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名片
  • 姓名:冯全江
  • 性别:男
  • 地区:暂无
  • QQ号:暂无
  • Email:fqjliushi@163.com
  • 个人签名: 暂无
最近谁来看过我
博客统计
    日志总数:302 篇
    回复总数:403 条
    留言总数:0 条
    日志阅读:160204 人次
    总访问数:350214 人次
写博文首页 >> 查看fqjliushi发表的博文
南宫村名由来--段芦头镇[2021/3/29 9:52:15|by:fqjliushi]

段芦头镇:

段芦头镇地处东经11534分至11543分、北纬3705分至3712分之间,位于南宫市东南部,总面积92.9平方公里,耕地9万亩,常住人口51121(2017),段芦头镇是全国最大的羊绒集散地的中心,"京九"铁路在该镇穿过,被列为国家级小城镇建设乡镇。

段芦头镇经济发达,以绒毛加工业和合金刀具产业为特色。

城镇建设致力于旧城改造,在紧靠肃清公路投巨资兴建了"新世纪商城"。商城建筑面积2.2万平方米。镇内规划了工业园区,园区内实现了通水、通电、路面硬化,入区项目单位达100多家,是一座新兴的工业城镇。

其建制沿革为:19537月始建段芦头乡,辖段芦头、李和生、张庄。19569月,秦庄、西康、鲁义寨、后和生、前和生、王家庄、和生店、南张家庄并入。1961年划入清河县,1962年还属,1984年建为乡,19854月建为段芦头镇,1996年徐马寨乡、董家庙乡并入,镇政府驻段芦头,下辖段芦头段一、段二、段三、段四、后和生、南张庄、西张家庄、西康、李和生、和生店、凉分庄、鲁义寨、前和生、王家庄、秦家庄、赵家庄、徐马寨、翟固寨、安子窝、西密井、青杨寨、邹家村、石家屯、悬空、董家村、东孙家庄、三官屯、马河涯、陶家屯、南小六、东王排、马家庄、唐家庄、董家庙、王尔庄、马尔庄、东密井、北小六、袁家村、万户庄、李家村、西王排共42个村委会。


段芦头:又称断头村:即今段芦头镇。据说宋时曾名东康庄;传说隋唐时期的割据诸侯窦建德曾在这一带打仗,杀俘虏,所以留下了断颅头(段芦头)、割项庄(葛仙庄)、卸颅镇(谢炉镇)等地名。至明清时,段芦头已与苏村、垂杨、明化等,成为南宫县的“镇外九集”之一

段芦头另一种说法是元朝时,段、汪、乞、冉四姓居此地。元末明初,此地设立了几座炉盘,以段氏为首,为官家锻造兵器盔甲。从此便有了“段炉头”名号,后演变为今村名。明永乐二年(1404),侯老五自山西洪洞县枣流村迁来落居,随后又迁来秦、张、李等姓.村名仍用旧称。今“炉”字已演变为“芦”。明嘉靖《南宫县志》记载:此村为当时镇外九集之一

李生:相传,元代以前,这里有一条临清通往大营的大道,道旁散居村民,南北相隔七里之遥,称“七里区”。其南端即为清凉江三角地,曾开有店铺。后因河水泛滥,民房多被冲毁,幸存者集中于四片居住,统称“和生”,意即“和睦共济一这四片即今和生店、前和生、后和生、李和生四村。明初,李天光、李天清兄弟二人由山西迁此定居,后以其户众人多取村名李家和生。今简称李和生。

前和生:明初,赵老五从山东掖县迁此定居,因在两个和生之南,故名前和生。

后和生:明永乐年间(14031425),赵景元从山西洪洞县迁此定居,因居前和生村北,故名后和生。民国时期因富户均为徐姓,村名曾称徐和生,解放后复名后和生。

和生店:明永乐三年(1405)从山西迁来王三星等人定居.,取名和生店。

赵家庄:元代该村为赵氏世居之地,以姓氏取名赵家庄。明永乐三年(1405),张氏由山西洪洞县迁来定居,村名仍沿旧称。

南张庄:此处元代以前即形成村落,因祖居张氏名张家庄。明永乐年间(1403-1425)。李应照一家自山西洪洞县迁此落居,村名仍沿旧称。民国初,为区别重名村,加方位改称南张庄。

