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名片
  • 姓名:孙顺超
  • 性别:男
  • 地区:暂无
  • QQ号:暂无
  • Email:823462403@qq.com
  • 个人签名: 暂无
最近谁来看过我
博客统计
    日志总数:969 篇
    回复总数:1400 条
    留言总数:19 条
    日志阅读:631829 人次
    总访问数:1100841 人次
写博文首页 >> 查看sunshunchao发表的博文
83岁农艺师棉田课堂开遍8省[2017/10/28 8:32:59|by:sunshunchao]
[p=30, null, left]  

        83岁农艺师棉田课堂开遍8省[p=30, null, left]  一株株棉花长在乡间,很多人看上去觉得很普通、很平常。但在83岁的刘春台眼里,棉花是多么美的植物啊!4月播种,7月开花,9月开始收获,尤其是开花的时候,那些花不仅漂亮,甚至还会“变色”!他有时会直接把棉花移植到花盆里,摆到窗台上。

[p=30, null, left]  从求学到工作,刘春台的世界里就没有离开过棉花。他曾是省科技厅农业处处长,从科技厅副总农艺师的岗位退休后,“闲不住”的他成为河间市国欣农村技术服务总会的种棉顾问,在退休后继续为“棉”奔走,将“课堂”摆进棉田、村委会大院和农家院里,用自己的汗水和“脚底板”,把人生最壮丽的“论文”,写在了祖国的大地上。

[p=30, null, left]这辈子没离开过棉花

[p=30, null, left]  说起来,虽然刘春台这辈子跑了不知多少个地方,但如今在河间欣农研会,也算是“叶落归根”了,因为他就出生在沧县的顺河街(今属沧州市区)。他记得,小时候,家对面有个轧花厂,把废弃物倒在河坡上,里面有些种子经雨长成小苗,之后开花结桃吐绒,引起他的好奇心,那是他最早认识棉花。上小学后,他星期天去郊外,看见农田里的棉花,结出一串串棉桃,比河坡上的“自生棉”更诱人。

[p=30, null, left]点击查看原图

[p=30, null, left]  到保定农校上学,他又跟棉花打起交道。学校农场统一种完棉花,分给学生业余管理。刘春台对管棉兴趣很高,还做些小试验。1951年7月,农校毕业前夕,保定棉区爆发“红蜘蛛”,这是一种稍一疏忽就会成灾的小虫。省农技推广大队抽调农校毕业班学生下乡协助治虫,在棉区边学边做一个月,这1954年9月,刘春台在河北农大上大三,棉花栽培教授带学生们到棉区生产实习,至今棉乡人物故事还历历在目。1955年大学毕业,刘春台留校了,在校附属农场当技术员,主要服务教师科学试验,又以棉花为主。1976年,他来到省科技厅工作,从事农业科技管理后,一直没离开棉花。

[p=30, null, left]  1994年,刘春台退休了。退休后他也没闲着,仍旧跟棉花、棉农打交道。直到2002年,他找到河间欣农研会的负责人卢国欣,提出了一个至今让卢国欣都难以忘掉的“要求”:“我想去你那里,继续研究棉花,继续服务棉农,将自己所学的知识传播出去,我不要工资!”让刘春台进一步接触了农村、农民和棉花。

[p=30, null, left]足迹跑遍8省棉区

[p=30, null, left]  一个退休干部竟然主动来一个农民合作组织,这让卢国欣既惊且喜。其实在此之前,刘春台就对这个农民合作组织给予很大的技术支持,曾多次给棉农讲课,他希望借助这个平台为棉农提供实打实的科技服务,所以“不要工资也来”。

[p=30, null, left]

[p=30, null, left]  这成为刘春台种棉技术推广道路上的一个重要节点,随后,他又被聘为中国棉委会、中国棉花协会两大棉农组织技术顾问。有了辐射全国的平台,他直接与棉花和棉农打起了交道。而他,也将这毕生积累的棉花知识,全部奉献给了土地,奉献给了那些下雨天儿打着伞也要站在那里听他讲课的乡亲们。

[p=30, null, left]  刘春台做得最多的,是“跑”到棉田里去,“站”到棉农们中间,传播知识,答疑解惑。他就像一个“播火者”,一次次出发上路,一次次抵达各个村庄的田间地头。无论是山区还是平原,刘春台到达后说的第一句话就是“带我去棉田”,就像一位医生出诊,他需要掌握第一手的资料,而非仅仅依靠书本。在棉田里,刘春台往往要从宏观上观察棉田的地势,查看土层情况,化验肥料,查看病虫害……等真正了解了“这块地”的实际情况,他才会根据这些开始他的培训讲座。正是因为他的讲座直接针对棉农们所面临的实际情况,所以备受欢迎。

[p=30, null, left]  “棉花小苗长得快,这不是好事,这说明氮肥超标,营养太旺了,会让根长得慢,扎不下去,要‘稳’长,不能‘比’长。”

