中心,如《风筝》。5.分析文章的详写点,研究作者处理详略的意图。文章的详略是服从语文章中心的需要的,可以从文章的详写部分发现作者的中心如《背影》。6.分析文章的时代背景,分析归纳文章的中心,有时还需要了解、分析有关的时代背景,了解文中的事件、人物是在什么背景下产生、活动的,如郑振铎的《海燕》。

六、记叙的表现手法。

概念:初中常见或常用的表现手法有:对比、象征、借物抒情、托物言志、欲扬先抑、讽刺夸张、衬托。此外还有常见的表现手法侧面烘托、正侧面结合、动静结合、虚实结合等方法。

定义:1.对比:在文章中的主体结构或主要内容中,把事物、现象和过程中矛盾的双方,安置在一定的条件下,使之集中在一个完整的艺术统一体中,形成相辅相成的比照和呼应关系,即为对比手法。如鲁迅《故乡》中将二十年前后的家乡变化进行比较。2.象征。文章借用某种具体的形象的事物来暗示特定的人物或事理,以表达真挚的感情和深刻的寓意的方法(把抽象的思想感情用某一特定的具体的事物来表现,使之形象化,使所要表达的意思更为含蓄、深刻),即为象征。象征和被象征体之间要有共性。如《白杨礼赞》中以白杨树的挺拔、顽强力求上进象征北方抗日军民的不屈不挠、力求上进的精神意志。3.欲扬先抑:它是一种人物描写技巧。欲扬先抑的“扬”,是指褒扬、抬高。“抑”,指按下、贬低。作者想褒扬某个人物,却不从褒扬处落笔,而是先按下,从相反的贬抑处落笔。如《白杨礼赞》中写到白杨树的“没有婆娑的姿态,没有屈曲盘旋的虬枝”,算不得“好女子”,这是抑;而后一转笔,说他是“伟丈夫”,这是扬。4.讽刺夸张:夸张是一种故意“言过其实”的形象化手法,可以突出人物,强化感情。讽刺是人们针对社会生活中不合理的、错误的或腐朽的人或事,用讥讽、嘲笑的手法,突出其矛盾的所在,以达到贬斥、否定、批判的目的。如《范进中举》中运用夸张,让范进喜极而疯,将科举对人们的毒害这一事实放大,就具有了强烈的讽刺意味。5.托物言志:通过描写客观事物,寄托、传达作者的某种感情、抱负和志趣,即为使用了托物言志的表现手法。其中“托”为借、假托的意思,文章往往从志向、情趣、理想、追求来描述物表现志。如郭沫若在《石榴》中托石榴之物,颂扬了我们民族美好情操之志。



阅读次数(362) | 回复数(2)
上一篇:雨中的等待
下一篇:代课教师问题是社会问题

loading...