秦家庄;据秦氏家谱记载:明永乐二年(1404),秦洪自西洪洞县野鹊庄迁居于此,取村名秦家庄。明末陆辰仲一家从王尔庄迁来,村名仍用旧称。

王家庄:元代名窑村,因村中砖窑多而得名。明永乐三年(1405),王功一家自山西洪洞县迁来定居,遂改村名王家庄。

凉分庄:元末明初,这一代流行瘟疫,村民死亡甚多,该村只有张氏一家幸免一难,后因张氏靠做凉粉为生,遂取村名凉粉庄,后演变为凉分庄。

西张家庄:据张氏家谱记载,张英于明永乐三年(1405),从山西迁此定居,以姓氏取名张家庄。后为区别重名村,加方位改称西张家庄。

鲁义寨:明代以前,该村与青杨寨是一个村,名芦青寨,因芦苇青郁而得名。原址在今村西,后遭洪水冲淹,幸存者冯、王二姓迁居于此(有村西河内出土砖铭为证),取名“芦宜寨”。后人鄙其俗,改名鲁义寨。

西康:据该村原庙钟记载:宋代时村名康庄。取康泰福乐之意,村址在今村东,历经数年,宗嗣繁衍,人口渐多,分为东康、西康两个村。后东康被水冲淤,沦为废墟(今段芦头初中校址挖出的方砖有东康字样可为佐证),东康村民西迁至此。明永乐年间(14021425),孙、马等姓自山西洪洞县迁来落户,西康之名沿用至今。

徐马寨:明初,马、徐二姓由山西洪洞县迁居到此.后渐成村落,取名徐马寨,沿用至今。

青杨寨:据传.此村原与鲁义寨是一个村,名芦青寨。因闹洪水,一部分人东迁建村,取名鲁义寨。另一部分在此重建家园,并于村周围栽杨植柳,一片青绿,故名青杨寨。

翟固寨:明永乐三年(1405),翟友财自山西洪洞县迁来落居。为寄生活安定、村庄安全之意,以姓氏加地名,取名翟固寨。

东孙家庄:孙灏于明永乐三年(1405),由山西洪洞县迁此定居,取名孙家庄。1981年地名普查时,为区别重名村,加方位改为东孙家庄。

东密井:据传,村中原有一口井,因水甜而远近闻名,人称蜜井,后渐为村名。民国末期,分为东西二村,此村居东,得名东蜜井,后演变为东密井。

西密井:“蜜井”来历见东密井。民国末期,分为两个村,此村居西,称西密井,后演变为西密井。

南小六:明永乐年间(14031424),王姓堂兄弟二人,自山西洪洞县迁此建村。因二人排行均为第六,故此村名小六。后人多村大,村分南、北两村。此村居南,名南小六。

北小六:明永乐年间,王姓堂兄弟二人从山西洪洞县迁此定居,因排行均属第六,人呼之“小六”。后人多村大,分为两村,此村在北,称北小六。

王尔庄:据王氏家谱记载:明永乐三年(1405),王有诫、王有之兄弟二人,从山西洪洞县迁此建村,取名王二庄。后赵、盂、袁、路、张等姓从山西洪洞县相继迁来,村名仍称王二庄,后演变为王尔庄。

安子窝:据传,此村原名井泉庄,后有一只花鸟在庙前树上筑巢搭窝,形若马鞍子,村民称奇,以为吉祥之兆,于是改村名为“鞍子窝”。后演变为安子窝。

马尔庄:明永三年(1405),由山西洪洞县迁来马秉、马义兄弟2人,在此定居建村,以姓氏取名马二庄,后演变为马尔庄。

三官屯:明初马、贺、聂等姓,先后从山西洪洞县移居至此,后形成贺家馆、马家馆、聂家馆3个相邻聚落,统称馆里村。民国时期,村域延伸,融为一体,易名三馆屯,后演变为三官屯。

