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名片
  • 姓名:刘文英
  • 性别:男
  • 地区:暂无
  • QQ号:暂无
  • Email:q371995152@sina.com
  • 个人签名: 暂无
最近谁来看过我
博客统计
    日志总数:952 篇
    回复总数:25013 条
    留言总数:223 条
    日志阅读:397750 人次
    总访问数:702513 人次
写博文首页 >> 查看l15132885508发表的博文
曹操父子在饶阳[2017/1/31 9:08:09|by:l15132885508]

点击查看原图

曹操父子在饶阳

   饶阳县在战国时期属赵,进入三国时期属魏,曹操是三国时代魏国的奠基人和缔造者,后成为魏王。其子曹林被封饶阳侯,曹操父子曾与饶阳有着深厚的渊源。

   曹操为了消灭乌桓贵族,决定派大军征讨。常言说,兵马未动,粮草先行。《资治通鉴》操纪云:“滹沱河在饶阳南,至曹操因饶河故渎,决令北注新沟水……”这是曹操发动民众开挖的一条水渠,只为战平强虏,故起名平虏渠。

   水上运输线畅通后,三军所需粮草源源不断运往战场。一切准备停当,曹操亲率三军出征。10万大军浩浩荡荡前行,前面出现一村庄,曹操问身边大将司马懿:行至何处?答道:合我村。曹操听罢,心中一振,合我村三个字使他联想起了匡合天下这句智理名言。

   古代春秋时期,齐国国君齐桓公治国有方,使齐国特别强盛,齐桓公因此名声大振,被誉为春秋五霸之首,被历代君王所敬仰。齐桓公主联合,反对战争,曾九次联合天下诸侯,共同制定了济弱扶倾的合约,主张匡合天下,在当时影响深远。“合”字便是合我村之合,“我”字当时以国讲。春秋时饶阳属于齐国,为了纪念齐桓公的匡合天下,这里取名合我村。

   曹操行至村边大片庄稼地时,齐桓公的英雄形象仍在脑中显现,他勒马站定,手指前面的田间小路,发布了一道军令:农夫是我们的衣食父母,各位将士,定要管好马匹,穿过庄稼地时,如有糟踏庄稼者,格杀勿论。军令刚刚发布完毕,恰好一只野兔从曹操坐骑前跑过。战马突然一惊,蹿入田中,把庄稼糟踏了一片。曹操自愧,深知军中无戏言,决心以身试法,警示三军,伸手拔剑就要自刎。大将司马懿急忙上前阻拦:丞相,万万使不得!战马毁禾之事,乃突发事件所至,即便与丞相有关,身为三军统帅,也应另当别论。这样吧,割掉马腿,以示三军!

   曹操虽失患难与共的战马,但仍难平心中惭愧。趁人不备,又拔出宝剑,把胸前飘逸的美髯割断,攥着胡髯的双手抱拳,高高举起,面向围观的村民,低头弯腰,深深鞠下躬来。村民见状,“忽啦”跪倒一片,以报曹家父子对饶阳民众的深情厚意。曹操之举,在村民的心目中留下了不可磨灭的印象,“割马”二字牢记心里。从此,合我村的俗称“割马”就这样在民间流传开来,一直沿用到如今。

   曹操换上一匹备用战马,穿过庄稼地,入官道向北挺进。曹操亲率大军到达乌桓老巢柳城不足二百里时,乌桓才发现,于是蹋顿与袁尚、袁熙等人率数万骑兵迎击。敌军虽多,但阵势不整。曹操遂命大将张辽为前锋,乘敌阵稍动之机,向敌军发动猛攻。乌桓军大乱,曹军趁势斩蹋顿,大获全胜,袁尚等人逃奔割据平州的公孙康。不久,公孙康斩杀袁尚、袁熙,并将其首级献与曹操。公元207年,曹操攻破三郡乌桓,也彻底肃清了袁绍势力。

   彻底铲除了袁氏残余势力,基本统一了中原地区。社会趋于稳定,生产逐渐恢复,丝织业也随之兴盛起来。

   曹操的第七子,生于邺(今大名县),从小喜欢林木,对青绿挺拔的白杨、枝繁叶茂的桑树尤为喜爱,他很少去蝶飞花香的花园,而经常到野外光顾各种林木。他幼小的心灵里,如果见不到林木,好像丢了魂似的。他常说要是没有了林木,大地将失去生机,没有了林木,便听不到百鸟的齐鸣。所以曹操为他起名曹林。公元208年,曹操为了发展饶阳传统的种桑养蚕业,特把曹林封为饶阳侯。

   曹林为了完成父王托付的重任,对发展种桑养蚕业很感兴趣,精心做了具体安排。在饶阳鲁口城东选择了一方平坦肥沃的土地,由府衙免费供给桑苗,要求保栽保活,桑树成活后,归栽种者自己所有。优惠的政策调动了当地人们的积极性,一个春季过后,成片的桑林栽满了一地。

   第二年春天,棵棵桑苗吐出了新芽,郁郁葱葱,一片新绿。三年过后,桑苗长成了小树,曹林双手抚摩着宽大肥硕的桑叶,满心欢喜,他又开始了下一步的行动计划。他拨给种桑农户银两,鼓励大家养蚕、抽丝、织绢,很快发展成丝绸生产基地。

   公元212年,这一带发生旱灾,土地干裂,桑树枯黄。曹林看着即将毁于一旦的大片桑林,心急如焚。他赶忙向父王告急。曹操得知后,马上派兵士,人工挖渠,引平虏渠之水灌溉桑林。桑树得以浇灌,久旱逢甘露,重显生机,桑叶喂肥了一代又一代春蚕。蚕吃桑叶沙沙响,织机隆隆奏凯歌。村子里,男养蚕,女织缎,一片喜悦繁忙。府衙派专人收购绸缎,乡民们有了可靠的收入,过上了丰衣足食的生活。

阅读次数(634) | 回复数(14)
上一篇:毛泽东全部诗词(三十七)
下一篇:子牙河旁姜子牙

loading...