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名片
  • 姓名:张占星
  • 性别:男
  • 地区:暂无
  • QQ号:暂无
  • Email:zh12zhx@126.com
  • 个人签名: 我是土生土长的农民的儿子  我本农田一坷垃,  泥水滚成土掉渣。  若是辛劳勤耕种,  能长五谷能生瓜。  师荷吟  藕心入基层,  茎叶出水平。  风雨育莲子,  映日别样红。
最近谁来看过我
博客统计
    日志总数:1859 篇
    回复总数:7313 条
    留言总数:54 条
    日志阅读:1072180 人次
    总访问数:1334228 人次
写博文首页 >> 查看zzx123发表的博文
新中国成立70年 百姓生活已巨变[2019/8/23 13:45:47|by:zzx123]

新中国成立70年 百姓生活已巨变

卜日

    70年前的1948528日,家乡承德(当时的热河)丰宁解放了,父老乡亲们在新中国成立的前夕,就率先步入了胜利曙光之中。70年来,乡亲们参加并见证了社会主义建设的如歌岁月,目睹和记录了改革开放的时代风云,分享与讴歌着奋斗新时代的精彩华章。始终与时代同行,与河北共振,与全国人民一起同呼吸共命运。

    新中国成立之初,虽然家乡在抗日战争、解放战争中,留下满目疮痍,但是“天亮了、解放了”“解放区的天是晴朗的天”。正如那时的一首歌唱到的那样:“新苫的房,雪白的墙,屋里挂着毛主席像......”。翻身做主的乡亲们,在没有剥削、没有压迫、舒心地挺直腰杆开始新生活;家乡也在互助组、合作社、人民公社和改革开放的社会主义大道上不断前进。辛勤的爷爷奶奶们和父辈们,以及我们和后代们,70年间别的先不说,只例举最能体现家庭每天“开门过日子”的七件事“柴米油盐酱醋茶”,就看出人们的生活的巨变!

    首先说“柴”,解放后至改革开放之初,特别是地处北方的柴,更是天天离不了的头等大事,割柴还是我们家乡人们年年必须的重要任务。老家毛桃沟村,割柴近处也要走五六里甚至十二三里,翻山过梁割榛柴、骚达香、老鸪眼等茅柴,用钎杆子往家里背。远处由生产队组织劳力,到黄花岭林场秋冬季打羊柴。叶子可以喂羊,剩下的便是上等烧柴,许多家节省着烧就留成难得的干柴垛了。一般是林场在作业区次改的柞树(橡子树)、桦树、椴树等等。大都胳膊粗细,一房多高,生产队派车从60~70里外的北头营公社的三道沟、杨树沟和樱桃沟等地往回拉。冬天车把式起五更爬半夜,不管寒风刺骨、还是冰天雪地,一个生产队两三辆马车、牛车,三天一趟不停往回拉,一户一车。有了柴不受冻,冬天每家的老人孩子才有暖屋热炕。而解放前村里那些没柴的人家,冬天即使到大年三十了,还要上山去割呢。解放后有了大垛柴,再加上勤快的妇女老人割的蒿子、耙搂草、扫的树叶、捡回的干牛粪等,也用做烧柴来煮饭、烧水、烧火炕、御寒取暖......哪怕天寒地冻,北风怒号,农家里的泥火盆也火炭不断。

    直到改革开放之后,烧水做饭取暖的柴才被煤、液化气、电和太阳能等所取代。有的年轻人在城镇都有楼房,农村一些农户也安装了水暖气、电暖气,火炕大都改为了床。有的农户特意为老人留有一盘火炕,就是每年种地的秸秆也用不完的。代之而来的烧柴渐渐远去,山林更得到休养生息,生态平衡,宜居的绿水青山,真的变成了金山银山。

    “柴米油盐酱醋茶”虽然米排第二位,但是它却是解决我们温饱问题的宝贝。“米”的多少是我们中国人贫富的标志。也许大多数人们指的是大米,我们家乡却是指小米。因为老家没有水田,山坡地适合谷子生长,所以小米饭将我养大。一谈到谷子、玉米、高粱、大豆......等粮食,我们都不由的想起“低指标瓜菜代”时候。那是1960年至1962年也是我国历史上的“三年困难时期”,更是“连续三年自然灾害”时期,还有一个原因是勒紧裤腰带给前苏联还债。因口粮标准太低,山野菜、榆树皮、玉米芯轧面、红薯秧......都吃了,所以经历过困苦的人,不用背诵“谁知盘中餐,粒粒皆辛苦”,也会从内心珍惜粮食。勤劳勇敢的乡亲们,却“只争朝夕”地去奋斗去拼搏, “晴天抢干,雨天巧干,白天大干,晚上加班干”,他们勒紧裤腰带挣工分打井、修渠、建水库和平整农田。生产队后来都有储备粮,谁家有个吃粮困难,就可以借用,再没有挨饿的现象了。

