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名片
  • 姓名:董文璞
  • 性别:男
  • 地区:暂无
  • QQ号:358849484
  • Email:dong.wempu@163.com
  • 个人签名: 暂无
最近谁来看过我
博客统计
    日志总数:72 篇
    回复总数:2 条
    留言总数:0 条
    日志阅读:17185 人次
    总访问数:24982 人次
写博文首页 >> 查看ouswzz发表的博文
魏瑢与摇头村的不解情[2009/12/1 9:42:00|by:ouswzz]

 






魏瑢(1916-1983),河北省安次县得胜口乡十二号村人。1938年参加革命工作,同年加入中国共产党。1947年在延安保卫战中负重伤,成为二等甲级残废军人。1948年,参加土改工作队来束鹿县摇头村搞土改。土改结束后,主动要求留住本村。50年代初,始任该村党支部书记。魏瑢老家有妻子、女儿、儿子、儿媳和两个孙子。他一个伤残的老革命,舍不得在家享天伦之乐,宁愿留在摇头村。为了照顾他的生活,1954年时,他的婶母和女儿搬来摇头村。不久,女儿得了肝炎,他一心只顾生产,无暇顾及女儿,致使病情加重,不幸夭亡。
    1952年魏瑢在摇头村联络十几户困难户,率先组成互助组。还拿出自己的全部抚恤金帮助困户解决生产困难。在他的带领下,摇头村的互助合作事业迅速发展。使摇头村成为束鹿县粮棉产量最高的村庄之一。年人均收入,由1950年的40多元,增加到1957年的108元。
魏瑢带领全村群众,修渠打井,平整土地,发展农村用电,办机械化,大大改善了农业生产条件。成为当时最富裕的生产大队之一。
      在“公社化”、“大跃进”时期,魏瑢坚持实事求是,不搞浮夸;坚持生产资料大队、生产队两级所有,把牲口、土地、农机具、劳力固定在生产队,不刮“共产风”。在劳力管理上坚持推行“定额管理”和“小段包工”责任制。在较大程度减少了极左路线的危害。
      魏瑢一向重视科学种田。他亲自创办农民科技夜校,引进良种、实行科学种植、科学管理。到“文革”前,摇头村的粮棉产量比解放初期翻了三番。
      为帮助周围各村队增产,魏瑢把摇头村粮棉地都按“种子田”进行管理。每年秋后,他留出优种让兄弟队串换。本村用杂花棉籽榨油,用杂花粮食做口粮。1961年,在恢复生产中,有的生产队缺少耕牛来求援,魏瑢对来买牛使役的村,就挑选最健壮的让人牵走;对买牛为繁殖的村,就把已怀孕的母牛卖给人家。魏瑢和摇头村群众这种共产主义风格,誉满乡里。当年,省地报纸曾多次对魏瑢的事迹进行报道。1962年,河北人民出版社又出版了根据魏瑢的事迹编绘成的连环画,书名为《荣誉的人》。
      魏瑢每年在向国家交售粮棉的同时,想方没法“藏粮于民”,因此,摇头村每年都存有几十万公斤粮食。1963年发生大水灾,束鹿县唯独摇头村没向国家要救济粮、救济款。
      1959年魏瑢被评为河北省劳动模范、全国劳动模范。1960年,被评为全国荣复军人模范,并应苏联老军人协会的邀请,以代表团副团长的身份赴苏访问。参加苏联建国43周年观礼。访苏归来,周恩来总理接见并宴请了魏瑢和红军老团长方和明,周总理当场送给他们每人一捆黄呢衣料。他们说:“我们是农民,现在的农民都不穿这种衣服,我们也不穿。”总理赞扬了他们艰苦朴素的革命本色,于是改送普通蓝布。魏瑢把这捆蓝布转赠给和他一起工作的干部和乡亲们,他说:“荣誉是大家的!”。
    在“文化大革命”中,魏瑢遭到了残酷*****。有人往他的屋里扔*****,给的鸡投毒。狭隘的地方主义、盘根错节的派性斗争,使魏瑢饱受打击。1969年被儿子接回安次老家。
魏瑢离开摇头村的三、四年后,他为集体积累的存款仍有40多万元,存粮30多万公斤。这在上个世纪70年代,对一般村而言可是个天文数字!1983年,魏瑢逝世的噩耗传到摇头村时,人们无不悲痛,并深切地怀念他。
      魏瑢现象,不值得我们好好反思吗?
阅读次数(476) | 回复数(0)
上一篇:猎兔记趣
下一篇:城镇合作医疗,你能走多远?

loading...