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名片
  • 姓名:刘树敏
  • 性别:男
  • 地区:暂无
  • QQ号:1073511440
  • Email:liushumin8798337@163.COM
  • 个人签名: 暂无
最近谁来看过我
博客统计
    日志总数:501 篇
    回复总数:3261 条
    留言总数:353 条
    日志阅读:244477 人次
    总访问数:524406 人次
写博文首页 >> 查看liushumin2009发表的博文
梨园百花一奇葩[2009/11/13 10:29:00|by:liushumin2009]

 


梨园百花一奇葩


———记侯村镇堤上村曲周柳子腔


 


                


曲周柳子腔是曲周县独具特色的民间戏曲,为侯村镇堤上村独有。不久前,曲周柳子腔被省政府评为河北省第三批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项目,名声大振。为此,笔者专门对其进行了采访、整理。


据堤上村老艺人介绍,在清代光绪年间,有一个能歌善舞、多才多艺的流浪演唱艺人,长期活跃在冀南、鲁西、豫北一代,以卖唱为生。卖唱艺人吸收了三地民间小调的精华,结合一些戏剧曲牌,糅合当地的方言和语音,渐渐形成了一支具有地方声腔的派别。有一年,他在卖艺途中,路过堤上村不幸染上恶疾,堤上村村民将他收留,并凑钱为他治病。病愈后,他深感堤上村村风纯朴,百姓宽厚善良,为答谢救命之恩,就在堤上村组班收徒授艺,带领徒弟走村串乡卖艺,挣些银两糊口和接济群众。最初的演出以清唱为主,形式单一,情节简单;后来逐渐发展为化妆表演、人物角色固定的小戏班,成为小型的业余剧团,广泛活动于堤上一带的庙会、集日,以春天和秋后最为活跃。演出时,临时搭台,因而也称草台班。由于该剧中的音乐伴奏和唱腔演出曲调特点像雨后青蛙(土语称蛤蟆)的叫声,时人称该剧种为蛤蟆嗡。民国初年,有人觉得此名欠雅,提出更名为柳子腔,得到剧团所有人员的认可,从此一个新的剧种诞生了。


  民国年间,曲周柳子腔有初步发展,此时堤上村柳子腔剧团已渐成规模,声誉日盛,演出范围不再局限于本县,逐渐向周边的馆陶、广平、邱县、大名等县扩延,邻村也出现了一些柳子腔剧团,并且出现了范玉森、李德江、李小朵等一批深受农村观众喜爱的演员。之后,随着各种剧种之间的借鉴,灯光的改善,布景的介入,女演员的增多,从建国后到上个世纪六七十年代进入鼎盛时期,成为本地区除豫剧之外的第二大剧种,仅堤上的剧团就有男女演员40多人。剧团各种行当齐全,服装道具完备,演出剧目既有古装戏,也有现代戏,不仅在农村搭台演出,而且进入县城剧场售票演出,一度活跃在冀鲁豫接壤的周边城镇和广大农村,受到广大群众的欢迎。到了七八十年代,堤上村柳子腔剧团还多次参加县里组织的文艺调演,荣获了多种奖项。


  曲周柳子腔虽为地方小戏,但在剧情内容、唱腔念白、形体动作、音乐伴奏等方面均有其鲜明的艺术特色。曲周县柳子腔因属小戏范畴,很少有帝王将相的朝代戏,多以生(小生、老生)、旦(花旦、青衣、老旦、彩旦)为主,辅以丑角作陪衬。剧情内容往往以家庭为背景,通过夫妻、未婚夫妻、婆媳、姑嫂、妯娌、邻里等相互之间的恩恩怨怨,演绎悲欢离合的故事,宣传道德伦理,宣扬传统美德,对人们进行惩恶扬善的教化。这些剧目贴近生活,贴近实际,尽管剧中情节含有一些封建迷信成分,但演的是群众身边的事,说的是群众想说的话,抒的是群众心里的情,极易激起群众的共鸣。曲周柳子腔的唱词和道白的显著特点是不避俚俗,多用生动活泼的群众语言,甚至歇后语、谚语,易懂、易学、易唱、易念。唱词常见十字句和七字句,节奏明快,灵活顺口,除老生有时用二本腔外,一般都以真声演唱,吐字清晰省力,有事半功倍之效。根据剧中人物所处的特定情景、唱腔,分慢板、二板、快板等十几个板式,以表达剧中人物的复杂的喜怒哀乐之情。唱腔委婉动听,入耳入脑。柳子腔剧中的丑角占有重要的位置,惯用乡音土语,插科打诨,幽默滑稽,为其润色不少。其形体动作程式较少,受冀南民间舞蹈《拉花车》、《跑旱船》、《放风筝》等影响较大,自由欢快,贴近民俗风情。曲周柳子腔属弦索腔系,主要伴奏乐器有四胡、二胡、笙、笛等,由于演员行腔比较自由,伴奏常随唱腔灵活变化,也就是所说的弦包音


  曲周柳子腔作为独具艺术特色的稀有剧种,与武安平调、永年西调同为冀南地区重要的民间文化瑰宝,具有较高的思想品位和艺术价值。保护开发曲周柳子腔,对于丰富民间戏曲艺术,丰富农村业余文化生活,促进农村精神文明建设具有重要意义。据了解,柳子腔剧种自诞生以来,老艺人编创的剧本大约有70余部,由于年久等多种原因,有些剧本已绝迹舞台。口头流传下来的剧本有《田二红开店》、《丢印》、《安儿送米》等十余部。进入新世纪以来,由县文化馆在原有剧本基础上创作了《挑女婿》,参加了市文艺汇演并获优秀表演奖。曲周县柳子腔是一个传统的地方剧种,尽管其形成时间不长,但它以一种民间文化形式存在着,为研究当时当地的民俗风情、社会背景、经济状况提供了实体性的资料。对曲周柳子腔这一稀有地方剧种的深入研究、保护,将为我国民间文化发展增添精彩的一笔。


民间戏曲     阅读次数(322) | 回复数(1)

上一篇:
下一篇:我的战疫成绩一贤

loading...