    联产承包,乡亲们不但吃饱了肚子。改革开放,还放开粮食政策,人们更有了票子。从2006年国家不但免去了几千年来的“皇粮国税”——农业税,而且又对“三农”实行了各种补贴,真的是“国富”促进了“民强”。2018年国家连续十五年粮食丰产,中国实现了世界级的奇迹。这是新世纪以来我国粮食生产综合实力不断强大的体现,其背后折射出的是我国综合国力的增强。因此从2018开始,我国把农历秋分定为丰收节。不过人们在“吃”上,除了家庭想吃啥做啥外,单位还有工作餐,农村学生有营养餐;乡镇更有小吃豆浆、小米粥、早点......人们也逐渐学会了更注重:健康、健美和减肥等。普通人也能吃出舌尖上的中国味道。

    “柴米油盐酱醋茶”的“油”。由于新中国成立后,改革开放之前是计划经济,如:当地大豆油一般只供应市民。我们农业户大多是自给自足,主要是:猪油、羊油、蓖麻油(蓖麻油,主要还用于生产队车轴夰油用)等,生产队再做适当的补充。最常见的是大部分一家一户,喂一头年猪,虽然一年多才长到100~150斤。那就是一家六七口人,一整年不错的油和肉了。那时坝上有亲戚的送给一瓶胡麻油,我们就把它当芝麻香油一样看待,不来客人自己却舍不得吃。生产队也养母猪、肥猪,年节也要宰肥猪补充社员的油和肉的短缺。

    特别八月节一个生产队,要宰八九只肥羊,家有生小孩的妇女,喜吃羊油爱下奶,就给她们家调剂羊油,炼成羊油坨子。平时熬菜炒菜就用羊油炝锅,母乳喂养的奶水也足,很有利于婴儿的成长。

    联产承包后,粮食增收了,喂得年猪也一年比一年大了。不到一整年就出栏,200斤都算小的,300斤、400斤数不胜数。放开粮价后,粮油门市城镇乡村到处都有。芝麻油(香油)、大豆油、花生油、葵花籽油、调和油......现在的超市许多过去没听说过或没用过的油料,像蚝油、棕榈油、橄榄油等等,也走进农家的厨房了。



    再说“盐”,自古以来就不平凡、且伟大,与人类生存息息相关,更与我们新中国的国民经济、社会发展紧密相连;盐,普通又珍贵,用处广泛,是化工之母,百业之本、食肴之将;特别是食用盐,因食盐加碘消除碘缺乏症,提高人口素质,而这里更显国家对盐业专营管理的非凡意义。如在20098月在“海晶杯”《碘盐与健康》第二届有奖征文中,我的得奖作品,把它写成了《三字经》:人发育,碘有功,对体脑,决定性......食碘盐,有保证,人代谢,碘长补......生活化,长食用,既经济,又防病。买碘盐,辨真假......盐专营,质安全,保合格,全程检......遵法纪,抵私盐,促健康,保平安......我冀地,碘缺省,普碘盐,老中幼,幸福延!

    随着社会进步和人民生活水平不断提升,开门七件事都随之而进步。在现代中国大多数地区,除了柴以外,米、油、盐、酱、醋、茶仍是中国饮食文化的主要组成部分。这里的酱醋,在当地就是厨房的调料。酱,家乡的人们过去有了自制的黄豆酱,很少买酱油。我们一些家庭却一直离不开酱油,最早是去供销社提瓶散打,后来吃粮食所酿造的一桶20斤。腊月买回存储好,一年常用都不长白醭。可是现在家家不但买普通的酱油,还有生抽、老抽......厨房一样都不能少。醋:过去只是吃八分钱一斤的醋。“南甜北咸东辣西酸”,我们是北方人,过去只有泡腊八蒜、吃凉粉、拌凉菜时才用醋。可现在人们都说醋能软化血管,米醋、白醋、山西老陈醋......醋比酱油还吃香呢。

    虽然“柴米油盐酱醋茶”是开门七件事,一段时间又把“烟酒茶糖”列为高消费品行列。不过50~70年代,家里过年在供销社买一袋“花三角”茶,过完年节、就留着来人待客用,能足足喝上一整年。80~90年代,一般人家每月一袋“老头茶”,足以待客,及平常饮用了。新千年前后,人们的肚子油水大了、口味高了,喝茶也从茉莉花茶1号、2号、3......10号。红白喜事、修房盖屋、来人迎客都可以派上用场了。后来随着生活水平的提高:高山茶、铁观音、西湖龙井......也随着礼品进入了寻常百姓家。至于茶乡、茶馆、茶庄等,则形成了独当一面的中国传统茶文化,而闻名于世界。

    从另一方面看,开门七件事,现在生活上所花的时间已大不如前了。从前开门七件事占去了相当的时间,当今取得和处理它们的途径:打一个电话或发个微信就解决了,有的电商只需扫码付费越来越简便了。

    总之,乡亲们过去体味到的“苦辣酸甜咸香涩”,无非是“柴米油盐酱醋茶”。现在又从“柴米油盐酱醋茶”中解放出来,有时间和实力,普遍提升到“琴棋书画诗酒花”的层面了。因此“柴米油盐酱醋茶”的变迁,最能体现新中国成立70年来,人民生活水平大幅度提高和翻天覆地的变化。

                                                          2019.8.13(农历己亥年七月十三)星期二。

标签:zzx123     阅读次数(737) | 回复数(7)
上一篇:中国的马雅可夫斯基
下一篇:龙行龘龘乡贤路

loading...