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名片
  • 姓名:朱德英
  • 性别:女
  • 地区:昌黎
  • QQ号:393290027
  • Email:393290027@qq.com
  • 个人签名: 认认真真做事,实实在在做人。
最近谁来看过我
博客统计
    日志总数:1807 篇
    回复总数:13796 条
    留言总数:137 条
    日志阅读:2508784 人次
    总访问数:2969725 人次
写博文首页 >> 查看oneoneone发表的博文
昌黎地秧歌的传人---宋建亮(转)[2014/9/13 7:08:40|by:oneoneone]
  我叫宋建亮,是昌黎城郊区宋庄的一位农民,也是一名地秧歌艺人,我打心眼儿里为我的这两个身份自豪,因为是农民让我接着了地气,而地秧歌则让我每一天都活得高兴、乐呵。  

  在咱昌黎有句老话叫:“饭不吃,酒不喝,不能不扭大秧歌;米不碾,面不磨,不能不看大秧歌。”地秧歌是咱昌黎的宝,勤劳智慧的老祖先在田间地头,用地秧歌扭出了喜怒哀乐,也扭出了日子里的苦辣酸甜。我想不管这社会如何发展,咱昌黎人都舍不下地秧歌,也不应该舍下。  

   点击查看原图

  我打小迷恋地秧歌,逢年过节村里组织表演,每次我都要跑着去看,夜里顶着月亮回家。那时候我只有六七岁,对秧歌动作表达的含义还不理解,但每天却都像着了魔一样,追着撵着看地秧歌,喇叭点儿响起来,还情不自禁地跟着扭上一扭,幼稚滑稽的动作常常逗得大伙哈哈大笑。  

  我爸妈也喜欢地秧歌,见我对地秧歌着迷,他们不但不反对还全力支持,我妈亲手为我做了六套秧歌服,我爸给我买了唢呐、鼓等家伙事儿,还带着我到县城的地秧歌名角儿卢凤春和于振江家里拜师学艺。家里人的支持和老艺人的栽培,让我对地秧歌的兴趣越来越浓,不仅动作开始做得有模有样、神情表演得有滋有味,更重要的是我对地秧歌的一些常识有了更深的了解,知道了“妞”、“丑”、“擓”、“公子”是地秧歌的四个行当,每个行当都有具体的“套路”,等等。

  点击查看原图        



      渐渐地,我越来越喜欢上了地秧歌中的“丑”角,并开始专攻这个角色。艺术都是来源于生活,为了将“丑儿”演真、演活,我就站在大街上观察不同人的表情,甚至一整天蹲在村口观察村里傻子的动作、表情,回到家里就对着镜子反复练习,细细琢磨。凭着这股韧劲,我的地秧歌技艺明显进步,自己也开始有了点名气。  

  也是从这时候,我开始考虑一些事。地秧歌是咱老祖宗传下来的宝不假,可是这么多年来咱一直都是在吃老本,创新严重不足,对年轻人的吸引力自然就差了。为了给地秧歌加入新东西、注入新生命,我去少林寺学了三年武术,又拜师学习了川剧变脸。可是真到了要对地秧歌进行一些改动的时候,我又有些犹豫了。地秧歌作为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有着深厚的文化底蕴,我不敢冒冒失失的改动,更不敢随意改动,但创新的种子却又抓挠得我难受。于是我鼓起勇气将创新的想法告诉了师傅。师傅说:“文化传承需要积累,更需要创新,你胆子要大些,一定得把创新做好了,这对地秧歌的发展是大功一件。”    师傅的一番话,既坚定了我的信心,却也让我连着几天睡不着觉。说啥也得把地秧歌的创新做好了,要不我就成了地秧歌的罪人了,我的地秧歌生涯毁了没啥,可要是把地秧歌毁了那可咋办啊?从那时候开始,我一门心思琢磨起了地秧歌创新的事,尝试着把武术穿插进秧歌,有时候一个动作都要做上百遍、上千遍。那段日子,是我成为秧歌艺人以后最难的一段日子,我也想过要放弃,心想照着老祖宗的动作扭就是了,多少辈儿人还不都是这样过来的,可转头自己就又忍不住琢磨起地秧歌动作来。没办法,谁让咱喜欢民间艺术、喜欢地秧歌呢,既然喜欢那咱就盼着它好,就得把它扭好、传承好!  点击查看原图

  功夫不负有心人。我终于将武术动作与地秧歌完美地融合了起来。乌龙盘打扇、乌龙绕头扇、乌龙钻天扇、空翻亮相……每一个动作我都做得行云流水,地秧歌传统节目注入了新的活力,看到观众们投入的神情和拍得通红的巴掌,我觉得一切都值了。

  我爱地秧歌,地秧歌也慷慨回报了我。由我改编、主演的《扑蝴蝶》、《逗秧歌》等传统节目,先后登上省级元旦、春节、元宵节等晚会的舞台;地秧歌由昌黎的田间地头,扭上了上海世博会,扭上了西安世园会,扭上了央视大舞台,甚至扭出了国门;2013年,我带领的地秧歌团队,又获得了河北卫视《炫动中国风》栏目冠军,赢得了去维也纳金色大厅演出的机会;我自己则获得了“全国乡村青年文化名人”的殊荣。  

  昌黎地秧歌火了,我也算是有了些名气,这时候我就想着要让更多的人喜欢上地秧歌。只要我有时间,就在自家门前放开喇叭扭上一扭,一些喜欢地秧歌的村民陆续加入,我很乐意教他们一些动作,渐渐地越来越多的村民参与进来,村里打麻将的少了、喝酒闹事的少、吵架斗嘴的也少了。为了将地秧歌更好传承,我还开始收徒,目前已经收了6名徒弟。  

  小时候,地秧歌是我心中的一个梦,现在将地秧歌发扬光大、传承下去是我更大的一个梦。我知道我个人的力量是有限的,但是我愿意坚持下去,愿意带动更多的人投身到地秧歌这个行当中来,因为地秧歌不能丢,老祖宗留下的宝不能丢,希望能有更多的人陪我一起去实现这个梦!

标签:转自长城网     阅读次数(1626) | 回复数(11)
上一篇:徒有虚名
下一篇:理发

loading...