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名片
  • 姓名:修松青
  • 性别:女
  • 地区:晋州市市府路北大寺胡同
  • QQ号:1137617622
  • Email:xiufengqing8080@163.com
  • 个人签名: 暂无
最近谁来看过我
博客统计
    日志总数:302 篇
    回复总数:481 条
    留言总数:3 条
    日志阅读:263988 人次
    总访问数:427682 人次
写博文首页 >> 查看xiufengqing发表的博文
《孟子》二章赏鉴[2012/2/25 16:19:00|by:xiufengqing]

《孟子》二章赏鉴


  得道多助失道寡助


  天时不如地利,地利不如人和。  三里之城,七里之郭,环而攻之而不胜。夫环而攻之,必有得天时者矣,然而不胜者,是天时不如地利也。  城非不高也,池非不深也,兵革非不坚利也,米粟非不多也,委而去之,是地利不如人和也。  故曰: 域民不以封疆之界,固国不以山溪之险,威天下不以兵革之利。 得道者多助,失道者寡助。寡助之至,亲戚畔之。多助之至,天下顺之。以天下之所顺,攻亲戚之所畔,故君子有不战,战必胜矣。(选自《孟子.公孙丑下》


     本文开宗明义:好的天时比不上有利的地势,有利的地势比不上人们同心同德,团结一致。“天时”“地利”“人和”是古人常用的说法。在这里孟子用来概括有利于作战的各种客观条件和主观条件。


继而举例说明:比如说有一座小城,内城方圆只有三里,外城也不过七里,敌人围攻它却未能取胜。既然能够包围攻打它,一定是得到了有利于进攻的天时,但是攻打仍然不能取胜,这就雄辩地证明好的天时比不上有利的地势。


以上先论证论点:“天时不如地利。”接着,以攻城为例,论证“地利不如人和”的正确性。


“守城的一方,城墙不是不高,护城河不是不深,武器装备不是不锐利、坚固,食粮也不是不多,但敌方一来攻打,守城的就丢下城郭逃走,这就说明有利的地势不及人心团结、坚强”。


所以说,要使老百姓安居下来,而不迁到别处去,不能单靠划定边疆的界限,巩固国防不是单靠山河的险要,要使天下威服也不是靠武器装备的锐利精良。能行仁政,得到道义的,帮助他的人就多;不行仁政,失掉道义的,帮助他的人就少。要是拥护帮助他的人少到了极点,连所有的亲戚都会背叛他的。要是他得到拥护、帮助的人多到了极点,天下的人都会归附顺从于他的。用普天下归附顺从的人,去攻打连亲属都背叛他的人,怎能不胜呢?所以能行仁政的人要么不打仗,要是打仗就一定能取得胜利。


以上由“人和”而论及“安民”“守国”和“天下归顺”的问题,深入一层论证了论题的正确,说明“人和”的重大意义。


孟子在这里论述了战争胜败的关键在于人心的“顺”和“畔(同‘叛)”,强调“人和”的重要作用。“得道者多助”才能达到“人和”的目的,从主客观条件的辩证分析之中阐明了道理。


生于忧患死于安乐


   舜发于畎亩之中,傅说举于版筑之间,胶鬲举于鱼盐之中,管夷吾举于士,孙叔敖举于海,百里奚举于市。

     故天将降大任于是人也,必先苦其心志,劳其筋骨,饿其体肤,空乏其身,行拂乱其所为,所以动心忍性,曾益其所不能。

     人恒过, 然后能改;困于心,衡于虑,而后作;征于色,发于声,而后喻。入则无法家拂士,出则无敌国外患者,国恒亡。然后知生于 忧患而死于安乐也。


     (选自《孟子.告子》下篇)


       舜是从田野里被起用的,传说是在筑墙的工作中被选用的,胶鬲是从鱼盐贩子中举荐出来的,管仲是从狱官的手里被释放后录用的,孙叔敖是从他隐居的海边被选用的,百里奚是从买卖的市井中被赎出来重用的。


