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名片
  • 姓名:郝卫国
  • 性别:男
  • 地区:永年县讲武乡小北汪四分村
  • QQ号:0
  • Email:1216379730@qq.com
  • 个人签名: 暂无
最近谁来看过我
博客统计
    日志总数:113 篇
    回复总数:133 条
    留言总数:0 条
    日志阅读:21441 人次
    总访问数:43934 人次
写博文首页 >> 查看haoweiguo发表的博文
转千万富翁当月薪480元村支书 积劳成疾病逝[2010/6/6 15:42:00|by:haoweiguo]










































 
千万富翁当月薪480元村支书 积劳成疾病逝


[ 2010-6-5 17:20:00 | By: 赵晓光 ]








 










 



张可山留下的照片并不多,这是他比较喜欢的一张(翻拍)





张可山走到哪,都会受到村民的欢迎 (翻拍)



26岁当上村支书,为了让巴沟人吃饱饭,积劳成疾;32岁便切掉一叶肺,63岁时满身疾病、已是千万富翁却再次出山,当起月薪480元的村支书。一心要将巴沟打造成“微缩版郑东新区”。可天不遂人愿,他走得太早……他叫张可山,巩义市站街镇巴沟村原党支部书记。



他,是个富翁,拥资千万。



63岁的时候,放弃了自己的企业,一个月领480元的“工资”,成了巴沟村支部书记。



他倔强,凡事必争第一,无论对别人,还是对自己;他雷厉风行,完成一个又一个“不可能完成的任务”;他还是个烟鬼,一天三四盒,烟灰缸的烟头经常堆成金字塔,毫不顾及自己仅剩一叶的肺。



他,就是巩义市站街镇巴沟村原党支部书记张可山。



他把脏乱差的巴沟,打造成满是鲜花、杨柳、公寓楼的现代化村庄。



至今,巴沟人仍在使用着40年前他带着大伙修好的灌溉工程,那次工程他献出了自己的肺。



这次,他为巴沟献出了自己的生命。



商报记者 马静 文/图



身世:三升米将他换给了养父母



所有坚强和品格高尚的人,总有着艰辛的经历。



1942年,父母老来得子,生下了张可山。儿时的他就下田干活,而且总是吃不饱。



13岁那年,对他来说是幸运的,他到兰州刘家峡水利中专上学,因为在学校就能免费吃饱饭。



一年多后,因为要照顾年迈的父母,张可山退学了,开始给人拉架子车,到荥阳走个来回,他靠这个养活了父母。



和他一起长大的焦德水说,张可山是个苦命人,却是个在苦命中坚强的人。



父母去世后,有人告诉他,他是抱养的,他的亲生父母为了三升米将他换给了养父母。



后来,自然灾害,许多人饿死了,不想饿死的人选择去乞讨。可张可山不乐意,他觉得这样没骨气,“总有别的办法”。



于是,他和焦德水一起跑到驻马店、灵宝等地换粮食,用粮食的差价养活了自己和家人。



看着满世界饥荒,张可山感慨,“如果当时父母不把我送走,我可能已经饿死了”,他就这样原谅了自己的亲生父母,开始承担赡养的义务。



他的世界观认为,一切的悲剧都是因为吃不饱饭而引发的。



引水:工程在“不可能”中开工了



巴沟是丘陵,地不平,靠天收,农民吃水难,庄稼浇水更难,原先1000多亩耕地全是岭坡地,亩产30多公斤。



1968年,26岁的张可山当上巴沟村委会主任。



上任第一天他找到好友焦德水,“让我干,我就干,我的目标就是让巴沟的群众吃饱饭,要把水引上山”。



这也是巴沟村祖辈的愿望。



可巴沟丘陵水源落差120米,灌溉线长度为1800米,焦德水非常清楚,以巴沟的实力,这是个不可能的任务。



没钱没工具,仅有的劳力还吃不饱饭没力气。



张可山早为这个不可能任务想好对策,他要焦德水开砖厂,“你主持生产,我打井挖洞需要一部分砖,多余的砖卖出去赚钱,买机械”。



机制砖一次性试烧成功,张可山却日渐消瘦,经常大口吐血,朋友们劝他停工治病,他说:“不行啊,引水上山工程要马上开工,一刻也不能停,停了百姓的工夫就白费了。”他告诫朋友:不要向任何人提起。



焦德水回忆起当年,那时候,手烧的砖,没有挡雨的工具,一遇到雨季,砖就废了,我们只好停工,有时候感觉离目标遥遥无期。张可山只有几句话,“遇到天灾,我们要坚持”。



在张可山“能吃饱饭”的承诺下,巴沟沸腾了:没有石头,村里人拆除家里的院墙、猪圈;没有水管,村民们把家里的粮食布袋拼接起来;没有电线、水泵,张可山四处游借。



引水工程在一系列“不可能”中开了工。







付出:32岁就被摘除一叶肺



有一年,张可山带人修建水池时,流沙涌进了水池,堵住出水口,巴沟人没有机械,当一堆人无奈地看着水面时,张可山开始脱衣服。他跳进冰冷的水里清理淤积。大家也不再说什么,纷纷跳了下去……



有一次,工地的炊事员看到张可山身体不好,分食的时候,专门在他的碗里放些油渣。



张可山把菜倒进了大锅里,搅一搅,和大家一起吃,他告诉炊事员,大家一样辛苦。



1971年,巴沟的水引上了山,巴沟村人喝上了清澈的水,水道对所有田地顺利灌溉,1000多亩旱地全部变成了优质高产的良田。



当年秋季,巴沟村的粮食单季亩产超过400公斤。巴沟人吃饱了,年轻的张可山成为巴沟村人的英雄。



工程干了三年多,张可山的肺病拖了三年多。



工程结束了,他为此付出的代价是一叶肺和他的肋骨。



他在领导的强制安排下住进医院,切除一叶肺,六根肋骨都被取掉半截,那年张可山32岁。



名声:“救星”去哪哪就能盘活



干活不要命,张可山的名声传开了,领导也总派他去完成不可能的任务。



当时站街镇不少企业濒临倒闭的边缘,张可山被调到镇上,担任某酒厂厂长,没过多久,酒厂就盘活了。



他又被调到阀门厂,阀门厂负债140万,张可山接手时说:“我不要政府补贴一分钱,我要让这个企业自己赚钱还那些欠款。”结果,140万还完了,阀门厂盘活了。



“救星”又被调到打井队当队长,井队的业务不好开展,但机械多,张可山瞅好市场,将井队改组成水电机械厂,毫无悬念的,

标签:永年     阅读次数(143) | 回复数(0)

loading...