[p=30, null, left]  “缺钾肥会让下边的叶子变黄,上边的叶子正常,跟‘枯萎病’症状有些相似,怎么辨别?你剖开秆看看变没变色。”

[p=30, null, left]  “下棉田,上了年纪的人一定要有老花镜或放大镜,小虫子最能骗人,有时候连技术员都有可能被骗。”

[p=30, null, left]……

[p=30, null, left]  这些年来,瘦弱的刘春台凭着惊人的热情与毅力,足迹遍布天津、河北、山东、河南、陕西、山西、江苏、湖北等8个省(直辖市),传播推广棉花技术为棉农服务。他说,他到过200多个县,去过上千个村子……

[p=30, null, left]记住棉农“村东南”那块地

[p=30, null, left]  南皮县王寺镇许庄子村56岁的刘振洋种了20多年棉花,跟刘春台打交道也有10多年了。

[p=30, null, left]  “哪有这样的专家呀?”刘振洋说,刘春台讲课从不照本宣科,而是先到地里仔细察看,然后再根据发现的问题跟棉农们讲。他记得,有一年夏天,刘春台去他家棉花地,结果热得实在受不了,最后老人光着膀子站在棉田里,汗水直淌,那场面他至今难忘。还有一次雨后,地里不好走,刘春台坚持要去,虽然拄了一根拐棍,可还是摔了一跤……刘振洋说,在接受刘春台的技术帮助以前,他的棉花亩产是400多斤,后来就突破了600斤。今年棉花即便受到天气的影响,亩产也达到了650斤。

[p=30, null, left]  衡水市枣强县枣强镇门庄子村50岁的棉农彭书红,也与刘春台结识10多年了。最让他震惊的是,刘春台竟然记住了他家的棉花地。他说,种棉花周期长,病虫害多,所以技术支持非常重要。刘春台到村里讲课总是先到地里,最后甚至记住了他家的棉花地,有时直接给他打电话问:“你们家村东南那块地怎么样?”“那块有井的地呢?”这让彭书红十分震惊。另外,村民们都纳闷:八十多岁的刘春台为什么讲课时总是站着。彭书红曾就此问过他。刘春台说,站着是为了表示对前来听课的村民们的尊敬。这个细节也让彭书红深受感动……

[p=30, null, left] “不像专家,像俺们农民的亲戚。”

[p=30, null, left]  敬佩、尊重、感谢、祝福……只要跟棉农们提起刘春台,这些美好的情感会“扑面而来”。用一位棉农的话说就是“人心换人心”。

[p=30, null, left]“核动力”,“献身无止境”

[p=30, null, left]  其实刘春台除了工作外,还有着更为丰富的精神世界,他喜欢唱歌、唱戏,甚至连流行歌曲都了如指掌。他还喜欢写作,也订阅了不少报刊,不光自己看,还要从里面摘出他认为有价值的文章,再做成“剪报”与人分享。

[p=30, null, left]  但唱歌也好,写作也好,都永远代替不了“棉花”在刘春台心中的位置。他跟别人说话,往往没说几句就说到棉花上,接下来就是滔滔不绝,充满激情。

[p=30, null, left]在这位老农业科技工作者的心中,有着一幅等待着去一步步实现的“蓝图”。他说,农业科技推广不可能单靠一两个人的力量,还是要依靠组织,创新服务方式,共担风险,共享成果,最好成立针对棉农的“保险基金”……

[p=30, null, left]也正是因为他这股扎根棉田推广棉技、服务棉农的劲头,刘春台身边的同事们叫他“核动力”。

[p=30, null, left]此外,刘春台还用行动诠释了他“献身无止境”的誓言。他和老伴已经做了公证,将来去世后捐献遗体用于医学研究。他还拿出10万元作为“特殊党费”,交到了党支部。10万元,数字绝对不小了,但在他看来却是一件太平常的事情:“本来我说的是‘不要工资’,但河间国欣农研会还是给我开了工资,那我只能用这种方式来‘回报’了。”

[p=30, null, left]平时不管哪里或哪个人有灾有难了,刘春台都积极捐款救助。国欣农研会棉花所所长徐东勇仍记得,有一次他陪着刘春台下乡讲课,本来就挺累了,可晚上刘春台仍要跟他资助的学生通电话,在电话里鼓励年轻人……

[p=30, null, left]全国离退休干部先进个人、全国优秀科技特派员、河北省老有所为十大金色之星……这些年来,刘春台获得了诸多荣誉。对此,刘春台说:“我1956年入党,发誓终身为党的事业奋斗,必须初心不改,践诺不懈!”

[p=30, null, left]一辈子与棉花打交道,八十多岁依然扎根棉田。刘春台燃烧着自己的激情,至今依然“在路上”。

[p=30, null, left]《燕赵都市报》李家伟 文

[p=30, null, left]

[p=30, null, left]

[p=30, null, left]

阅读次数(523) | 回复数(1)
上一篇:身心减负:新时代的新生活
下一篇:河北省种子协会财务报告

loading...