      以上举出六个历史上的知名人物,他们都是来自社会下层,出身清贫的,由此引出作者的精辟见解。


      因此,上天要把重大的责任托付给这个人时,必定要使他的心志经受痛苦的磨炼,使他的筋骨劳累、肠胃饥饿、肌肤消瘦,让他身受挫折和磨难,行动受到阻碍使他做的事情颠倒错乱。这样使他的心灵受到震动,让他的性情坚韧起来,增强他原来不曾有的能力。


      以上几个方面辩证地阐述了培养与选用人才的方法、途径及其目的。


      人常常犯有过失,然后才能改正;思想困惑,思路堵塞,然后才知道奋发。这种心情表露在脸色上,吐露在言语中,这样人们才会了解你。一个国家在国内如果没有秉公执法的大臣和足以辅佐国君的贤士,在国外如果没有可以敌打外国的侵略、侮辱的话,那么,这样的国家常会遭到灭亡。


      作者从人在艰苦磨练中成才,进而论及国在居安思危中才能不衰。


      这样就会知道,忧患之中能使人生存发展,安乐享受却会使人萎靡死亡。


      本文所阐述的是古人对道德、情操、品性等方面的认识,虽是儒家思想的体现,但其中的道理仍有借鉴意义。


       孟子的思想的核心是性善论,是孟子仁政思想的理论基础。他认为“人性之善,犹水之就下也,人无有不善,水无有不下。”他还认为人皆有恻隐、羞恶、恭敬、是非之心,这就是人都有为仁的基础。故曰:“人皆可以为尧舜”。孟子的政治主张是推行仁政王道。“省刑罚,薄税敛”,“不违农时”,使“民有恒产”,做到“养生送死无憾”,在此基础上,再施以德教;孟子具有民本主义思想,提出“民贵君轻”的观点。在君臣关系上,认为“君之视臣如王芥,则臣之视君如寇仇”;反对君主的独裁统治,提出“君有大过则谏,反复之,不听,则易位”;“闻诛一夫纣矣,未闻弑君也。”孟子认为人能通过“养浩然之气”和“思诚”等方式来达到“万物皆备于我”,这是唯心主义。孟子的思想中也有唯物的因素。如:“富岁弟子多赖,凶岁弟子多暴”,“逸居而无教,则近于禽兽”,表明他重视环境和教育对人的影响。


      上述观点在《得道多助失道寡助》《生于忧患死于安乐》二章中也得以充分体现。


      古为今用,鉴今资政。大到国家乃至世界,小到家庭乃至个人,古今中外的无数史实概未能出“得道多助失道寡助”“生于忧患死于安乐”之外。


      毛泽东起源于畎亩之中,深信“星星之火,可以燎原”单始于农民运动,即或在第五次反围剿失败之后,毅然率领仅存的革命火种挥师北上,取得了二万五千里长征的胜利,建立了巩固的陕北根据地,八年的浴血奋战,取得了抗日战争的伟大胜利,在四年的解放战争中,用小米加步枪,打败了全部美式装备的八百代机械化部队。在走出西柏坡的建国前夕,毛泽东还向全党警示:我们是进京赶考。重温《甲申三百年祭》响亮地提出了“两个务必”的英明论断。“居安思危”“戒奢以俭”在“天灾加人灾”的三年特困时期“勒紧裤腰带不吃”举国尝胆尽越公。迎来了“某公三哭我独笑,蘑菇云升戈壁红”的壮丽局面。


      随着改革开放的日益深入,国富民强,人民生活得到极大提高,国民经济空前壮大,种种不健康的沉渣泛起,严重腐蚀了共产党的肌体。苏联“卫星上天,红旗落地”的教训摆在共产党的面前,为了避免亡党亡国,以胡锦涛为首的中共中央加大了反腐倡廉力度。这不又一次印证了孟子“生于忧患死于安乐”论断的英明正确吗?


(晋州市书画家   刘英)

阅读次数(257) | 回复数(0)
上一篇:冬日的暖阳
下一篇:代课教师问题是社会问题

loading...