马河涯:此村原名马颊河涯,因位于马颊河(今名清凉江)北沿而得名。明万历九年(1581),因靠近蜜井村改为马家蜜井,清初又复名马颊河涯,民国时期简称马河涯。

陶家屯明永乐三年(1405),陶万寿从山西洪洞县迁此定居建村,以姓氏取名陶家屯。

董家庙:此处是西汉所建信成县城故址。据明《太平寰宇记》记载:信成县“汉故城,在清河西北十二里”。民国《南宫县志》载:“所谓清河今治西北十二 里,即汉之信城,在董家庙左近者也”。又注“近访得此村,果有古城遗迹,但有南北二门”。明嘉靖《南宫县志》记载:当时此村是县内镇外九集之一。据清康熙十八年碑文记载:此地井多庙大,董姓聚居,故称董家庙(道光《南宫县志》作董家堡)。

东王排:“排”或作“牌”,为清代村庄建制名称。明永乐年间(14031424),自山西洪洞县迁来王姓兄弟2人,分居东西两处。清代渐成村落。此村居东,取名东王排子。后简称东王排。

西王排:“排”或作“牌”,为清代村庄建制名称。明永乐年间(14031424),自山西洪洞县迁来王姓兄弟二人,分居东西两处。清代渐成村落。此村居西,取名西王排子。后简称西王排。

悬空:据明宏治元年《孟修悬空寺碑记》载:“直隶真定府冀州南宫县东南八十里,地名悬空村,居路之左,古有梵刹,亦曰悬空寺,乃昔先圣之庙迹也。时人忽见云雾冥晦,殿阁辉煌,金碧悬映,朱门耸翠,宛若梵宇、声佩一方,昭然而发入耳目。间者,须臾平复如故。庙以此验,号为悬空寺,亦名悬空村也”。明嘉靖《南宫县志》载:此村明代为通往清河县的八个邮铺之一。

袁家村:袁氏世居此地,以姓氏取名袁家村。村中原庙钟上刻有袁氏族谱,可为佐证。

马家庄:明洪武初,马宁从涿州大树楼桑村,迁到南宫县城东南六十五里赵戈庄(今西马固)定居。据传,马宁放羊时,正当中午,在今址看到喜鹊与一条蛇打架,认为是龙凤相争,必是宝地,便插柳枝为记。后柳枝长成大树,其次子马士忠即在此建宅居住,渐成村落,以姓氏取名马家庄。

石家屯:明初,石氏到此定居,以姓氏取名石家屯,沿用至今。

万户庄:明永乐年间(14031424),王恩公、王恩用从山西洪洞县迁此定居,以姓氏加方位取村名南王庄。此村靠近清河至冀州的官道,后因一万户侯路过,在此休息,村民遂改村名万户庄。

唐家庄:据唐氏家谱记载:明永乐三年(1405),唐海由山东临邑县迁来,以姓取名唐家庄(道光《南宫县志》作唐家村)。

李家村:明永乐二年(1404),李氏从山西洪洞县迁来定居,后人丁不旺,便放鸽子寻新居,认为鸽子落的地方即为吉祥之地。结果鸽子东飞一里,落于今址。建村后,以姓氏取名李家村。

邹家村:明代,此处为王排子村马姓的田园,有一邹姓为其看守,后马家破落,邹姓自种自食,在此发展成村落,取名为邹家村。

董家村:该村原为董家庙的一部分。汉时,董家庙(为汉建信成县城故址)有北、西、南3关,该村是西关,也称西村。1943年独立成村,以姓氏命名董家村。

阅读次数(1938) | 回复数(0)
上一篇:南宫村名由来--垂杨镇
下一篇:南宫坤平制冷 冷库

loading...